回覆列表
  • 1 # 他山文教工作室

    這三個問題,其實可以合併成一個問題。因為老師備課,教學重難點是必須重點關注的物件。

    作為一名新老師,如果大學是學的師範專業的話,備課是必修課。應該很清楚備課需要關注的內容:備教材、備教學目標、備教學重難點、備教法、備學情、備學法、備教學過程、備板書設計等。如果用的是多媒體教學,還需要製作課件、準備音影片素材。

    大多數新老師只要做到在校學習期間和實習過程中認真鑽研,都能寫出不錯的教案。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案能否實用,還需要經驗的支撐。以下從教案的實用性上談幾點建議:

    1.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教參、教材中每個單元或每章節的提示、課後練習題。課程標準是教育部編寫的教學大綱,教材的編撰就是根據課程標準來的。教參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師用書,每個學期發新書時,每個教師都會領到。這是教師教學的參考書。教材中的單元提示,是整個單元內容的概括,同時也提示了該單元教學的重點。課後練習題也非常重要,教材的編者設定課後練習題就是根據教學的重難點來設定的。把握好以上的內容自然就能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為備課打下良好的基礎。

    2.“一課一得”的原則。新老師大多有著極高的教學熱情。都希望一節課能傾其所有,儘可能地給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其實這是一個誤區。要知道一節課就只有40分鐘,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裡,知識點越多,學生越難把握重點。同時,老師為了搶時間,要在40分鐘內把眾多內容講完,那麼在每個知識點的講解上就會蜻蜓點水、泛泛而談,不夠深入,學生對知識就無法透徹理解。所以,在有限的上課時間內,老師一定要懂得對知識的取捨,去粗取精、以點帶面。要善於抓住知識的關鍵,讓學生觸類旁通。

    3.老師“講得好”不一定是好課。課堂上,老師只專注於自己“講得好”是新老師常犯的毛病。有的新老師上課很有激情,一講就是40分鐘,從打鈴上課講到打鈴下課,期間講得眉飛色舞、滔滔不絕。要知道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把老師的知識和能力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老師從頭講到尾,展現了老師優秀的素養,但學生到底對知識掌握得怎樣?卻無從判斷。所以,一定會要備好一堂課,一定要設計好課堂上的學生活動。學生如何自學質疑、如何分組談論領悟、如何展示分享、又如何鞏固和檢測一堂課學得的知識。要知道好的課堂一定是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課堂,經驗豐富的老師備課不是思考老師怎麼教,而是思考學生怎麼學,老師怎樣點撥。

    新老師一定要轉變思想,不是總想著如何把學生講懂,而是去思考如何幫助學生學懂。須知課堂上老師提出的問題不一定是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才是學生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4.“刷題”是教師快速成長的重要方法。不管是教小學還是中學,新老師一定要重視刷題,把近幾年的期末考試、中考、高考的真題找出來做。一定要在不看答案的情況下做題,然後訂正。這樣老師自己自然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也能幫助老師很快掌握教學的重難點。我所任教的學校有著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沒有完成一輪教學的新老師,在每學期期末考試時,會和學生同卷同時考試,然後把老師的試卷放在學生的試卷中密封后,一起閱卷、評分。以此幫助新老師儘快成長。

    5.虛心求教。新老師到一所學校任職,學校一般會安排老教師當新老師的師父,青藍對接,以老帶新。新老師應該虛心向師父請教,常把自己的教案給師父審閱,多聽師父的課,也多邀請師父來聽自己的課,並從評課中得到提升。同時,除了自己的師父外,新老師還應多聽其他老師的課。博採眾長,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講課風格,讓自己成長得更快。

  • 2 # 龔斯特

    兩個方面說 —— 原則 + 實際操作。

    原則篇

    好老師永遠從學生身上反映出自己的能力。

    問自己一個問題:我上課的時候,學生在幹什麼?

    實際操作

    備課方法如下

    1 要先看人數。

    20人以下的班級,20-50人的班級,以及50人以上的班級,各不相同。線上跟線下也不同。

    如果20人以下,相當cozy。老師講述、學生練習、學生之間互動的時間基本是1:1:1.

    20-50人是最頭疼的人數,要看他們的水平。老師講述和學生活動時間比基本是2:1。當熟悉了學生水平之後,再做調整。

    50人以上,除非非常熟悉,一般使用公共演講方式;也要看教學目標,可以最後試試分組。

    線上課程完全打亂以上邏輯,以後找時間再說。

    中心思想: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想想他們會練習到什麼?他們會學到什麼?他們走出教室之後,還會記得什麼?

    2 看教學目標。

    凡事都要有目的。

    常有人問我“語法怎麼教”,我一般會反問“你為什麼教語法?” —— 對方往往是一臉“我沒想過”的表情。

    對,請想一想,你教的東西是幹什麼的。

    “從用入手”就是教學目標。

    你回想一下,從小到大我們學了多少沒有“用”的東西。你教了學生他們“用”不到的東西。這些知識並非是廢品,只是老師沒把他們和實際聯絡起來,讓學生看不到前途。

    舉個例子:你心想要教過去時,你就這樣問自己:

    過去時用來做什麼?——描述過去的事情。我們什麼時候要描述過去?—— 敘述經歷、講故事、分享經驗。—— 這就是用處。

    所以這堂課的邏輯如下:

    我們今天來學學怎麼給別人講故事,講故事需要什麼語法結構呢?過去時。好,我們來講講過去式。

    你甚至還可以加個場景,例如到警察局報案、寫自己的簡歷、在面試時自我介紹…… 這都是更加實用的用處。

    你這樣教,學生就可以看到知識的前途 —— “從用入手”。

    3 教學架構

    成熟的老師通常有自己得心應手的教學架構,有人鍾情TBLT;有人愛玩PPP。

    每一種教學架構都有自己固定的程式,只要瞭解了這些教學基本方法,一切都是套路。

    我會按照學生的水平來選擇教學架構,如果並不熟悉學生,而且估計今天學新內容可能會吃力,通常會用PPP。如果今天是一節built on the past的進階課程,而且已經比較熟悉學生了,會用TBLT來做些有趣的練習。

    4 教學資源

    我給很多老師的建議通常是花點時間找資源。

    (中文長難句)找資源是英文素質僅為平均水平且未能熟練玩轉課堂活動的老師們出奇制勝的捷徑。說白了,就是找一找authentic material,翻個牆吧,找找學生沒看過的東西吧。但是水平要適中,要合學生的胃口和能力。

    這一招真的很管用。

    5 教學遊戲工具箱

    手裡一定要存很多好用的遊戲和課堂活動。在塔客學院裡,我們生猛粗暴地講了300多個課堂遊戲,聽說讀寫、按場景分類、按用途分類。這其實就是我自己的備課方法,平時只要看到了有趣的遊戲,或者自己上課改裝過、好用,就趕快存起來。以後教什麼課都隨手拈來。有個工具箱,神馬都不用愁,要啥拿啥。

  • 3 # 教培行業於盼

    請問題主是機構教師還是學校教師?我來說下機構教師的。

    如何瞭解學生的難點

    對於新老師,因為沒有任何經驗,所以對學生認為的難點把握不清。除了跟前輩請教以外,還有一個方式,算是新教師期間的新人福利,就是做題。

    作為新教師,尤其是剛畢業的新教師,你會發現因為距離自己上學有一段時間了,所以做題時有些題目自己也記不太清、經常會錯。所以,在新教師階段的大量做題,一來是讓自己找回狀態,提高自身內功,同時也是給自己一個瞭解解題者心裡的機會:你錯的,學生也可能錯,你感覺難的,學生也感覺難。這些就是作為新教師來講,最好的找到學生難點的機會。如果你沒大量刷過題,或者直接用答案刷題,那麼就相當於放棄了這個新手期,非常可惜。

    備課時如何抓住重點

    孩子來補課,主要目的是提高成績,所以對考試進行大量研究,考試長出的題目就一定是重點。一般可以將考點按照出題頻率和學習難度兩個緯度進行歸類,就能找到哪些是教學重點了。之前在悟空問答說過這個問題,具體就不說了。

    如何備課

    首先大量做題,然後對題目進行分類,尋找出題規律及解題技巧,總結出答題模版並檢驗模版是否真實有效,具體流程:

    然後,根據上面說的重難點,再結合學校進度、學習規律、出題邏輯,整理出一套自己的課程體系。

    然後根據課程體系,把上面找到的各種答題模版等放進去,做出相配套的講義及相關作業、試題等,具體流程:

    最後,再每節研究研究具體的講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與人之間真的存在心靈感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