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扎西平措lntl

    雖然從一戰到二戰二十多年間世界軍事技術和理念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海軍從大艦巨炮時代進入了航母時代,以及空軍出現等等,但現代戰爭不是今天意義上的戰爭。核武器時代,哪怕是區域性戰爭也不大受地理條件的影響。現代戰爭中,你可以從海上逼近敵國,從空中轟炸,但歸根到底還是要靠陸軍踏上敵國國土,透過消滅它的軍事力量使它投降。從這意義上說,打擊希特勒德國的最有效手段,就西線而言,就是在廣闊的歐洲大陸西海岸登陸。這既是克勞塞維茨戰爭理論和中國孫子兵法提供的正解,也是Continental抗擊希特勒德國主力斯大林的迫切要求,也是羅斯福為首的美國政府的想法。義大利按照丘吉爾的說法也許確實是歐洲柔軟的下腹部,但遠沒有諾曼底那麼致命,且不說駐意德軍的兇悍和義大利狹長的國土不利於大兵團作戰,阿爾卑斯山就形成了幾乎不可逾越的物理阻隔。另一方面,登陸法國在使希特勒德國西部國土洞開的同時,又可以解放法國這個老牌的歐洲強國(以及荷蘭、比利時等國),使德國處於兩線作戰,同時面對蘇軍和美、英、法、荷、加等國聯軍。相對於這種作戰方略,從地中海下手顯然不是最好的選擇。丘吉爾之所以出從義大利下手這個餿主意,除了英國國小兵少元氣大傷玩不起之外,其實是想放慢解放歐洲大陸的步伐,讓和平時期他最為仇視的蘇聯在與德國的對抗中削弱再削弱,從而使二戰後的歐洲勢力版圖更接近他的理想。這個老傢伙曾經跟斯大林交換過一張紙,上面按百分比劃定了二戰後蘇聯和西方的勢力範圍,結果當希臘爆發的紅色革命遭到西方殘酷鎮壓時斯大林按兵不動,而當斯大林在東歐培植衛星政權時西方也一聲不吭。

    說遠了,總之,打敗希特勒德國,西方面最好的辦法只有諾曼底那樣的登陸,而不是打義大利。

  • 2 # 戰略論

    從軍事角度而言,義大利是一個狹長的半島,而且山地和丘陵眾多,非常有利於防守,而不利於進攻。在這種多山地的地區盟軍的空軍和炮兵的作用無法有效發揮,而地面部隊也無法投入太多,大多數盟軍只能沿著某些隘口前進,而這些隘口很容易讓兵力處於劣勢的德軍阻止住優勢盟軍的挺進。

    雖然義大利半島不利於盟軍地面部隊的進攻,可是義大利還有一個對盟軍有利的地方,那就是義大利兩側都面臨大海,而盟軍恰恰最強的就是他的兩棲登陸能力。假使盟軍一開始就利用其強大的登陸能力直接從羅馬登陸,那裡只有德軍2個師的薄弱兵力,而且5個師的義大利軍隊更傾向於盟軍,那麼則可以一舉切斷在義大利的德軍整個第10集團軍,而且也可以直接越過義大利的大部分地區。從而節省時間繼續向北挺進,直指德國的奧地利地區。

    實際情況是從1943年9月盟軍登陸義大利本土直到1944年6月才佔領義大利的首都羅馬,盟軍仍舊沒有徹底佔領整個義大利,更不用說進入德國領土了。而盟軍投入義大利的共有30個師的兵力,德軍則只有22個師,介於德軍一個師的人數大大少於盟軍的一個師,所以雙方的實力力量對比是2:1,也就是說德軍僅用一半的兵力就牽制了盟軍在義大利的前進,使其行動異常緩慢。如果盟軍要在義大利堅持推進,恐怕到1946年都難以挺進到德國的核心地區,而蘇軍能否堅持到1946年則非常不確定。

    這種緩慢的推進速度讓盟軍難以在短期真正威脅到德國本土,而蘇軍在東線卻愈來愈艱苦的作戰,每一年蘇軍都要損失近700萬的軍隊,所以斯大林也不允許盟軍只在義大利做這種緩慢的進攻。盟軍必須要開闢新的戰場以期能迅速的對德國造成決定性的打擊,而且開闢新的戰場也會德軍兵力不足的劣勢更加明顯,使其疲於應付。

    最終盟軍將進攻重心轉到了法國的北部,從那裡進攻距離德國的心臟更近,而且可以展開足夠的多的部隊。於是大量的在義大利的盟軍被調去了諾曼底參加登陸,義大利戰場僅僅起著牽制德軍一部分兵力的作用,盟軍的主要進攻將集中在法國的北部地區。

  • 3 # 雙馬尾班長

    雖然西西里島登陸行動和對義大利的戰役非常順利,但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從來都沒有將義大利視為進攻德國更好的捷徑。儘管從Continental版圖上來看義大利的位置更接近於德國在巴伐利亞建造的飛機制造廠,但惡劣的地形和德國魯爾工業區的政治目標優先,還是讓盟軍選擇了諾曼底登陸。

    圖為今天的魯爾工業區

    首先,就是上文提到的惡劣地形問題。正如拿破崙所說,義大利從上到下看起來就像一隻靴子。事實上,你不僅不利於集團軍部隊的大規模部署,也根本無法從南部進入德國。阿爾卑斯山脈對於盟軍來說幾乎是不可逾越的天塹,相對於阿登森林,阿爾卑斯山脈相對於裝甲部隊從根本上就是無法透過的。

    圖為西西里島登陸

    而在西北方,德國還可以利用馬奇諾防線阻止盟軍向法國內陸發起進攻,美英軍隊是不會冒著巨大風險強攻馬奇諾防線的。況且,1943年的冬天所帶來的惡劣氣候並不足以盟軍迅速突破到義大利北部平原,這些原因都導致了盟軍從地理上就放棄了從義大利向德國或者是法國本土進攻的舉措。

    圖為諾曼底登陸

    除此之外,在義大利戰役初期,盟軍高層對於英國所說的德國軟肋義大利就並不是特別在乎。盟軍進攻義大利的主要原因還是為了讓義大利退出戰爭以及在義大利本土建立一個更靠近德國的空軍基地,諾曼底戰役並不多餘,相對於佔領巴伐利亞,直接佔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對於德國的打擊明顯更大,以至於艾森豪威爾從來都沒有考慮過從義大利進入德國。

  • 4 # 使用者5770541302

    其實最初盟軍也想從義大利方向上進攻,直接威脅德國本土,以求更快地擊敗德國,但是由於種種問題最終失敗,所以盟軍才選擇從諾曼底開闢第二戰場進攻。

    在1943年中期德國非洲軍團全軍覆沒之後,義大利徹底暴露在了盟軍面前,當年盟軍就在西西里島進行了登陸。而戰局的變化也導致義大利政局出現變化,墨索里尼被推翻,義大利新政權甚至已經和盟軍簽署了停戰協定,盟軍也開始在義大利南部登陸。

    但是德軍自然不會輕易放棄義大利,先是建立防線,阻止盟軍的進攻。同時也救回了墨索里尼,建立了另一個作為德國盟友的義大利政權。此後,德軍不斷和盟軍在古斯塔夫防線交戰,戰局陷入膠著。同時,義大利多山的地形也對盟軍產生了不小的阻礙。

    在這樣的情況下,盟軍只能寄希望於登陸法國開闢第二戰場,於是這才有了諾曼底登陸。而義大利方向上的盟軍,則和駐守義大利北部的德軍僵持到了1945年的4月,在納粹德國大廈將傾時,德軍戰線才出現了鬆動,並在5月向盟軍投降。

  • 5 # 貞觀防務

    義大利戰役看似十分順利,實際上一直到諾曼底登陸之前,盟國軍隊都沒有進入義大利北部平原,確實從義大利北部平原進入奧地利北上進攻德國可以更快的結束與德國的戰爭,但是以當時的局勢來看,從義大利進攻德國只會導致戰爭進行得更久,畢竟到了德國投降的時候義大利也沒有被盟軍完全佔領,這足以看出地形複雜的義大利不是盟軍一口能吃下的,諾曼底登陸不是多此一舉而是必要的。

    除此之外德國北部的工業區和戴高樂復興法國的夢想也是盟國從諾曼底登陸的原因之一,相比巴伐利亞的飛機制造廠盟軍更希望控制德國的魯爾工業區從而在戰後與蘇聯平分德國,戴高樂也更希望透過美國之手重回巴黎從而確定自己的領袖地位在這種背景下,從義大利進攻德國的設想自然被放棄,諾曼底登陸的日程自然而然的被提了上來。

  • 6 # 紅色手電筒

    對於從義大利進去中歐腹心地帶的路徑,這其實是由丘吉爾提出的巴爾幹戰略,原來丘吉爾有一個比喻就是所謂打擊鱷魚的軟腹部。這個軟腹部就是巴爾幹和義大利地區。

    一開始所謂的軟腹部就是巴爾幹,在這裡英國幫助鐵托拖住德國甚至還打算從這裡進攻中歐地區。但是巴爾幹地區地形複雜,大軍進攻十分困難,而當盟軍開始進攻義大利本土的時候,柔軟的下腹部就變成了義大利,盟軍開始在義大利作戰,試圖繼續執行從東南歐進入中歐地區。但是盟軍在義大利的進展都不順利,一直到二戰結束,這裡的德軍才投降。

    進攻義大利是原來盟國巴爾幹戰略的變種,這是已經改變為地中海戰略。它的核心是要搶在蘇軍進入中歐以前,由盟軍進入中歐地區,這樣對於戰後歐洲政治勢力劃分來說,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英國的勢力範圍。

    但是,這個對於恢復大英帝國勢力範圍的做法,美華人並不感冒,由於英國當時已經沒有能力在執行這個地中海戰略,美英軍的主力已經是美軍,美國對於恢復大英帝國的勢力範圍更不感冒。在美華人看來,地中海戰略太兼顧戰後的實力劃分,對於戰後想的太多了。當前的第一目標是儘快結束戰爭,畢竟美華人在太平洋還在苦戰。所以透過法國進攻德國本土就是最快結束戰爭的路徑。

    而且就當時的戰局來看,蘇軍已經是快打出舊有的的蘇聯國境,如果不動手,蘇聯就有可能把整個歐洲都打下來,蘇軍當時已經不是那種打死一個德華人還要死3個蘇聯人的軍隊了,現在蘇德兩國的交換比已經不那麼難看了。那種蘇聯人用人海淹沒德軍的論調都是德華人自己給自己找轍的藉口。如果還是東南歐的山地中慢慢掙扎,蘇軍非常有可能一直打到法國海岸,真的到了那樣,那麼美英在戰後歐洲就更不會有任何的地位了。

    所以,這種情況下,在法國登陸開闢對德作戰的第二戰場就成了必然選擇。

  • 7 # 重大現場

    這個問題主要與地理原因有關,義大利半島不是平原地區,而是以山地為主,而且越往北山地越多,而且越大力的地域並不是很廣大,如果盟軍從南部向北攻的話,會著遇上一個大問題:戰場寬度狹小,而且為山地進攻戰。

    無論是防守,還是進攻,都會出現很大的問題,盟軍裝甲優勢根本就發揮不出來,那裡根本不適合大規模裝甲叢集的使用,實際上雙方都會變成以山地做站為主,那麼就是步兵的天下,歷史上盟軍從南部向北方的進攻相當困難,實際上德軍一直到1945年,依然保持了整個防線的穩定。

    這不是什麼意外,在一戰時期的義大利戰線也是相對穩定的,因為雙方都沒有能力快速連續突破,往往是眼前的防線被突破了,後面的新防線也建立起來了,因為你的推進速度太慢了。

    除了地形不利進攻以外,在其他方面也一樣不利於這場進攻,從後勤上來說,美國為總後勤中心,在沒有登上歐洲大陸前,主要以英國為基地,義大利半島反而成了一個問題,補給線太長了。無論從英國或者美國,運送物資到達義大利都會有相當漫長的補給線,無法發揮英國的戰略地位優勢。

    如此以來,盟軍在義大利的行動,實際上是低效的行為,難以發揮自己的優勢,相比之下,盟軍在法國登陸,那麼在後勤方面就容易了,而且法國地形不錯,盟軍可以發揮的優勢,可以更快的打敗德國。

  • 8 # 使用者103219747680

    俗話說雞蛋不能放同一個籃子裡,盟軍反攻歐洲大陸有多個計劃。

    因為北非戰場打的快,所以義大利最早被登陸,但義大利多山地,地形狹長,不利於大規模軍隊發揮優勢,即使拿下義大利,北上也會被阿爾卑斯山脈阻擋。

    之後英美聯軍在諾曼底登陸,這一地區是地勢開闊的平原,距離德國本土又近,盟軍可以一路高歌向德國和法國腹地挺進。

    戰爭後期美法聯軍在法國南部登陸,配合從諾曼底登陸的軍隊消滅維希法國傀儡政權。

  • 9 # 歷史扒糞機

    二戰美國的歐洲戰略就是登陸法國,以最短距離、最快的速度擊敗德國,再移師太平洋打敗日本,結束戰爭!英華人尤其是丘吉爾倡導北非—地中海戰略,圖謀廢棄美國登陸法國的計劃,登陸義大利才是多此一舉!是戰爭服務於政治的絕佳體現!

    1942年3月28日艾森豪威爾制訂了人稱《馬歇爾備忘錄》的行動計劃,其中代號“圍捕”的方案為1943年4月1日以美國30個師、英國18個師(150萬人),在勒阿弗爾—布倫法國海岸登陸,隨後向安特衛普推進,另一方案代號“大錘”,在蘇聯即將崩潰或德國軍事突然被嚴重削弱下,5個英國和美國師實施緊急登陸,不遲於42年秋季。經馬歇爾飛赴倫敦與丘吉爾及英軍總參謀部協商,4月17日丘吉爾致電羅斯福“我們一致贊同該計劃是歐洲大陸行動的高潮。”

    6月19日丘吉爾卻帶著登陸北非的“體操家”計劃乘機到華盛頓勸說羅斯福。會商期間,21日英軍防守的利比亞託卜魯克港陷落,丘吉爾藉機強調北非危急論,羅斯福轉變態度,支援丘吉爾主張,決定出兵北非。7月經過一番舌槍唇劍的爭論,美英兩國對“體操家”(即火炬)計劃的細節達成協議。

    1943年1月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上,英美又就登陸義大利沿岸還是法國發生爭執。5月紐約會議最終雙方妥協,美國同意登陸西西里島的“愛斯基摩行動”,英國贊同1944年5月1日登陸法國的“圍捕(霸王)行動”。7月10日盟軍順利登陸西西里島,隨即又在丘吉爾的鼓動下,9月3日英第 8集團軍、9月9日美第5集團軍分別登陸義大利本土。但快速結束義大利戰事的希望落空,盟軍的進展可說爬行而代價高昂,這種情況下丘吉爾依然頑固堅持從義大利半島北進,妄圖藉此取消“霸王行動”。11月德黑蘭會議,羅斯福當面向斯大林保證44年5月1日開闢第二戰場即登陸法國,就此一錘定音。丘吉爾無話可說,默默吞嚥下反對的唾沫。對英華人來說,登陸法國真是是美華人霸王硬上弓!

    1941年6月12日英蘇、美蘇聯合公報“就1942年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這一緊迫任務達成充分理解。”1942年8月12日丘吉爾訪蘇,認為42年內渡過加萊海峽登陸法國不可行,並向斯大林告之“火炬行動”。回國後的8月19日,丘吉爾似乎向人證明什麼似的發動得不償失的迪耶普登陸戰。登陸法國的霸王行動如不是馬歇爾、艾森豪威爾意志頑強的堅持,說不定早就胎死腹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移植不著床、生化、胎停及流產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