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六六與她

    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不少人還用來教育子女。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應見《世說新語箋疏》注引《續漢書》。說的是孔融四歲時候,與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親奇怪地詢問他,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按理應該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對他感到驚奇。《三字經》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之語。

    不僅如此,體現孔融才智孝義的故事還有很多。孔融是孔子的十九世孫,父親孔宙,曾任太山都尉。孔融十三歲時,孔宙去世,孔融悲痛過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來,16歲時,名士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記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張儉。張儉與孔融兄長孔褒是好友,於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卻不在。張儉認為孔融年輕,並沒有告訴他自己的處境。孔融看見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為您的東道主嗎?"因此留張儉住在自己家。

    事情敗露後,孔褒、孔融被逮捕入獄。但不知他們二人是誰獲罪。孔融說:"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褒說:"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我心甘情願。"官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一門都爭著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於是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後定了孔褒的罪。

    孔融一家爭相赴死,可謂一門三傑,就是這樣一個從小才智出眾,注重倫理常情的人,你知道他怎麼死的嗎?

    他被曹操以不肖的罪名處死。株連全家。

    坊間盛傳孔融拭母,並無史書記載,是為謠傳。

    孔融自恃才高,心高氣傲,口無遮攔。在曹操基本平定北方的時候,他竟然還想讓曹操還權給漢獻帝,曹操怎麼可能答應,便對他懷恨在心。恰逢孫權的使臣來訪,孔融不知收斂,對著使者發了一頓牢騷,惹惱了曹操。公元208年,曹操授意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奏孔融:"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散播"不孝"的言論。

    原本前面幾條罪名還不至於判處孔融死刑,好死不死,孔融之前還說了句大逆不道的話,被曹操抓住,大做文章。孔融的原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答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親爹有什麼值得我們去孝敬的,當時生孩子只不過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生理需求罷了;生自己的母親更別說了,只不過像是一件容器而已,裝的東西到日子出來了,那個容器也就沒有用了。

    這等大逆不道的話,在當今社會的價值觀都不能容忍,何況當時漢天下以孝義治天下。孔融的這一番高論完全超出了社會的底線,最後,曹操以孔融不孝的罪名理直氣壯的,把孔融殺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臺灣麻將有哪些規則?五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