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歷史守望者
古代每個歷史時期對太監的要求也不一樣,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在古代有不少太監的文化水平不低。其他時期的情況不太瞭解,明朝的太監情況稍微有點了解,在此就以明朝為例來說明。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為了防止重蹈太監亂政的覆轍,曾規定招收太監只能招沒啥文化的人,因為在明朝之前確實出現過有文化的太監干政、亂政的情況。此舉雖然能讓皇帝對身邊的宦官比較放點心,但其實到了明朝後期,照樣出現了像魏忠賢這樣的沒文化的太監干政、亂政的情況,這點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
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宦官的要求還是嚴格執行的,但是在明朝的其他時期,似乎有種種跡象表明太監不再全是沒文化的人。就以王振來說,他在入宮前就已經考取秀才和舉人身份,還教過書,應該算是一個文化水平不低的人了,畢竟在明代考取舉人也不是容易的事。後來他感覺自己透過考取進士入仕難度很大,於是自行閹割入宮當了宦官,可見在這個時期宮廷招太監時並沒有要求不能有文化。還有隆萬時期的大太監馮保,也是一個文化修養不低的太監 ,史料記載馮保在司禮監任職期間曾監刻了《四書》等多部書,而且他還精通樂理,甚至書法也有一定的造詣,這些顯然反映了馮保是具備一定文化水平的。
當然,在明朝除了王振這樣為了仕途而閹割當太監的情況外,更多的應該是迫於生計而入宮做太監的,畢竟在古代還是有許多人溫飽都成問題的,這類人大概多數都是沒啥文化的人。像著名的大太監魏忠賢就是因為賭博輸光後,閹割入宮做太監的,魏忠賢這種情況基本上就是屬於迫於生計而為宦的。此外,大太監劉瑾的情況又有所不同,他是自幼被宮裡的劉姓太監收養,在很小的時候就閹割入宮的,劉瑾原本也不姓劉,因為被劉姓太監收養才改姓劉的。像劉瑾這種情況的太監,理論上也不會有什麼文化的,他自己有沒自學就不懂了。
-
3 # 錢多多讀文史
宦官稱“太監”,是隋唐以後的事。到了明代,宦官權勢日增,人們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稱“太監”。
我們後世所稱的太監,多指在皇宮服侍帝后妃嬪的閹人。
一般來說,太監們地位很低,大多是貧苦人家的孩子,本身多數是不識字的,進入皇宮後,能不能識字,沒有明確規定,不排除有些愛學習求進步的找會認字的人來學。
但在明太祖朱元璋時,因鑑於前朝歷代有宦官亂政的事,他認為這都是識字惹的禍——會認字,就會接觸檔案,處理政務。因此朱元璋嚴禁太監讀書識字。
但到了宣宗朱瞻基手裡,為方便太監替自己批閱奏章,他完全無視祖制,大力提倡太監們讀書識字,自此,明朝太監逐步接觸政事,掌握權柄,形成了宦禍。
到了清朝,吸取明朝教訓,不再讓太監識字,嚴禁宦官干政。至於那些本來就認得字的太監,自然是沒法讓他們把字從心裡抹去的。總的來說,是絕對不會像朱瞻基那樣專門讓太監學習的。
我們平常看電視,總是太監們捧聖旨讀聖旨,實際上,會認字的太監並不多,他們頂多給妃嬪們傳個口諭罷了,正式文字宣讀,多由大臣們擔當。
所以,除了朱元璋時明文規定太監不得讀書識字外,其餘時代的太監,能否識字,一靠進宮前的學識,二靠進宮後的機緣。一般來說,太監進宮前家裡也窮,基本上不起學,進宮後的低等太監,無緣識字的也多。
總的說來,除了少數掌權柄、亂朝綱的太監(也不全是識字的),大部分太監都進宮前後都沒過上什麼好日子,當然絕大多數不識字。
回覆列表
明宣宗朱瞻基直接在宮內搞了個太監學堂,讓小太監讀書識字,
明朝的太監基本都是識字的,不然明朝內廷十二監的司禮監秉筆太監怎麼當?清朝的太監基本也是讀書識字的。
在明清之前,太監基本都是多少有點文化的,不然,太監作為內廷官員,皇帝的秘書和助理,不認識字怎麼搞?
內廷是需要處理朝政、批閱奏章的,像中書令、小黃門、侍中這些後來的宰相,最早就是太監,皇帝的秘書,後來成了宰相,你說他們識不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