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容妃就是香妃。我們上文提到,香妃和容妃是一個人。關於這個問題,史學界曾經有過爭論,現在基本上達成了共識。做這種判斷的理由是什麼呢? 其一,乾隆帝只有一個來自新疆的妃子。容妃,無論是官書、檔案記載,還是實物考證,都證明是來自新疆的妃子。既然香妃也是乾隆帝的新疆妃子,那麼香妃只能是容妃。 其二,她們“二人”都來自新疆,都是維吾爾族,都信奉伊斯蘭教,最後的封號都是妃。就是說家鄉、民族、宗教信仰、封號是一樣的,如果是兩個人,不會如此巧合。 其三,她們“二人”的父親、哥哥、五叔、六叔是相同的。新疆喀什香妃墓的資料中,提到香妃的父親是艾力和卓,哥哥是哈山和卓即圖地公(漢名),並說圖地公曾“和妹妹香妃一起去北京”。從《西域同文志》卷十一和《西域圖志》卷四十八記載的“和卓”世系中可知,艾力和卓即阿里和卓。這兩個名詞在維吾爾語中是一個詞,只是漢字譯寫的差異。這兩本書上還記載了阿里和卓的五弟是額色尹、六弟是帕爾薩,其子是圖爾都。圖爾都的維語原音為圖爾迪,因他是公爵,因此稱圖爾迪公,快讀則為圖地公,與上面提到的哈山和卓是同一個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容妃遺物折》中提到了部分容妃孃家人的姓名,其中有額思音、帕爾薩、圖爾都妻等。額思音就是香妃的五叔額色尹,帕爾薩就是香妃的六叔,圖爾都妻就是香妃的嫂子。既然香妃和容妃的家屬都是一樣的,那麼兩個人自然就是一個人了。 歷史上的香妃。那麼,歷史上的容妃即香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乾隆皇帝為什麼要納一個維吾爾族女子為妃?她一生的經歷又如何?這也是世人普遍關注的問題。 容妃,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九月十五日。她是新疆秉持回教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其家族為和卓,故被稱為和卓氏,也稱霍卓氏。其父阿里和卓為回部臺吉,哥哥叫圖爾都。容妃家族世代居住在新疆的葉爾羌。 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清政府派兵平定了新疆阿睦爾撒那的叛亂,解救了墨特的兩個兒子波羅尼都和霍集佔(大小和卓)。可是這兩個人不但不感恩戴德,反而以怨報德,聚眾叛亂,反對朝廷,分裂祖國。容妃一家反對叛亂,擁護朝廷,不順從大小和卓,被迫離鄉背井,全家從天山以南的葉爾羌遷移到天山北側的伊犁居住。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再次派兵平叛。乾隆二十四年(1759)秋,大小和卓的叛亂被平定。配合清軍平叛有功的容妃的五叔、六叔、哥哥及其家屬先後被召進北京,封官晉爵,宴請賞賜,併為他們建回子營,讓他們居住。容妃也來到了北京。為了感謝皇帝的恩德,表示對朝廷的忠心,額色尹和圖爾都決定將美麗聰明的容妃送進皇宮,服侍皇上。 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初四日,圖爾都27歲的妹妹被封為和貴人,皇帝賞給了她大量衣物和銀兩。她一進宮就被封為貴人,沒有經過常在和答應兩級,表明了皇帝對這件事的重視,也表明了皇帝對這位來自新疆維吾爾族女子的喜愛。這年的四月八日,乾隆帝將宮中女子巴朗賜給圖爾都為妻。和貴人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受到了皇帝的尊重和特殊的關照,專門為她在宮中設了回族廚師。容妃在圓明園居住時,曾在園中的方外觀做禮拜,乾隆帝特意為她在方外觀大理石牆上鐫刻了《古蘭經》文。和貴人入宮兩年來,“秉心克慎,奉職惟勤”,全宮上下對她的印象都很好。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三十日,乾隆帝奉皇太后懿旨,晉封和貴人為容嬪。五月二十一日舉行了容嬪的冊封禮。第二年圖爾都晉封為輔國公。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皇帝第四次南巡,容嬪和她的哥哥圖爾都隨駕同行。皇帝的妃嬪很多,而外出陪駕的妃嬪只有幾位。容嬪能夠隨駕,表明了她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一路上,容嬪兄妹第一次飽覽了祖國內地的壯美山河,大開了眼界。 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初五日,乾隆帝奉皇太后懿旨,晉升容嬪為容妃。同年十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命文華殿大學士尹繼善為正使、內閣學士邁拉遜為副使,持節齎冊印,冊封容嬪為容妃。乾隆三十六年(1771),容妃隨皇帝東巡,拜謁了孔廟,登上了東嶽泰山。乾隆四十三年(1778),容妃又隨皇帝拜謁了盛京。在這次隨行的6位妃嬪中,容妃已居第二位。 自乾隆三十一年(1766)烏喇那拉皇后死後,乾隆帝不再立皇后。自乾隆三十年(1765)慶貴妃死後,四十年(1775)令懿皇貴妃死後,不再封貴妃和皇貴妃。後宮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妃。當時宮中有6位妃,容妃就是其中一位。從乾隆四十三年(1778)七月以後,容妃已升到第三位,排在愉妃、穎妃之後。從乾隆五十年(1785)以後,可能是身體欠佳,容妃很少露面,皇帝往往單獨賞給她物品。透過查閱清宮檔案《賞賜底簿》得知,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四日,皇帝賞給了容妃10個春橘。這是迄今所查到的最後一次賞賜。5天以後,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九日,容妃在圓明園溘然長逝,終年55歲。她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給皇帝生育兒女。 容妃死後,乾隆帝為了讓宮裡人經常懷念她,特地將她在宮中幾十年裡積攢下來的物品分贈給各妃嬪、公主、格格和傭人以及她孃家的人。容妃的金棺暫安在暢春園西側的西花園。同年四月二十七日從西花園奉移到北京東北郊的靜安莊殯宮暫安。同年九月十七日,乾隆帝命皇八子儀郡王永璇護送容妃金棺奉移東陵。九月二十五日葬入裕陵妃園寢。 在乾隆皇帝的后妃中,有一個維吾爾族女子並不奇怪,這正是清王朝對邊疆少數民族實行“懷柔”政策的具體體現。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清政府為了加強統治,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對邊疆少數民族一向採取恩威並重的政策。對忠於朝廷、促進民族團結者恩禮有加;對製造分裂、搞獨立、抗拒中央政府者,予以堅決鎮壓。乾隆帝納圖爾都之妹為妃,並給予優厚的待遇,目的就是想透過容妃家族在新疆的巨大影響,搞好民族團結,加強中央政府對新疆地區的統治。從康熙到乾隆年間,新疆曾多次發生少數民族貴族叛亂,雖然都被鎮壓下去了,但總不徹底,時叛時順,不能保持持久和平。乾隆皇帝把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新疆上層人物額色尹、帕爾薩、圖爾都、瑪木特等召進京師,加官封爵,恩禮有加,並納他們的女子為妃,結成秦晉之好,這都是有深刻用意的。從此以後,新疆的穩定局面保持了60年之久,這不能不說是乾隆帝的和親政策發揮了作用。容妃即香妃作為施行這一政策的關鍵人物,在清宮中度過了28個春秋,深深贏得了皇帝的寵愛和信任,最後又葬入了大清的皇家陵園。容妃和她的家庭為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香妃(容妃)個人小檔案 姓氏:和卓出生:雍正十三年(1734)九月十五日 屬相:虎 父親:阿里和卓 丈夫:乾隆帝弘曆 子女:無 入宮: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 封和貴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初四日 封容嬪: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三十日五日 封容妃: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初 最得意:始終受皇帝寵愛 最遺憾:未生子女 卒年:乾隆五十三年十九日 (1788)四月 享年:55歲 入葬:乾隆五十三年(1788)九月二十五日 陵寢:裕陵妃園寢
有 容妃就是香妃。我們上文提到,香妃和容妃是一個人。關於這個問題,史學界曾經有過爭論,現在基本上達成了共識。做這種判斷的理由是什麼呢? 其一,乾隆帝只有一個來自新疆的妃子。容妃,無論是官書、檔案記載,還是實物考證,都證明是來自新疆的妃子。既然香妃也是乾隆帝的新疆妃子,那麼香妃只能是容妃。 其二,她們“二人”都來自新疆,都是維吾爾族,都信奉伊斯蘭教,最後的封號都是妃。就是說家鄉、民族、宗教信仰、封號是一樣的,如果是兩個人,不會如此巧合。 其三,她們“二人”的父親、哥哥、五叔、六叔是相同的。新疆喀什香妃墓的資料中,提到香妃的父親是艾力和卓,哥哥是哈山和卓即圖地公(漢名),並說圖地公曾“和妹妹香妃一起去北京”。從《西域同文志》卷十一和《西域圖志》卷四十八記載的“和卓”世系中可知,艾力和卓即阿里和卓。這兩個名詞在維吾爾語中是一個詞,只是漢字譯寫的差異。這兩本書上還記載了阿里和卓的五弟是額色尹、六弟是帕爾薩,其子是圖爾都。圖爾都的維語原音為圖爾迪,因他是公爵,因此稱圖爾迪公,快讀則為圖地公,與上面提到的哈山和卓是同一個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容妃遺物折》中提到了部分容妃孃家人的姓名,其中有額思音、帕爾薩、圖爾都妻等。額思音就是香妃的五叔額色尹,帕爾薩就是香妃的六叔,圖爾都妻就是香妃的嫂子。既然香妃和容妃的家屬都是一樣的,那麼兩個人自然就是一個人了。 歷史上的香妃。那麼,歷史上的容妃即香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乾隆皇帝為什麼要納一個維吾爾族女子為妃?她一生的經歷又如何?這也是世人普遍關注的問題。 容妃,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九月十五日。她是新疆秉持回教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其家族為和卓,故被稱為和卓氏,也稱霍卓氏。其父阿里和卓為回部臺吉,哥哥叫圖爾都。容妃家族世代居住在新疆的葉爾羌。 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清政府派兵平定了新疆阿睦爾撒那的叛亂,解救了墨特的兩個兒子波羅尼都和霍集佔(大小和卓)。可是這兩個人不但不感恩戴德,反而以怨報德,聚眾叛亂,反對朝廷,分裂祖國。容妃一家反對叛亂,擁護朝廷,不順從大小和卓,被迫離鄉背井,全家從天山以南的葉爾羌遷移到天山北側的伊犁居住。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再次派兵平叛。乾隆二十四年(1759)秋,大小和卓的叛亂被平定。配合清軍平叛有功的容妃的五叔、六叔、哥哥及其家屬先後被召進北京,封官晉爵,宴請賞賜,併為他們建回子營,讓他們居住。容妃也來到了北京。為了感謝皇帝的恩德,表示對朝廷的忠心,額色尹和圖爾都決定將美麗聰明的容妃送進皇宮,服侍皇上。 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初四日,圖爾都27歲的妹妹被封為和貴人,皇帝賞給了她大量衣物和銀兩。她一進宮就被封為貴人,沒有經過常在和答應兩級,表明了皇帝對這件事的重視,也表明了皇帝對這位來自新疆維吾爾族女子的喜愛。這年的四月八日,乾隆帝將宮中女子巴朗賜給圖爾都為妻。和貴人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受到了皇帝的尊重和特殊的關照,專門為她在宮中設了回族廚師。容妃在圓明園居住時,曾在園中的方外觀做禮拜,乾隆帝特意為她在方外觀大理石牆上鐫刻了《古蘭經》文。和貴人入宮兩年來,“秉心克慎,奉職惟勤”,全宮上下對她的印象都很好。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三十日,乾隆帝奉皇太后懿旨,晉封和貴人為容嬪。五月二十一日舉行了容嬪的冊封禮。第二年圖爾都晉封為輔國公。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皇帝第四次南巡,容嬪和她的哥哥圖爾都隨駕同行。皇帝的妃嬪很多,而外出陪駕的妃嬪只有幾位。容嬪能夠隨駕,表明了她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一路上,容嬪兄妹第一次飽覽了祖國內地的壯美山河,大開了眼界。 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初五日,乾隆帝奉皇太后懿旨,晉升容嬪為容妃。同年十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命文華殿大學士尹繼善為正使、內閣學士邁拉遜為副使,持節齎冊印,冊封容嬪為容妃。乾隆三十六年(1771),容妃隨皇帝東巡,拜謁了孔廟,登上了東嶽泰山。乾隆四十三年(1778),容妃又隨皇帝拜謁了盛京。在這次隨行的6位妃嬪中,容妃已居第二位。 自乾隆三十一年(1766)烏喇那拉皇后死後,乾隆帝不再立皇后。自乾隆三十年(1765)慶貴妃死後,四十年(1775)令懿皇貴妃死後,不再封貴妃和皇貴妃。後宮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妃。當時宮中有6位妃,容妃就是其中一位。從乾隆四十三年(1778)七月以後,容妃已升到第三位,排在愉妃、穎妃之後。從乾隆五十年(1785)以後,可能是身體欠佳,容妃很少露面,皇帝往往單獨賞給她物品。透過查閱清宮檔案《賞賜底簿》得知,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四日,皇帝賞給了容妃10個春橘。這是迄今所查到的最後一次賞賜。5天以後,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九日,容妃在圓明園溘然長逝,終年55歲。她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給皇帝生育兒女。 容妃死後,乾隆帝為了讓宮裡人經常懷念她,特地將她在宮中幾十年裡積攢下來的物品分贈給各妃嬪、公主、格格和傭人以及她孃家的人。容妃的金棺暫安在暢春園西側的西花園。同年四月二十七日從西花園奉移到北京東北郊的靜安莊殯宮暫安。同年九月十七日,乾隆帝命皇八子儀郡王永璇護送容妃金棺奉移東陵。九月二十五日葬入裕陵妃園寢。 在乾隆皇帝的后妃中,有一個維吾爾族女子並不奇怪,這正是清王朝對邊疆少數民族實行“懷柔”政策的具體體現。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清政府為了加強統治,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對邊疆少數民族一向採取恩威並重的政策。對忠於朝廷、促進民族團結者恩禮有加;對製造分裂、搞獨立、抗拒中央政府者,予以堅決鎮壓。乾隆帝納圖爾都之妹為妃,並給予優厚的待遇,目的就是想透過容妃家族在新疆的巨大影響,搞好民族團結,加強中央政府對新疆地區的統治。從康熙到乾隆年間,新疆曾多次發生少數民族貴族叛亂,雖然都被鎮壓下去了,但總不徹底,時叛時順,不能保持持久和平。乾隆皇帝把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新疆上層人物額色尹、帕爾薩、圖爾都、瑪木特等召進京師,加官封爵,恩禮有加,並納他們的女子為妃,結成秦晉之好,這都是有深刻用意的。從此以後,新疆的穩定局面保持了60年之久,這不能不說是乾隆帝的和親政策發揮了作用。容妃即香妃作為施行這一政策的關鍵人物,在清宮中度過了28個春秋,深深贏得了皇帝的寵愛和信任,最後又葬入了大清的皇家陵園。容妃和她的家庭為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香妃(容妃)個人小檔案 姓氏:和卓出生:雍正十三年(1734)九月十五日 屬相:虎 父親:阿里和卓 丈夫:乾隆帝弘曆 子女:無 入宮: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 封和貴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初四日 封容嬪: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三十日五日 封容妃: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初 最得意:始終受皇帝寵愛 最遺憾:未生子女 卒年:乾隆五十三年十九日 (1788)四月 享年:55歲 入葬:乾隆五十三年(1788)九月二十五日 陵寢:裕陵妃園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