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nBeta

    此前科學家已經提出了阻止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各種概念,其中包括NASA的“雙小行星變軌測試”(DART)的專案。根據這些想法,人類可以透過撞擊使小行星的軌道發生偏轉,或者甚至更好地完全摧毀它。儘管如此,這可能不是一種選擇,至少基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項研究。

    全球各地的太空機構都是小行星監測工作的所在地,這些工作涉及尋找、命名和跟蹤與我們的星球相近的小行星。如果近地天體撞擊我們的星球,那麼可能會造成大量 - 甚至是災難性的 - 傷害,儘管沒有跡象表明我們現在處於這樣的風險之中。

    科學家已經提出了處理未來有潛在危險的小行星的不同方法,包括使用核裝置或太空船撞擊小行星以改變其路徑,甚至使用武器來摧毀一顆小行星的想法。

    不過根據一項新研究,大型小行星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難破壞。這項將於本月晚些時候在《 Icarus》發表的研究發現,較大的小行星可能比預期的更強,並且需要更多的能量來摧毀。

    這項工作涉及一個名為Tonge-Ramesh模型的新計算機模型,該模型發現對小行星的撞擊有兩個階段:初始階段,在撞擊後立即造成重大損害,第二階段,導致重力重新積累撞擊小行星產生的小碎片。

    根據新的計算機模型,小行星不會被第一階段撞擊完全摧毀,而是留下一個大的受損核心,導致強大的重力撞擊破碎碎片。研究人員表示,雖然它已被破壞,但“受撞擊的小行星保留了顯著的強度”,表明實際摧毀太空岩石需要更多的能量。

  • 2 # 老粥科普

    對於如何防禦小行星撞擊,不僅是民間多有爭吵,包括科學界也有許多不同的看法。

    小行星撞擊不是小機率事件。

    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前一天,2019年3月4日,一顆編號為2015 EG的近地小行星從距離地球44.1萬公里的地方以9.6公里/秒的速度與我們擦身而過,它的大小估計在19到43米之間。

    一顆20米大小的小行星如果落在地球表面,將給地球帶來多大的影響呢?

    2013年2月襲擊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的隕石,它的寬度僅大約就是20米,但撞擊產生的爆炸相當於50萬噸的TNT當量,這比美國扔到廣島原子彈的爆炸當量還要強大約25倍。幸運的是,由於俄羅斯地廣人稀,因這次小行星撞擊事件間接受傷的大約只1500人。

    就在那顆隕石襲擊俄羅斯的同一天,另一顆直徑達到46米的小行星2012 DA14從距離地球2.7萬公里的空中擦過,要知道,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高度有3.6萬公里,這顆小行星比通訊衛星還要近!

    (2012 DA14小行星的飛行軌跡,輕微的引力彈弓改變了它的軌道)

    一顆直徑超過46米的小行星如果落在沙漠、荒野或海洋,它或許不會造成太大的危害,而一旦它襲擊人口稠密地區,則會是一場驚天災難。

    這樣的災難距離我們並不遙遠。

    防禦小行星撞擊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發現並跟蹤它!

    據美國宇航局公佈的資料顯示,目前至少有超過1400顆大小超過140米的小行星軌道與地球軌道非常接近,更加可怕的是,這僅僅是太空中對地球有威脅的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還有相當多的威脅並沒有被我們發現。

    (美國宇航局標識的已知潛在危險小行星的軌道,白色圈為地球軌道)

    小行星位於太陽系的三個區域內。

    大多數小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巨大環中,這裡擁有超過200個直徑大於100公里的小行星,還包含110萬至190萬顆直徑大於1千米的小行星和數百萬顆較小的小行星。

    在木星軌道的拉格朗日L4、L5點附近,擁有兩個巨大的特洛伊木星小行星群,這裡的小行星數量與小行星帶的數量大致相當。當然,在太陽系其它行星的軌道上也存在少量類似的特洛伊小行星,它們對地球並不構成威脅。

    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的小行星被稱為近地小行星(NEAs),據歐洲航天局稱,大約有10,000顆已知的小行星是NEAs。還有許多NEAs並未被發現。

    (目前已知近地小行星的大小和數量,每個圖示代表100顆)

    美國宇航局有一個行星防禦協調辦公室專門負責與其它天文臺進行協調,負責發現、跟蹤和對具有威脅的小行星進行預警,即便如此,美國科學家也承認還有大量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並沒有被發現。

    是不是說,美華人已經做了的事情,我們就不必再做,只需將資料拿來用就可以了?

    並非如此!

    一方面我們需要對已知的小行星相關引數和軌道資料進行校正,同時也需要防範他們公佈的資料中有某些可能存在的“人為失誤”對我們造成重要損失。一顆20米直徑的小行星早12小時到達地球可能撞擊美洲,晚了它撞的就是亞洲!

    傻子才完全相信人家。

    對於確定會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如何防禦?

    美國好萊塢1998年拍過一部關於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科幻大片《世界末日》,電影講述的是一顆像德克薩斯州一樣大小的小行星可能在18天內與地球發生碰撞。為了使地球免遭破壞,一群深海石油鑽探工人志願登上小行星,在上面埋下核彈並將其炸開,最後分成兩半的小行星擦過地球,拯救了全人類。

    (美國電影《世界末日》)

    《世界末日》中布魯斯威利斯的角色在最後時刻捨身取義,手動引爆核彈的鏡頭感人至深,賺了不少美華人的錢和眼淚。但天文學家Phil Plait對此卻不以為然,他說“這個片子中犯的科學錯誤多於影片幀數”,“請不要去好萊塢尋求有關如何處理小行星的建議”。他認為單靠一兩枚核彈的能量完全不足以將小行星炸成兩半,反而會讓地球獲得一顆帶核輻射的小行星。Phil Plait經過計算後證明,為了炸燬一個影片中大小的小行星,炸彈必須以與太陽產生的能量相同才行。

    電影中運用核彈去炸小行星,雖然具有娛樂價值,在科學上卻極其不準確。

    (計算機模擬結果證明核彈無法摧毀小行星)

    科學家們運用超級計算機進行的相關模擬計算證明了Phil Plait的觀點,計算結果表明,對付一顆300米大小的小行星,核彈頭幾乎起不到什麼作用,即便是把它炸開,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這些碎片還會迅速聚集到一起。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計算機模擬結果顯示,小行星會在引力作用下重新聚在一起)

    對付具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我們除了需要找到它、要對它的執行軌道瞭如指掌,還需要清楚它的結構和元素構成。

    目前已知的大多數小行星根據構造大致分為三類: 75%以上的小行星可能由粘土和石質矽酸鹽巖組成;大約17%的小行星由矽酸鹽材料和鎳鐵構成;還有一些顏色偏紅,似乎主要是鎳鐵小行星。有研究表明有一些小行星上還存在水和少量有機物質。

    到目前為止,應對小行星的威脅並沒有形成共識,但科學家們比較普遍地認為來硬的不行,也沒有什麼投機取巧的辦法,唯有早發現、早跟蹤,對威脅性大的小行星可以採取“推”的辦法,發射航天器著陸到小行星上,使其減速,或者慢慢將其推離原有軌道,儘量遠離地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疫苗接種後多久能產生抗體?需要注意什麼?可以透過什麼手段查出來是否有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