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ICU王醫生
-
2 # 程氏針灸程凱
先來看看教科書裡怎麼說的
脾主運化,其氣主升,胃主受納,以和降為順。溼熱蘊結中焦,納運失司,升降失常,故脘腹痞悶,納呆嘔惡;熱勢急迫,且溼又為陰邪,易阻氣機,故便溏而不爽。脾主肌肉四肢,溼性重著,脾為溼困,流注肢體,故肢體困重。溼遏熱伏,鬱蒸於內,故身熱不揚,汗出不解,口渴多飲,小便短黃。
溼熱蘊結脾胃,燻蒸肝膽,疏洩失權,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膚,則見身目鮮黃,皮膚髮癢。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為溼熱內蘊之徵。
相信大家經常問的,或是真正想問的是:脾胃溼熱,我應該吃點什麼?或是我應該吃點什麼藥調理?對吧!
對脾胃問題而言,甚至對大多數臟腑問題而言,我們重藥輕針的思想,我們重臟腑輕經絡的習慣,讓我們在健康之路上走了不少彎路。試想一下,脾胃已經出了問題,而藥物又作用於脾胃,在治療的同時,會不會出現殺敵一千而自損八百的情況? 如果我們可以透過經絡,引邪外出,激發自身功能,是不是可以事半而功倍,減少自身損耗,至少可以縮短病程(或是症狀減輕後調養恢復的時間)。 回到教科書裡提到的病機,涉及脾、胃、大小腸、肝、膽多個臟腑,那麼在相關經脈上則會有反應,特別是溼性重濁,特別容易在腹部、盆腔、下肢出現症狀,因此,我們不能只關注於脾胃等臟腑,而要關注於相關的經脈,特別是遠端的穴位變化,這些也是主要的刺激部位。
下面就給出一些常用的穴位,可以透過穴位刺血或刮痧的方法快速緩解症狀。
1 曲泉、血海、百蟲窩
這是膝內三角,涉及脾經肝經的穴位,此處刮痧刺血拔罐,不僅利脾胃溼熱,還可以防止或兼顧陰部(膀胱及前陰)的溼熱下注症狀。
2 大敦、厲兌、足竅陰
這是足趾部的三個穴位,分別是肝經、胃經和膽經的井穴,可以刺血洩熱,對於祛經脈之熱很有效,特別是症狀出在頭面部的症狀,例如口舌生瘡,口氣重口苦等。
3 尺澤、曲澤、曲池
就是肘窩處,此處可拍擊出痧。此處血管豐富而表淺,對應於中焦,強刺激可洩脾胃中焦之熱,又可以通暢中焦氣機。
4 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
這是胃經小腿部的三個穴位,為胃、大腸、小腸的下合穴,刮痧可通胃洩熱。
回覆列表
脾胃溼熱證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脾胃溼熱被稱為中焦溼熱,表現為中焦的症狀,患者出現在糧食運輸和腐爛兩個方面。一是食物,食物食慾不好或有時胃脹,有腹脹、泛酸水、噪聲、脾氣不好運動、腹脹或粘滯。此外,溼熱也會導致口腔中有異味,舌頭上有較為嚴重的包衣,而且是口腔和舌頭的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