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瀚海666
-
2 # 油炸仔仔炒菜菜
會更笨,很簡單的道理,我們小時候做數學題,不會的時候家長越在旁邊咆哮,我們越懵逼
孩子的智商就是遺傳的,你自己什麼樣心裡沒數嗎,沒聽說嗎,世界上三種笨鳥,第一種是先飛的,第二種是嫌棄太累了不飛的,還有一種最討厭,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讓孩子飛,哈哈,開個玩笑。可能你的孩子學習不好但是開朗活潑,你打罵了之後呢,連開朗活潑都沒有了,對孩子性格非常不好。
家長可以用自己廣闊的視野去引導他少走彎路,也可以用你的資源幫助他提供更多人生的選擇,但是重要的是你要用父母的愛去幫他樹立一個健康的三觀和人格的健全
-
3 # 心理諮詢師陳孝鵬
先來看一個經典的研究:
班杜拉(社會學家、心理學家)讓一群4歲兒童各自單獨觀看一部電影。
在電影中,一個成年男子對充氣娃娃表現出踢、打等攻擊行為,影片共有有三種結局,然後將孩子分為三組,使其分別看到結尾不同的影片。
獎勵攻擊組的兒童看到的是在影片結尾時,進來一個成人對主人公進行表揚和獎勵;
懲罰攻擊組的兒童看到另一成人對主人公進行責罵;
控制組的兒童看到進來的成人對主人公既沒有獎勵,也沒有懲罰。
看完電影后,將兒童立即帶到一間與電影中同樣的充氣娃娃的遊戲室裡,實驗者透過單向鏡對兒童進行觀察。
結果發現,看到榜樣受到懲罰的孩子表現出的攻擊行為明顯少於另外兩組,而另外兩組則沒有差別。
在實驗的第二階段,讓孩子回到房間,告訴他們如果能將榜樣行為模仿出來,就可得到橘子水和一張精美的圖片。
結果,三組孩子,包括懲罰攻擊組的孩子模仿出來的內容是一樣。
說明替代性懲罰抑制的僅僅是對新反應的表現,而不是獲得。
即兒童已學習了攻擊行為,只不過看到榜樣受罰,而沒有表現出來而已。
所以看到這裡,自己會有怎樣的想法,或者收穫呢?
其實上述研究其實已經表明了:孩子對於自己看到的、接觸到的事物,就會有一個學習行為。無論這個學習行為在大人的眼裡是對還是錯,都會學習到自己的心裡。
這個研究結果反映了,為什麼打罵孩子不能夠讓孩子變好。
因為打罵這樣的行為,不能夠讓孩子的一些壞習慣、壞的行為消失,只能夠暫時的讓孩子不敢做這樣壞的事情。
所以當孩子覺得自己有機會不會受到懲罰的時候,就會偷偷的去做,比如:小偷小摸,只要不被抓到,就會繼續去做。
其次,父母對於孩子的打罵,又給了孩子很負面的影響。父母在打罵孩子的過程中,雖然是想要孩子之後表現的更好,但是很多時候父母反而把打罵這樣的負面行為交給了孩子。所以很多孩子在青春期,自己有力量了之後會特別的逆反,會把小時候父母示範給自己的打罵,反過來去打罵自己的父母,這也是很多孩子越打罵越難以管教的原因。
所以,怎樣的教育方式,能夠給到孩子更多積極的影響呢?
1.積極地生活環境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很多孩子長大之後組成自己的新生家庭就是自己原生家庭的重複。原生家庭幸福,自己也幸福,原生家庭不幸福,新生家庭也很不幸。
所以父母之間是怎樣的相處,父母之間的行為表現,父母之間的溝通方式都是不斷的會影響著孩子,孩子會把一切看在眼裡的東西記在心裡,而孩子不斷不斷的會看到的行為表現,會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這就是模仿學習。
所以自己想要孩子能夠得到更好的成長,減少更多的負面行為習慣,自己首先就要以身作則,不然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勉強孩子去做,不太現實。比如:父母每天都在玩手機,然後逼著孩子去學習,不要玩手機,那不就是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嘛。
2.學會引導,而不是控制
相信父母總是愛孩子的,很多時候打罵孩子也是真心的想要為了孩子能夠更好的成長,更加的成熟懂事,但是打罵很多時候確實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當然也不說絕對不能打罵,在一些突發的原則性問題上,一定的懲罰確實是有必要的,比如孩子想要去摸插座,去碰火燭等,直接的懲罰可以給孩子一定的保護。
但是大部分的情況下,是需要一種正強化來引導孩子積極的做法,讓孩子更願意去做積極的行為;然後忽視孩子的消極做法,讓孩子的負面行為退化消失。
比如:孩子乖乖的做作業了,洗碗了,整理房間了,乖乖的睡午覺了,乖乖的吃蔬菜了等等;
你就可以獎勵對方:看電視,出去玩球,玩遊戲,去游泳,吃甜點等等。
當對方發現一些行為是能夠得到獎勵的,那麼對方會自發的想要得到更多的獎勵,也就是會不斷地去重複你想要強化對方的行為。
至於孩子的消極行為,你可以用負強化的方式去做。也就是孩子沒有做負面的行為的時候,你就給予獎勵;孩子有做負面行為的時候,你就沒收獎勵。這樣孩子也容易自發的朝著你期望的那個方向去靠近。
總結
孩子出生後,除了一些遺傳因素以外,更多的就像一張白紙,你希望孩子能夠成長成什麼樣子,是需要自己用愛去細細描繪和引導的。
如果自己強行想要把孩子變成什麼樣子,無異於把這張白紙揉成一團,這樣就更得不到你想要的結果了。
正確的去愛,孩子才能夠茁壯成長。
祝好~
-
4 # 彭華勇家庭教育
1、沒有笨孩子,只有笨家長
首先,假如孩子真的“笨”,父母也沒有資格怪孩子。
拋開天生有缺陷的孩子不說,普通的孩子“笨”,只能有兩個原因:一是遺傳,二是教育環境。不管是哪個原因,都是父母造就的,孩子是無辜的。所以,父母要學會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才能集中精力幫助他成長。
其次,父母認為孩子“笨”,孩子就真的笨嗎?
事實上,這只是父母認知層面的問題罷了。你是否有試過去挖掘孩子的長處和閃光點?如果你的孩子是魚,你偏要他去爬樹,他能不笨嗎?如果你的孩子是顆參天大樹,你非要他開花,他能不笨嗎?所以,沒有笨孩子,只有不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所以,“笨”的其實是父母。
再次,孩子有天資的差異,要因材施教。
不可否認,人與人之間是有天資差異的,不可能要求每個孩子都達到同一個水準,而是要致力於挖掘他的潛能,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他的聰明才智,這正是因材施教的核心。
簡而言之,父母沒必要隨意給孩子貼上“笨”的標籤,這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心理學上有一個“自我實現預言”,父母如果經常說孩子笨,或者表現出很不屑很不耐煩的態度,孩子會真的變成父母口中的樣子。
2、打罵,傷的不僅僅是肉體,更是自信
首先,心理上的傷難以痊癒。
被深深傷害的人總會說:身體上的痛,不及心理上的痛。這是很有道理的,身體上的傷,總會痊癒,而心理上的傷,極難痊癒,有些人終其一生,也未曾擺脫心理創傷帶來的消極影響。
面對打罵,幼兒無法還手,有的只是恐懼,這種恐懼,會深深印刻在心裡。
其次,打罵傷害孩子的自信。
父母打罵孩子,孩子否定的不是父母,而是自己。因為父母的打罵,讓孩子越來越相信自己真的做錯事,越來越懷疑自己的價值,變得不自信。沒有自信的孩子,只會沉淪,不可能變聰明。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語言暴力的殺傷力更大。比如諷刺挖苦孩子,打擊孩子等。
再次,打罵會造成叛逆。
叛逆是什麼?叛逆不是孩子分不清對錯,而是明明知道你說得對,他也不去做,只因為那是你說的。大白話就是:專門跟你對著幹。
為何會如此?中國古話說得好:親其師,信其道。打罵孩子的父母,會讓孩子敬而遠之,他的內心不會真的親近你,那為什麼要聽你的道理呢?不聽你的,那就只能叛逆啊。
簡而言之,打罵是最得不償失的方式,這種方式所造成的傷害,影響親子關係,也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回覆列表
不僅不能,反而可能適得其反。有些孩子從小就反應比較慢,這時候父母要多引導,多鼓勵,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強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越來越聰明。反之,如果只是簡單粗暴的打罵,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越來越膽小,時間長了,對他們的心理也造成一定的傷害,可能會逼迫他們做出極端反應。
要想讓孩子變得更聰明、更優秀,就要多讀一些有關教育方面的書籍,從增強孩子自信、每天讓孩子進步一點點、讓孩子從點滴進步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等多方面去培養。這樣,孩子一步步走來,發現自己在很多方面都能比別人做的更好,發現自己這麼多的優點,自己的點滴進步都能換來父母的表揚和讚許,他們會越來越自信,反應能力也會提高很快,就會越來越聰明。恭喜,你又培養了一個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