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代入感258

    不,變成黑洞的至少要超出太陽質量的10倍以上,才有可能形成黑洞。黑洞就是中心的一個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高、體積無限小的奇點和周圍一部分空空如也的天區,這個天區範圍之內不可見。依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當一顆垂死恆星崩潰,它將聚整合一點,這裡將成為黑洞,吞噬鄰近宇宙區域的光線和任何物質。黑洞的產生過程類似於中子星的產生過程;某一個恆星在準備滅亡,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縮,塌陷,發生強力爆炸。當核心中所有的物質都變成中子時收縮過程立即停止,被壓縮成一個密實的星體,同時也壓縮了內部的空間和時間。但在黑洞情況下,由於恆星核心的質量大到使收縮過程無休止地進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擠壓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為粉末,剩下來的是一個密度高到難以想象的物質。由於高質量而產生的力量,使得任何靠近它的物體都會被它吸進去。黑洞開始吞噬恆星的外殼,但黑洞並不能吞噬如此多的物質,黑洞會釋放一部分物質,射出兩道純能量——γ射線。也可以簡單理解:通常恆星的最初只含氫元素,恆星內部的氫原子時刻相互碰撞,發生聚變。由於恆星質量很大,聚變產生的能量與黑洞恆星萬有引力抗衡,以維持恆星結構的穩定。由於聚變,氫原子內部結構最終發生改變,破裂並組成新的元素——氦元素,接著,氦原子也參與聚變,改變結構,生成鋰元素。如此類推,按照元素週期表的順序,會依次有鈹元素、硼元素、碳元素、氮元素等生成,直至鐵元素生成,該恆星便會坍塌。這是由於鐵元素相當穩定,參與聚變時不釋放能量,而鐵元素存在於恆星內部,導致恆星內部不具有足夠的能量與質量巨大的恆星的萬有引力抗衡,從而引發恆星坍塌,最終形成黑洞。說它“黑”,是因為它的密度無窮大,從而產生的引力使得它周圍的光都無法逃逸。跟中子星一樣,黑洞也是由質量大於太陽質量好幾倍以上的恆星演化而來的。黑洞當一顆恆星衰老時,它的熱核反應已經耗盡了中心的燃料(氫),由中心產生的能量已經不多了。這樣,它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承擔起外殼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殼的重壓之下,核心開始坍縮,物質將不可阻擋地向著中心點進軍,直到最後形成體積接近無限小、密度幾乎無限大的星體。而當它的半徑一旦收縮到一定程度(一定小於史瓦西半徑),質量導致的時空扭曲就使得即使光也無法向外射出——“黑洞”就誕生了。

  • 2 # 科學日記

    不是所有的恆星都能演變成黑洞的,只有質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恆星最終才能夠演化成黑洞。恆星的演化要從巨分子云開始,在巨分子云環繞星系旋轉的時候,就有可能造成引力坍塌,坍塌過程中巨分子云會不斷分解為更小的碎片,當質量大到一定程度的,裡面的溫度和壓力就足以引發核聚變反應,而質量小於0.08倍太陽質量的將會形成褐矮星。

    當恆星質量是0.08-0.5倍太陽質量的時候

    這類恆星的壽命非常長,像在比鄰星的紅矮星壽命可達千億年,這類恆星在氫耗盡之後不會再進行氦的聚變,在核反應停止以後,紅矮星會逐漸暗淡下去。

    當恆星質量是0.5-8倍太陽質量的時候

    這類恆星的命運跟我們太陽的命運一樣,在消耗完核心中的氫時候,核心的核反應會停止,這時候恆星失去了抵抗重力所需的能量,外殼開始坍塌,核心的溫度和壓強會繼續上升,當溫度和壓強達到一定的時候,聚會引發氦的聚變,氦的聚變對於溫度變化非常敏感,溫度的波動會使外殼獲得足夠動能而脫離恆星,最後中心會形成一個小而密的白矮星。

    當恆星質量為8-30倍太陽質量的時候

    這類恆星在消耗完核心內的氫、氦和碳之後,當聚變為鐵元素的時候,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這時候失去抵抗重力所需的能量會使外圍物質快速向核心墜落,繼而引發超新星爆發形成一顆中子星,在中子星內,已經沒有了完整的的原子結構,原子核中的質子和電子擠在一起形成中子,最後中子都擠在一起,形成中子星。

    當恆星質量為30倍以上的太陽質量

    這類恆星的命運最終將會形成一顆黑洞,黑洞的產生跟中子星相似,當恆星滅亡的時候,核心在自身重力下坍塌,發生超新星爆發,當所有的物質都變成中子的收縮過程立即停止,被壓縮成一個緻密的天體。但是,在黑洞情況下,這種情況會一直進行下去,中子在這種壓力下會被碾為粉末,剩下一個引力大到無法想象的黑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事著一份想離職n次的工作,該不該離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