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風宋月
-
2 # 手機使用者7565599341
楊貴妃吃的荔枝是從四川省攀枝花運過來的,不是從廣東廣西運過來的。從四川到西安比廣東到西安要少2000多公里
-
3 # 自然風57778401306
荔枝樹喜歡在溫熱溼潤的地方生長,廣東有茘枝,四川有些山溝獨特的潮溼氣候也適應荔枝的生長條件。從四川去長安這段距離不會太遠,作為貢品送給楊貴妃,應該可以吃上新鮮茘枝。或者是因為楊貴妃愛吃茘枝的緣故,把廣東的荔枝樹移植到四川落戶,這就大大縮短了距離,節省了時間和財力,等到吃茘枝的季節,倫番快馬加鞭過幾個驛站口,楊貴妃就能吃到正宗的新鮮茘枝。
歷史上傳說唐朝的地方官員,為了給楊貴妃進貢荔枝,從廣東到長安專修了一條遙遠的驛站通道,快馬接替不分晝夜趕路運送荔枝,每年要累死很多馬匹。這個傳說似乎有些誇張,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廣東的荔枝樹移植到了四川,有可能就是為了滿足當時的長安對荔枝的需求量。
-
4 # 小漢字見大歷史
首先糾正題主一點:唐代長安的荔枝,並非來自嶺南一地,也來自巴蜀地區。
同時我也將題主的問題擴充套件一下,多個方面的談一下「荔枝史話」,當然也包括回答題主的問題:唐代荔枝運輸如何保鮮。
------------------------------------------------------
一、古代的奢侈品——荔枝唐代的白居易的《荔枝圖序》曾言「荔枝五天色香味盡失」:
「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我們知道,南方荔枝的收穫季節正在炎夏,荔枝也是十分不耐儲存的鮮果(今天的荔枝運輸是全程冷鏈)。
那麼,在交通不發達的一千多年前,處在中原長安宮廷的楊貴妃,是怎樣吃到新鮮的貢品荔枝的呢?
簡單的說:
唐代「國家郵政」系統的「快馬接力」運送方式,外加古代的有限「保鮮技術」,二者相結合,能讓荔枝在長途運送中「十存一二」。
《新唐書·后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驛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所以在唐代,即便是對傾國傾城的楊貴妃來說,荔枝也是奢侈品。
比如:清代乾隆時期宮廷檔案史料記載,皇帝將貢品荔枝賞賜給皇家嬪妃都是論「個」。
福建巡撫吳士功為了「保鮮」,把整個荔枝樹帶土挖起送到北京,估計這些貢品荔枝讓「乾隆吃後讚不絕口」,然後,乾隆「恭進」給富察皇太后「兩個」,其他貴妃每人賞賜「一個」。
書影引自【注1】中國最早記載「荔枝」的文獻是西漢的《上林賦》,荔枝作為貢品也是始於漢代。
《上林賦》描述「皇家植物園」——上林苑中陳列各色稀有美食水果,其中就包括「荔枝」:
西漢 司馬相如《上林賦》:...... 枇杷樵柿,亭柰厚朴,羊棗楊梅,櫻桃葡萄,隱夫郁李,荅遝離支(荔枝),網羅後空,陳列北園......據西漢末年的大學者劉歆所著的《西京雜記》記載,最早「荔枝」是南越趙佗的進貢給劉邦的貢品:
〈西京雜記·卷三.鮫魚荔枝〉︰. 尉佗獻高祖鮫魚、荔枝,高祖報以蒲桃錦四匹。《三輔黃圖》記載,漢武帝破南越以後,將交趾的荔枝引入長安上林苑栽培。
漢武帝甚至為「荔枝」設定宮殿「扶荔宮」,顧名思義就是「扶植荔枝」,但最終「扶植」失敗,漢武帝甚至誅殺了十幾個人。
《三輔黃圖·卷三·扶荔宮》:上木南北異宜,歲時多枯瘁。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於庭,無一生者,連年尤移植不息。後數歲,偶一株稍茂,終無華實,帝亦珍惜之。一旦姜死,守吏坐誅者數十人,遂不復符矣。上林苑的眾多宮殿中,有兩個是以水果命名的宮殿:「蒲萄宮」和「扶荔宮」。
考古工作者在陝西韓城發現的漢代「扶荔宮」的遺址西漢扶荔宮的青磚上有篆文「夏陽扶荔宮合壁,與天地無極」,夏陽為韓城古名。考古詳細資料參閱【注3:《陝西韓城芝川漢扶荔宮遺址的發現》】可見以上文獻史料記載跟考古是非常契合的。
首次以「荔枝」為意象的文學作品,是東漢王逸的《荔枝賦》:
東漢·王逸《荔枝賦》在此賦中,突出了荔枝獨特的外形,無與倫比的美味,贊荔枝「超眾果而獨貴」。
漢代文學作品中還「荔枝」比較少見,唐代以後,「荔枝」則是唐詩中「高頻詞」,《全唐詩》中「荔枝」出現50次:
書影引自【注2】如:白居易和杜甫詩中的荔枝:
總之,唐代以後,美味的南方佳果荔枝,被北方中原地區人們所接受和喜愛。
不論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和皇室嬪妃都「蜜汁一樣」的喜歡吃荔枝,在文學作品中基本上都是「讚不絕口」,集體打call!
宋代的「荔枝控」東坡先生說:荔枝,真香!讓我每天吃三百個,我三輩子當流放犯都值。
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二、楊貴妃吃的荔枝是哪裡送來的?杜牧的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正是描述唐玄宗用「國家郵政」的「驛馬」為楊貴妃運送荔枝:
那這些貴妃所吃的荔枝是從哪個地方送過來的呢?
前面說了,唐代的荔枝產地已經不僅僅限於嶺南,在巴蜀也產荔枝。
從唐人的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出,當時產荔枝的地方除了嶺南地區,還有巴蜀的益州、瀘州、渝州、忠州(今天的四川、重慶)。
書影引自【注2】研究歷史地理的學者藍勇認為唐代是一個為溫暖期,唐代巴蜀地區種植荔枝的地區,有今天的「成都、樂山、宜賓、滬州、重慶、合川、涪陵、忠縣、萬縣」等地:
書影引自【注4】 圖片引自注5所以,從歷史文獻記載可以看出,楊貴妃吃鮮荔枝,主要來自嶺南(廣州)和巴蜀(涪州)兩個地方。
【引自注6】嶺南荔枝比巴蜀要好,但是路途遙遠,新鮮是得不到保證的,而荔枝從蜀中涪州運送到中原長安的最快七日就可以達到。
【引自注7】因此,楊貴妃吃的荔枝應該主要是「巴蜀貨」,所以,宋代蘇軾<荔枝嘆>雲:
「永元荔枝來交趾, 天寶歲貢取涪州」。意思是漢代入貢荔枝來自交趾,唐代天寶年間楊貴妃的吃的荔枝來自涪州州。
從涪州到長安的荔枝走的是古蜀道的「子午道」和「荔枝道」,如下圖所示:
圖中【重慶涪陵】——【漢中西鄉】的「荔枝道」,本為唐代驛道,因運送楊貴妃的荔枝而知名。三、古代荔枝的保鮮方法如白居易所言荔枝五天就「色香味盡失」,而唐代最快巴蜀涪州荔枝運送到長安也要七天,肯定有一定的保鮮方法。
古代文獻記載了以下幾種方法:
1、隋代發明的【蠟封保鮮法】
【引自:注2】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用用「蠟、蜜」保鮮的「蜜水荔枝」:
2、【芭蕉荔枝保鮮法】
3、【竹筒封閉保鮮法】
4、【盆栽荔枝保鮮法】
也就是上文提到將連土帶荔枝樹挖出來,裝在大桶中運輸。
5、可能使用了【冷藏法】
(上引材料來自注8、9)四、結論綜上所述,漢代的貢品荔枝來自嶺南,兩漢時期荔枝是絕對的稀罕物品,從魏晉以後,荔枝漸漸被中原人所知,荔枝以其美味得到中原人的讚賞和青睞。
唐代入貢長安的荔枝,主要來自嶺南和巴蜀。
巴蜀涪州產的荔枝,經由古蜀道運輸到長安只需要七天。所以,天寶年間,經常在這條路上經常運送荔枝,供楊貴妃和長安達官貴人享用。
這條道路因為運送荔枝而廣為人知,故命名為「荔枝道」。
文獻所記載的荔枝保鮮方法「竹筒封閉保鮮」、「蠟封保鮮法」【芭蕉荔枝保鮮法】【盆栽保鮮】,也許用到了【冷藏保鮮】。
可想而知,這些【保鮮方法】的效果並不怎麼樣,否則,唐明皇也用不著「日夜兼程,跑死驛馬」為楊貴妃送荔枝。
因為交通不便和保鮮技術所限,荔枝一直都是中原達官貴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科學技術的進步,讓今天的平常百姓,也能享受「皇家待遇」。
今天真的是五千年以來,最好的時代!打死我我也不會穿越什麼「夢迴唐朝」「尋秦記」。
--------------------------
參考文獻李均惠(2004). 也談唐代荔枝的進貢問題. 文史雜誌(6).
王蓓蓓. (2008). 唐代果品業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西南大學).
王玉清, & 陳值. (1961). 陝西韓城芝川漢扶荔宮遺址的發現. 考古(3), 123-126.
藍勇. (1998). 近2000年來長江上游荔枝分佈北界的推移與氣溫波動. 第四紀研究(1).
藍勇. (1988). 貴妃食荔自何來. 史學月刊(3), 122+113.
薛宗保. (2010). 唐代貢鮮荔枝途徑考辨. 江西農業學報, 22(2), 149-150.
蘇文龍, 毛廷貴, 左勝嫻, 梁少歡, & 張焯生. (2018). 泗化洲貢品荔枝再探. 梧州學院學報, v.28;No.124(01), 7-14.
莊虛之. (1994). 唐代北運鮮荔枝的保鮮方法考證. 四川果樹(3).
回覆列表
楊貴妃吃的都是罐頭,蜜漬或者鹽漬。把荔枝用鹽水或者糖水浸泡,密封在陶瓷罐裡,然後用快馬寄過來。一般罐頭裝的荔枝能儲存二十天到一個月左右,從廣東到長安也就三千多里地,走驛道二十多天換馬又換人是能夠在保質期內送到長安的。杜牧寫的就是荔枝罐頭。後人不懂這個道理,以為運送的是新鮮荔枝,其實大謬。
為啥說楊貴妃吃不到新鮮荔枝?因為荔枝離開樹枝不到七天就變質不能再吃了。按照當時的運輸條件,就是用唐僧的白龍馬也七天走不了四千多里地,別說凡馬了。凡事都有常識,離開常識看問題,不是傻,就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