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戰爭始末 科索沃危機 國際線上訊息:南聯邦瓦解過程中,科索沃獨立的呼聲也越喊越高,街上充斥著激進的阿族遊行隊伍。面對不斷升級的科索沃危機,南聯盟領導人米洛舍維奇的態度是非常鮮明的。1990年,米洛舍維奇決定對科索沃實行強硬政策,大兵壓境,不但用坦克驅散了遊行隊伍,還斷然解散了科索沃議會和政府,致使阿爾巴尼亞族人的對立情緒更加強烈。 阿爾巴尼亞族由於不滿塞政府的政策,不斷進行反政府活動,1989年和1990年大約有60名群眾被塞族警察打死。在塞爾維亞大選時,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進行了抵制,拒不參加投票。 1991年,阿爾巴尼亞族人自行組織了公民投票,並宣佈科索沃是一個共和國。 然而,南聯盟軍警很快開始了在科索沃全境清剿阿族非法武裝的攻勢。在塞族警察部隊的反擊下,“科索沃解放軍”潰不成軍,若不是北約威脅對南聯盟動武,迫使塞族軍警停止了在科索沃的行動,“科索沃解放軍”已經不復存在。 科索沃阿族領導人則以塞族的“鎮壓”和“暴行”為藉口,要求國際社會進行干預,強調只有在國際社會代表參與下才同意與塞爾維亞當局談判。 從西方國家來講,他們並不贊成科索沃獨立,但主張擴大阿族人的自治權,要南聯盟當局停止“暴力行動”。美國則一直把改善科索沃“人權狀況”作為解除對南聯盟制裁的先決條件之一。一面是西方列強的耀武揚威,一面是“科索沃解放軍”的大肆叫囂,米洛舍維奇意識到一場最嚴峻的考驗已經來臨! 克林頓對在最後危急關頭是否啟動戰爭機器舉棋不定,於是他決定派霍爾布魯克作為特使,前往貝爾格萊德,作最後的外交努力,看能不能逼迫米洛舍維奇簽訂城下之盟。3月22日,克林頓總統發表關於科索沃問題的講話。 米洛舍維奇清楚,霍爾布魯克此行無疑是傳遞北約的“最後通牒”,根本就沒有政治解決的誠意。一開始的對話氣氛就很不友好,他們誰也沒有表現出讓步的跡象。在這次談判中,一向被認為難以捉摸的米洛舍維奇向這位談判桌上的老對手坦露了心扉:“科索沃比我的腦袋還重要,你叫我還要怎樣讓步。在協議上簽字意味著三年後科索沃自動獨立,我擔不起這種歷史責任!你們實在要打,那就來吧!” 戰爭經過 1999年3月24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以維護人權為藉口、使用大量最新、最先進的空襲兵器,不顧世界各華人民的強烈反對,繞開聯合國,悍然對南聯目實施了代號為“聯田力量”的大規模空襲作戰,爆發了科索沃戰爭。 這場以空襲與防空襲為主要作戰樣式的高技術每件下區域性戰爭歷時78天,是繼海灣戰爭之後又一場大規模高科技區域性戰爭。北約集團集中使用高新技術兵器,以空中打擊為主要作戰樣式,自始至終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北約先後有1200架飛機、55艘艦船、3艘航母參戰,在50餘顆太空衛星和數萬地面部隊的支援配合下.出動飛機32000架次,投擲各類炸彈2300萬枚,對南聯盟全境2000個軍事和民用目標進行狂轟濫炸,使南聯盟遭受了巨大的物質損失。南軍在軍事實力相差極為懸殊、作戰態勢極為不利的形勢下頑強抗擊78天,並取得了一定戰果。 空襲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傷,造成12條鐵路被毀.50架橋樑被炸,20所醫院被毀,40%的油庫和30%的廣播電視臺受到破壞.經濟損失總共達2000億美元。科索沃戰爭在性質上是一場典型的以強凌弱、以多打少的侵略戰爭,在樣式上是一場典型的以高技術對低技術的“不對稱戰爭”。同時它也是一場廣泛動員人民群眾、靈活運用戰法、以劣裝備合擊優勢裝備之敵的人民戰爭。 南斯拉夫在頑強抵抗了兩個多月後接受了北約和俄羅斯一起擬訂的和平方案,同意從科索沃撤軍,同意國際部隊進駐科索沃。但米氏得到了聯合國決議對南斯拉夫邊界不可侵犯的保證,得到了科索沃屬於南斯拉夫整體一部分的承諾;朗布伊埃協定關於3年後在科索沃舉行公民投票決定其前途的條款,以及由北約派出的國際維和部隊可以在南斯拉夫全境活動的不合理要求,也沒有被聯合國接受。6月10日,北約終於宣佈暫停對南斯拉夫聯盟的野蠻轟炸,南聯盟軍隊開始撤出科索沃。
科索沃戰爭始末 科索沃危機 國際線上訊息:南聯邦瓦解過程中,科索沃獨立的呼聲也越喊越高,街上充斥著激進的阿族遊行隊伍。面對不斷升級的科索沃危機,南聯盟領導人米洛舍維奇的態度是非常鮮明的。1990年,米洛舍維奇決定對科索沃實行強硬政策,大兵壓境,不但用坦克驅散了遊行隊伍,還斷然解散了科索沃議會和政府,致使阿爾巴尼亞族人的對立情緒更加強烈。 阿爾巴尼亞族由於不滿塞政府的政策,不斷進行反政府活動,1989年和1990年大約有60名群眾被塞族警察打死。在塞爾維亞大選時,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進行了抵制,拒不參加投票。 1991年,阿爾巴尼亞族人自行組織了公民投票,並宣佈科索沃是一個共和國。 然而,南聯盟軍警很快開始了在科索沃全境清剿阿族非法武裝的攻勢。在塞族警察部隊的反擊下,“科索沃解放軍”潰不成軍,若不是北約威脅對南聯盟動武,迫使塞族軍警停止了在科索沃的行動,“科索沃解放軍”已經不復存在。 科索沃阿族領導人則以塞族的“鎮壓”和“暴行”為藉口,要求國際社會進行干預,強調只有在國際社會代表參與下才同意與塞爾維亞當局談判。 從西方國家來講,他們並不贊成科索沃獨立,但主張擴大阿族人的自治權,要南聯盟當局停止“暴力行動”。美國則一直把改善科索沃“人權狀況”作為解除對南聯盟制裁的先決條件之一。一面是西方列強的耀武揚威,一面是“科索沃解放軍”的大肆叫囂,米洛舍維奇意識到一場最嚴峻的考驗已經來臨! 克林頓對在最後危急關頭是否啟動戰爭機器舉棋不定,於是他決定派霍爾布魯克作為特使,前往貝爾格萊德,作最後的外交努力,看能不能逼迫米洛舍維奇簽訂城下之盟。3月22日,克林頓總統發表關於科索沃問題的講話。 米洛舍維奇清楚,霍爾布魯克此行無疑是傳遞北約的“最後通牒”,根本就沒有政治解決的誠意。一開始的對話氣氛就很不友好,他們誰也沒有表現出讓步的跡象。在這次談判中,一向被認為難以捉摸的米洛舍維奇向這位談判桌上的老對手坦露了心扉:“科索沃比我的腦袋還重要,你叫我還要怎樣讓步。在協議上簽字意味著三年後科索沃自動獨立,我擔不起這種歷史責任!你們實在要打,那就來吧!” 戰爭經過 1999年3月24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以維護人權為藉口、使用大量最新、最先進的空襲兵器,不顧世界各華人民的強烈反對,繞開聯合國,悍然對南聯目實施了代號為“聯田力量”的大規模空襲作戰,爆發了科索沃戰爭。 這場以空襲與防空襲為主要作戰樣式的高技術每件下區域性戰爭歷時78天,是繼海灣戰爭之後又一場大規模高科技區域性戰爭。北約集團集中使用高新技術兵器,以空中打擊為主要作戰樣式,自始至終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北約先後有1200架飛機、55艘艦船、3艘航母參戰,在50餘顆太空衛星和數萬地面部隊的支援配合下.出動飛機32000架次,投擲各類炸彈2300萬枚,對南聯盟全境2000個軍事和民用目標進行狂轟濫炸,使南聯盟遭受了巨大的物質損失。南軍在軍事實力相差極為懸殊、作戰態勢極為不利的形勢下頑強抗擊78天,並取得了一定戰果。 空襲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傷,造成12條鐵路被毀.50架橋樑被炸,20所醫院被毀,40%的油庫和30%的廣播電視臺受到破壞.經濟損失總共達2000億美元。科索沃戰爭在性質上是一場典型的以強凌弱、以多打少的侵略戰爭,在樣式上是一場典型的以高技術對低技術的“不對稱戰爭”。同時它也是一場廣泛動員人民群眾、靈活運用戰法、以劣裝備合擊優勢裝備之敵的人民戰爭。 南斯拉夫在頑強抵抗了兩個多月後接受了北約和俄羅斯一起擬訂的和平方案,同意從科索沃撤軍,同意國際部隊進駐科索沃。但米氏得到了聯合國決議對南斯拉夫邊界不可侵犯的保證,得到了科索沃屬於南斯拉夫整體一部分的承諾;朗布伊埃協定關於3年後在科索沃舉行公民投票決定其前途的條款,以及由北約派出的國際維和部隊可以在南斯拉夫全境活動的不合理要求,也沒有被聯合國接受。6月10日,北約終於宣佈暫停對南斯拉夫聯盟的野蠻轟炸,南聯盟軍隊開始撤出科索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