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老呂談茶

    我們這樣來說,以陸羽為例。

    陸羽好喝茶,但一開始絕對是不懂茶的,跟著各路人到處喝茶學茶,陸羽喜歡琢磨又天賦異稟,一下子就高出周圍喝茶的人一大截,就越來越多的人找陸羽喝茶或者說鬥茶,陸羽提高就更快,就這樣陸羽成了當時的茶大家,順手就寫了《茶經》。

  • 2 # 唔覺

    茶,除了用來喝,還能幹什麼?你以為茶文化只是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亦或是規規矩矩,毫無趣味的禮儀?當然不是!茶文化,比你想的更有趣!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茶在我們的生活中究竟佔有什麼樣的角色。

    一,融入生活,潛移默化

    經過長時間的飲用,人們有意無意將茶葉飲用和生產經驗的概括和表述,透過諺語和謎語的形式,流傳開來。極大的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潛移默化的融入到人們生活裡,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例如茶諺中有倡導茶禮的:“客來敬茶”、“客到茶煙起”、“茶七飯八酒加倍”,這講的是茶的禮俗。“茶七”是指泡茶之水以碗之七成為宜,飯盛八成,酒則加倍。

    還有提醒飲茶與健康的。如:“薑茶治病,糖茶和胃。”“清晨一杯茶,餓死賣藥家。”“食了明前茶,使人眼睛佳。”“常喝茶,少爛牙。”

    而茶謎就更受歡迎了,如“生在山裡,死在鍋裡,埋在罐裡,活在杯裡。”就是民間口頭流傳的生動有趣的茶謎。民間製作的茶謎,往往貼近生活,雅俗共賞。如以茶葉特徵製作的茶謎:“生在山中,一色相同,泡在水裡,有綠有紅。”形象生動,猜而不忘。又如以茶葉的生、採、制泡的過程而製作的茶謎:“深山塢裡一蓬青,五龍十爪摘我心。帶到潼關來逼死,投進湯泉又還魂。”構思奇巧,妙趣橫生。

    二,功夫茶與茶百戲

    怎麼把茶葉玩出新花樣,不僅是現代人的思考,也是古代人的興趣所在,於是出現了功夫茶與茶百戲!

    功夫茶是漢族民間傳統的品茶風尚,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它並非是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

    三,不可不知的茶文化發展歷程

    中國是茶的故鄉,經過漫長的歷史跋涉,現在茶已經在全世界紮下了根,茶葉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作為茶的發源地,每個華人都感到自豪。作為愛喝茶的華人,知道了這些才敢說真的懂中國茶。

    四,茶文化從古至今的發展

    對華人而言,茶不僅是一種飲料,更多的是一種清靜、靜心的精神象徵。歷經千年,茶已經滲透到華人生活的各個層面。

    1、神農時代:5000年以前,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煮著喝,把茶葉拿來當藥用。

    2、西周、東周:3000以前,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

    4、漢代:(西漢)2000年以前,開始商業化,成都成為中國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東漢)1500年左右,開始製作茶餅,以便運輸。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經濟、文化的影響,陸羽《茶經》的倡導,唐代飲茶文化盛行。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藝的改進,水質的講究,鬥茶成了一種風潮。

    7、元代:700年以前,開始出現散茶。民間則以散茶為主,餅茶主要為皇室宮廷所用。開始出現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沖泡茶葉。為明代散茶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8、明代:600年以前,朱元璋廢團改散,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國茶風靡世界,獨步世界茶市,當時出口茶葉的只有中國,工藝以烘青和炒青為主,製作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白茶。

    10、近代:·1846-1886年是中國茶葉的興盛時期,茶園面積不斷的擴大,茶葉產量迅速增遞,有力的促進了對外貿易發展。

    ·1886-1947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衰落時期,政治、經濟方面、國際茶葉市場競爭失敗。

    ·1950-1988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恢復發展時期,政府的支援和重視,大力恢復舊茶園,建立新茶園,改進新品種,推行科學種茶,茶葉經濟走向穩定發展之路。使得茶葉生產量居世界第二位。

    五,利用茶的三個階段

    華人的祖先飲茶經歷了四個過程:生吃藥用、熟吃當菜、烹煮飲用、沖泡品飲。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後來便以為火生煮羹飲,就象人們今天煮菜場一樣,那時的人們只把茶作為羹湯來飲用,或以茶作菜來食用。

    1、藥用:發現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時期,中國第一步藥物專著《神農本草》中就有“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藥用,生嚼內服,清熱,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從生嚼到煮食,茶葉可以和糧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撈起,加調料。今雲南基諾族仍有“涼拌茶菜”。

    3、飲用:飲用源於食用,從食用到飲用,是出於對茶之本味的追求。現代仍然有食用茶的風俗,牧區將茶摻入牛奶共飲,少數民族地區有擂茶和打油茶。

    六,飲茶方式的轉變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葉碾碎,燒開水後將調料放入,再將茶粉撒入鍋內。飲用時,趁熱將茶渣和茶湯一起一起喝下去,謂之“吃茶”。

    唐人煮茶一度喜歡往茶湯裡新增調味料,如鹽、蔥、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時陸羽極力反對這一煮茶的方式,煮茶的時候最多加一點鹽調味。此後唐人飲茶開始提倡茶湯的原味,為茶道之興奠定基礎。

    而當今延續下來這種喝茶方式的地方有甘肅通渭,這裡的人長年喝著煮茶,有親戚朋友來也是以煮茶來招待。

    2、宋代點茶法,宋代的飲茶方式上升到了審美的高度,到達了極致。他們在茶餅上裝飾了很多龍鳳的花紋,十分精緻,叫做“龍鳳團茶”。

    先將餅茶碾成細細的粉末,用沸水衝點茶。為了使茶末與水融為一體,用茶筅快速擊打,茶水充分交融,並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於此。

    3、明代泡茶法,到了明代,製茶法和飲茶法一再簡化。朱元璋大力推廣散茶導致了茶類的異化,以前只有綠茶,後來慢慢又出現了別的茶類。明朝人認為這種飲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茶葉沖泡的方法也延續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調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時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簡化了很多,更利於茶文化的傳播。

    而泡茶的方法也是當代人喝茶最基本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不管是洽談工作還是招待親朋都是一泡茶來拉近彼此的距離。

    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 3 # 廣州濮雲軒茶莊

    千年儒釋道,萬古山水茶。

    中國茶文化融合儒釋道諸家精華而成。長期飲茶,不僅有益身心健康,還在繁雜的塵世間尋找到一種滌盪心靈的方式。

    沒有儒釋道,就沒有茶文化。沒有儒釋道,茶無以成文化。

    道家的自然觀,一直是華人精神生活及觀念的源頭。“自然”的理念導致道家淡泊超逸的心志,它與茶的自然屬性極其吻合,這就確立了茶文化虛靜恬淡的本性。

    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則歸置於儒家學說,即“中和”。儒家文化注重“以茶可雅志”、“以茶表敬意”,表明了一種人生態度,基本點在從自身做起,落腳點在“利仁”,最終達到化民成俗。

    禪佛在種茶、飲茶習俗推廣、飲茶形式傳播里美學境界的提升諸方面,貢獻巨大。沒有禪宗,很難說中國能夠出現真正意義的“茶文化”。天下名山僧佔多,自古高山出好茶。品茗的重要性對於禪佛,遠遠超過儒、道兩家。而“吃茶去”這一禪林法語所暗藏的豐富禪機,“茶禪一味”的哲理概括所濃縮的深刻含義,都成為茶文化發展史上的思想精蘊。

    道德境界、藝術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釋道共同形成的中華茶文化極為獨特的景觀。儒釋道三家相激相蕩,相攝相容,於是有了文人茶道,文人茶道在文化氣質上顯得更為清高、更為閒雅,更有藝術品味。

  • 4 # 莫安營

    名劇《茶館》的作者老舍先生,有一次去莫斯科開會,俄人知道華人愛吃茶,專門為他準備了一壺開水。老舍先生剛沏了一杯茶,還沒喝幾口,轉頭就讓服務員給倒掉了。老舍先生回國後,講起此事,還憤慨不平:“踏馬得!他不知道華人喝茶是一天吃到晚的!”確實,愛茶的華人,要把茶喝通透了,才舒服。

    茶的本字是荼。《爾雅·釋木》說茶即苦荼樹的葉子:“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採者為茶,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大約茶最先出產於蜀地,漸及江南,在唐朝時風行全國。《舊唐書·陸羽傳》說陸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其後尚茶成風,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可見當時回紇人已從中國買茶。唐朝中葉,開始有茶稅。然而唐代人吃茶,與我們今天的方式完全不同。唐人是將茶餅先用鋸子鋸斷,放入茶碾中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羅篩選過細,然後用長柄鐵匙將細粉放入煮沸的水中,有專門的刷子用來去除茶湯上飄浮的沫子,同時還要往裡面加鹽、姜、蔥、薄荷等。這種茶“羹”吃上一碗,想必一定提神醒腦、開胃健脾,實居家旅行、上網泡巴之必備良藥也!

    唐朝人的這種“茶文化”,傳之於宋,但在元代則在中國斷滅了。在日本的茶道中,還遺留了一些唐代茶道的內容。元代興起將茶葉泡水飲用,一直流傳到今天。

    茶葉泡水比較簡易方便,而唐宋時的方式則頗費功夫,所以那時飲茶之風不比現在這樣普遍,大約是有閒階級才吃得起。我們看《水滸傳》中,不論是英雄人物,還是市井小民,渴了大多找酒吃,極少提到吃茶的。那時的茶可能還屬於高尚飲品,價格不便宜。比如金章宗完顏璟,認為所需的茶全要向宋朝購買,實在是用自己的錢去幫助敵人,下令七品官以上的人才准許吃茶。

    “茶”這個字,唐宋以來,往往用作女子美名,“十三嬌小喚茶茶”。某公神道碑上,記其“孫女五:小茶、三茶、增茶、順茶、相茶”。宋人筆記中說劉貢父狎妓,名字叫做“茶嬌”,歐陽修戲嘲說:“非獨酒能病人,茶亦能病人”。

    茶,東方的神奇樹葉。所謂“茶文化”,實在是談不出來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吃茶去!

  • 5 # 戀山堂掌櫃

    在聊聊茶葉的起源前,我想先說說以下幾點看法

    1、 歷史是不可能被還原的,所有對歷史的復原,都是建立在文獻和研究基礎上人為的想象。所以希望各位在瞭解歷史時候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2、 茶葉的歷史緣起不可能是經歷某一個事件後,突然走到人們生活中。我更願意相信是人們生活中的嘗試和使用,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才讓茶葉走進人們的生活中的。

    神農氏是茶葉的發現者?

    很多人都知道一個故事,相傳在公元前兩千七百多年前神農氏嘗百草。其中“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苦荼,一名茶,一名選,一名遊,生益州川穀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採幹”等描述,讓《神農本草》成為見證茶葉最早使用的證明。

    但是,根據考證《神農本草》實際應該是東漢時代的作品,當時“茶”字也沒有出現在典籍中,而且關於茶葉的記載也是到了7世紀後由後來的作者新增的,而且關於神農氏本身就有很多傳說和故事,包括所謂的神農氏就是炎帝、神農統治了多個時代等等,所以關於這點我認為說服力不強。

    茶葉是達摩祖師發現的?

    日本和印度的傳說中,認為中國茶樹起源是跟達摩祖師有關,相傳達摩祖師在少林寺九年面壁為求參悟人生。到了第四年的時候,達摩祖師面壁的時候居然睡著了,就把自己的眼皮割下扔在地上。結果發現眼皮的地上生根長成了茶樹,每逢昏沉欲睡的時候就把茶葉拿來嚼食,用來驅趕睏意,養神入定。

    當然我們從今天肯定很明顯看的出來這屬於傳說的神化故事,茶葉的產生不可能是這樣的神話。但從某種層面來看菩提達摩存在的年代大約是南北朝時期,在這之前,已經有茶葉的記載。在5世紀時候,在《江氏家傳》中,江統講道:“西園賣醋,面,菜,茶之屬,虧敗國體”。南器世祖皇帝遺詔中,就講明瞭不得用牲畜來祭祀,但可以用餅、果、茶、飯等,能看的出來關於茶的記錄已經開始走向人們的生活和列入貢品,應該是有了一定範圍的使用了。

    最可靠關於茶葉的記載

    其實中國歷史中,各類文獻記載的關於茶葉的源起也有著一定的認知誤區(這裡指的是指的各類典籍等關於茶葉的記載,至少可以側面印證出茶葉已經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了),一些關於“荼”這個字的記載,可能並非指的是茶葉。比如關於《詩經》中,記錄的“誰謂荼苦,堇荼如飴”,但根據考證這裡的荼與茶葉無關,而且全書也沒有談及到茶葉。

    其實被認可最早關於茶葉的記錄,是在公元前50年,王褒的《僮約》, 其中記錄了“膾魚炮鱉,烹茶盡具”;“牽犬販鵝,武陽買茶”。這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的關於飲茶、買茶的記載。而且這記錄的是四川時的情景,也符合大部分學者認為的四川地區是全世界最早飲茶的地區。

    關於茶葉的栽培種植歷史

    原始的野生茶樹應該是在中國的西南地區,主要是雲南、寮國、東緬甸、印度等交界區域,因為從植物學角度來看,不應該用單純的國別來看其自然分佈。但中國境內最早進行栽培、種植並且飲用的習慣,根據文獻表述是四川區域開始的,因為現有的記載大約都是350年前後四川地區開始人為的栽培。到了唐朝的時候,茶葉已經遍佈於四川、湖北、湖南、河南、浙江、廣東、安徽等等地方了。

    關於種植源起的看法,其實我個人更認同與西南區域,茶葉的發現和種植,也不可能是某一個人在某個事件直接開始種植飲用的,依然是個動態過程。所以根據物種最早存在於西南、印度等地區,我相信也是從這些區域慢慢的擴散影響的,所以我認為西南地區更為合理。

    我的論據如下:

    1、 在美國威廉的茶葉全書中,關於茶葉歷史也記載了各種的觀點。其認為關於四川在古代種植茶樹的證據之前,有伽羅傳記載,伽羅在東漢末期(25-220年),從印度研究佛學而歸帶回來了七顆茶樹,並且把他們種在了四川的岷山。

    2、 爪哇試驗場的植物學家科恩博士,他遍覽了中國邊境關於野生茶的各種文獻,茶樹應該起源於中國邊境地區無疑,但可能法屬印度地區也可能是最早的發源地。

    關於各類茶種出現的順序

    茶葉的六大類劃分也是近代提出來的產物,其實在古代並沒有標準的區別劃分。所以對於各個茶類的出現,我仍然相信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相互之間也有著一定的關聯。但綠茶最先出現這點毋庸置疑,因為在某種角度來說,綠茶的基本工藝就是採摘鮮葉下來乾燥,回想到古時候因為生產能力的限制,綠茶的初級形態最容易加工和生產的。而且歷史上關於茶葉文獻的記載,綠茶出現的要遠遠早於其他茶類的出現時間。

    其他的黃茶、黑茶、紅茶、白茶歷史說法眾多,但大體上都是在明朝左右產生的,因為這些茶之間都比綠茶多了不同的工藝,所以在綠茶之後可信度也高。基本上目前大部分史料及在的是黃茶在16世紀中旬,黑茶和紅茶都在16世紀末出現。而白茶很多資料認可是明朝出現雛形,直到清朝才正式形成。

    而青茶則是在清朝時才出現。

    最後關於茶葉起源歷史的猜想

    1、 首先,本人對所有歷史都是持一個動態變化的程序,很多具體的年份記載的文字、史料,都只是作為歷史的一個證明,但其真實存在於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絕不僅僅是一點點文字能夠表述的。(但本人不是否定歷史研究無意義,每一個資料具體年份的挖掘,都讓我們離真實的歷史更進一步,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2、 我們這裡所討論的茶葉出現,主要是以人文歷史的角度討論。如果關於植物或者生物歷史,我絕對相信有可能在170萬年之前,有可能就會有某個元謀人因為機緣巧合摘下來了一片樹葉嚼了嚼。所以從植物學或者生物學角度,茶葉的歷史更為悠久。但因為缺少跟人們生產生活普遍的聯絡,在此討論沒有意義。

    3、 關於所謂的神農氏的傳說,本人不持完全否定態度,甚至猜想神農氏的眾多傳說僅僅是一個古時候部落群體做的一些事情,並非某個人。所以有可能在公園兩千多年前,神農氏的部落就已經開始有意識的使用茶葉作為藥用的可能性了。(我對三皇五帝都是個人持此觀點)

    4、關於六大茶類的出現時間前面有所表述,但我對於歷史看法是,也許在自然的發展中,各類茶葉再民間因為各種機緣巧合出現過,但因為缺乏推廣和受眾群體,也可能就這樣埋沒或者間歇性的消失了。

    5、 茶葉最早種植、飲用出現在西南區域,那時候國界概念不像今天這麼明確,所以不必要去爭論所謂的印度還是中國。從歷史上來看,爭論這點是極為可笑和無知的。

    感謝閱讀本人才疏學淺,最後關於歷史的猜測都是我個人理解的世界所做出的猜想,沒有任何實際文獻和觀點支撐。

  • 6 # 國病

    茶的起源地在東部沿海。

    這個問題其實透過茶這個名字和歷史性常識就能破解。

    東部沿海和西南地區都是傳統的茶產地。但從人類活動的先後歷史看,當然是東部沿海要早於西南地區了。西南地區的人幾乎都是由東部沿海地區遷徙過去的。西南地區民系中的羌系大部分是由西部進入四川,就是先羌入古蜀聯合百濮,爾後躲避戰亂進入雲南。另一部分羌系則是順著橫穿青藏高原去到雲南西部和緬北地區的。然而羌系自己來源於早期的古楚,就是被髮配出去牧羊的北三苗。所謂姜子牙是東海人士,其實是指其先祖來源於東部地區。西南的百濮民系是大禹離開四川時留下一部分人帶領跟隨民族的遺留,大禹體系則是更早期大鯀被內陸支帝堯擊敗發配至四川的,他們的祖地是杭州。大鯀的跟隨民族就是C系和D系兩種矮黑,所以遺留在西南的D系佤族、氐人、融入西藏和各族的D系都是跟隨大禹來到西南的。C系則延伸到了印度、孟加拉,然而他們的來源也是大禹遺留,百濮的跟隨民系。泰民系和高棉、緬甸則是周初時從湖北等地經過四川逃到東南亞的。他們還造就了白彝的基礎。苗瑤南遷則更晚。所以最早期西南不可能有人類活動。就算早期人類在未開化前曾經路過,也不會形成茶文化。

    從歷史文化看,人類在東部沿海的活動和文明開化遠遠早於西南。我們的核心圖騰是魚鉤蠍子,就是屋頂四角的飛簷翹起。西方叫logo樓勾或樓勾泰。很明顯我們祖先早期是漁民,是漁獵為主,農耕為輔。後來內陸支被拋棄,他們去到了內陸湖南、湖北地區,不得不轉為農耕為主,漁獵為輔。所以被拋棄的后稷才司職農業。靠雨水靠天吃飯,才有了既崇拜龍又沙龍的矛盾文化。我們屬於九黎,九字就是魚鉤,也是黃帝蠍子形象的由來。

    茶語音本身就源於另外一個捕魚工具三叉戟,就是叉魚。屮這個符號後來與草有關,但其實最早就是指三叉戟,它也是高頻出現於漢字甲骨文裡的符號。沿海支地區還有另外一個語音表述茶,就是西方語言裡的(剃)tee。實際上剃與七仙女有關,原音為狄。就像樓勾也叫樓勾泰,泰就是七仙女。古希臘戰神是凡人珀流斯和仙女忒提斯所生,忒提斯就是泰狄二字,就是七仙女。由於白人母親會提著嬰兒腳踝清洗嬰兒,於是狄有了提的意思。古代的嫡庶之分指的就是白種七仙女族群女性所生的黃種父親的孩子為嫡出。白種七仙女與黃種九黎結合的這個時代就是發生在中國東部沿海的太昊伏羲時代。也是人類文明開啟的時代,是古埃及第一王朝提尼斯,蠍子王時代。也是猶太文化裡的第七月提斯利月,也是猶太聖歷的正月。就是西方說的亞特蘭帝斯。人類文明一切文化的源頭起源於此,爾後才是當中部分人西進創造中東、古埃及進入開明時代。古埃及人也叫崑崙開明氏,就是古蜀和昆明一詞。因為羌方和鬼方是東歸的以色列。

    沿海地區崇拜媽祖與把茶稱作tee都是符合追憶那個時代的文化特點,好比馬來西亞、菲律賓主體是百越後裔,東部沿海哪來的馬呢?實際上七仙女的父系後代就是養馬人德意志。所以菲律賓還有馬尼拉。由於七仙女是養馬人,這才有了媽媽一詞。由於最早的牛郎是老三苗蠻,他們的北支就被稱為八哥,還代表餅、饢、粑粑,就是爸爸一詞的由來。這是基於最早的七仙女孩子的視角命名的,也就是代表內陸支的子(聖嬰),古埃及神像都拿著一個子字。我們屬於羌系北三苗,就是這個體系的後人。後來沿海支戰勝七仙女轉嫁給袞,這才使得七仙女與沿海支百越有關。於是狄多了一層含義,就是剃頭。沿海支原本都剃禿頂,近代都還有保留。受漢人衝擊,以至於後來匈奴入東胡、楚人契丹都剃了頭。

    西南地區茶的興盛主要是有豐富的茶樹資源,野生茶樹還很多,有優質的茶樹品種,所以西南與沿海一樣,茶文化也發達。

  • 7 # 陽光辦公室主任

    雅安是世界茶文化發源地,最早人工種茶 地。蒙頂山茶(榮獲中國最具資源力品牌茶,蒙頂山茶榮獲中國十大茶葉品牌殊榮,也是曾經 的 五朝貢茶),雅安也是中國藏茶唯一研產基地;雅安被中國茶葉協會評為世界最美茶鄉-中國茶 都( 超100萬畝的種植茶園),擁有全國唯一的茶葉類大宗商品交易所、唯一國家茶葉公園、 唯一國 家級茶樹繁育場、全國最大的無性系茶樹良種繁育基地,同時擁有全省唯一的黑茶類國 家級非物 質文化遺產及其生產性保護基地——南路邊茶傳統制作技藝及其生產性保護基地。

    2004年9月,世界茶葉界的“奧林匹克盛會”在雅安隆重舉行,來自歐盟、美國、南韓、日本、英國、法國等28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2800名茶業界專家、學者參會,於9月20日在第八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高峰論壇會上,一致透過發表了《世界茶文化蒙頂山宣言》,確立了蒙頂山為世界茶文明發源地、世界茶文化發祥地、世界茶文化聖山的歷史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夢想,會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