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國書生

    首先,更正一下,北宋並沒有名將輩出。北宋的開國名將是很多,這些人嚴格說起來也是五代時的人,而且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基本都沒有太大作為。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北宋缺將、南宋缺相。北宋時代,名相非常多且大多主戰,是一直積極北伐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但北宋時代有名的將領基本沒有,能拿得出手的就只有一個人—狄青,還被後人認為的名相給逼死了(宋代武將地位是低於文臣的,即使高階將領也不例外)。至於所謂的楊家將並不是沒有功勞,而是有功勞,但沒有多麼大。至於其為什麼會出名,在我之前的回答裡面,我也給過解釋(回答岳飛的名氣為什麼比戚繼光、左宗棠大)。這裡我再次略述一下。首先,得益於影視、小說演繹、戲曲和民間傳聞,楊家將在華人中的普及程度較高,而北宋其它將領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其次,這體現了華人民自古以來就有的這種尊崇美德的心理寄託。畢竟研究正史的人是很少的,而無論古代還是現代,文化人佔華人總數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因此,越是通俗易懂的東西,其傳播程度越大,久而久之就成“定論”,後人如無潛心研究加以區分,則受其害。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像包拯、狄仁傑等,不可否認其歷史貢獻,但是他們並不比他們那個時代的其他人貢獻大。至於原因,我想看官們應該明白了。原創不易,謝謝!

  • 2 # 歷史知事

    我姓楊,我爺爺生前老是給我講我家是楊家將後人,但是沒有證據。

    說起北宋的將領,很多人只能想起楊家將來,因為各種戲曲影視層出不窮。而且南宋第一名將岳飛還有個手下楊再興,再加上金庸小說裡面的楊康楊過。宋朝的楊家將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楊家將的出名更多是戲曲和評書等民間演義。因為他們的精力有傳奇性。這種傳奇性有三點。

    1,楊繼業作為楊家將第一代,最大特點不是自稱的“金刀無敵”,而是忠貞無雙。楊繼業是北漢小朝廷的擎天一柱,給了北宋不少苦頭吃,直到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宋朝,他才歸順宋朝 。

    2,雍熙北伐,楊繼業死得冤。古往今來,被豬隊友坑害的人很多,大都憤而投敵。楊繼業在被上司王詵,潘美坑害,上演宋朝版集結號。楊繼業忠貞不降,絕食而死。

    3,楊家將三代將門,實屬難得。明朝傳說的七郎八虎到清末的十二寡婦,都讓楊家將成為一個家族的榮耀。再加上楊姓人口眾多,認同感強,想不出名都難。

    北宋除了楊家將還有那些名將值得稱道?

    1,潘美。小說中坑害楊家將的大奸臣,歷史上是宋初第一名將。潘美少量兵力千里奔襲南漢,助曹斌滅南唐,戰功赫赫。

    2,曹斌。與潘美並稱北宋開國雙子名將,參與滅後蜀之戰,以不善殺戮為名,帶兵滅南唐。曹斌兒子曹偉,抵禦西夏種戰功頗多,諡號“武穆”。

    3,狄青。這是北宋第一名將。,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他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卓越的戰功。

  • 3 # 公子皇鋣

    北宋名將輩出在我看來有些名不符實!

    說是北宋名將輩出,其實大多數名將是五代十國亂世留下了的人物,真正北宋開國之後出生的名將大多數都是守成而不是進攻!

    為什麼說楊家將會這麼出名?在我看來主要是得力於民間傳說、小說演義以及戲曲等藝術形式使楊家將在後世名聲遠超同時代的名將!

    眾所周知的是,楊家將的出名伴隨著悲劇色彩,老令公楊業突圍不成、援兵不到,蘇武廟前李陵碑下觸碑自殺;佘老太君高齡掛帥;七郎八虎數人戰死沙場;十二寡婦徵西等等劇目讓人過目難忘。

    再加上朝中有內奸針鋒相對,攻訐陷害,這些都很符合後人對古代英雄人物的印象,經過後世戲曲、電視電影等藝術形式誇張演繹,使楊家將的名聲深入人心!

    其實真是歷史上楊家將並沒有那麼多傳奇故事,真正在歷史上留名的只有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祖孫三代三人,而且楊文廣已遠遠不及他父祖的功勳了!

    所以說歷史演義小說不能代替史書,我們也不要把演義小說中的情緒帶入到歷史學習之中,真正要了解歷史,還是要靠史籍材料!

  • 4 # 帝國的臉譜

    雖然說楊家將不是完全沒有功勞,像宋太宗的時候,楊業在雁門關大敗遼軍,威震北方戰場,人送綽號“楊無敵”,當然也是功勞。只不過,與北宋眾多名將相比,楊業的功勞顯得單薄,那些名將,在後世也沒有形成如小說評書中描繪的“楊家將”群像,歷史早已湮沒在塵封的古籍書中。

    而透過評書、演義、電視、電影而廣泛傳播的手段,使《楊家將》家喻戶曉,很多天真的人還真以為歷史上楊家將為宋朝奮勇殺敵、血灑疆場,最後還為奸臣所害,一個個英雄在奸臣的讒言和敵人的利箭中倒下,死得冤枉,死得憋屈,讓人義憤填膺。

    然而,那不過是演義,縱觀北宋168年曆史,比楊業更英勇、戰功更卓著的大有人在,比楊家將實際上更勇猛、在戰場上作出更大貢獻的家族,也大有人在。打仗的名將,比如狄青,就比楊業功勞大多了,人也更聰明和厲害。

    狄青本是宋仁宗的侍衛,西夏党項族首領元昊反叛後,宋仁宗為顯示重視邊疆安穩,特從侍衛中選出一批人送到前線延州,也就是今天的延安,當時與西夏的戰爭就發生在這一線。選派的侍衛中,就有狄青。

    在保衛延州的四年時間裡,狄青參加了25次戰鬥,次次衝在最前面,異常勇猛,8次中箭。後來,西夏兵一見狄青衝殺,就驚呼“天使來了”,紛紛逃避。狄青因功步步高昇,成為了將軍,後來又擊敗了毛奴、尚羅、慶七等依附於西夏的部落,打擊了他們的囂張氣焰。

    狄青不僅在抗擊西夏中立了功,在嶺南也立了大功。當時,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反叛,攻佔了邕州(今廣西南寧),包圍了廣州,嶺南騷動。在其他將領多次征討無果的情況下,狄青率軍前去清剿,不到半年就平定了叛亂。

    北宋在對付西夏的戰場上不但出現了狄青,還出現了種世衡和他的“種家軍”。歐陽修曾說:“兵興以來,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可見他們在前線的軍功之大和影響之巨。

    由於種世衡帶兵有術,教子有方,他的後代都成了北宋的名將,因而成就了威名赫赫的“種家軍”,種世衡、種詁、種諤、種診、種誼、種樸、种師道、种師中等,種家子弟五代從軍,數十人戰死沙場。在當時,“種家軍”比楊家將的名氣大、功勞大,只不過楊家將被大肆渲染,後來人人皆知,而“種家軍”卻湮沒在歷史的線裝書中罷了。

  • 5 # 君山話史

    華夏文化,並不尚開疆拓土,但極為推崇守土捍疆、抵禦外來入侵的民族英雄。楊家將幾代人為國守土悍疆的傳奇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其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成為華人的精神財富。

    那麼楊家將的故事,有哪些特別之處呢?

    這就得從第一代楊家將、楊令公楊業說起。

    楊家將故事之所以廣為流傳,得益於一部同名小說《楊家將》,小說中的楊老令公,便是歷史上真實人物楊業。楊業本名楊重貴,年輕時善騎射,後成為北漢的一員將領。北漢皇帝劉崇十分器重他,賜予劉姓,改名為繼業,幾乎把他視為皇族成員。

    在北漢與宋的戰爭中,楊繼業是相當賣力。甚至在北漢滅亡後,他還負隅頑抗,不肯投降。也正是這種忠勇的精神,使他嬴得了宋太宗的尊敬,宋太宗便讓亡國之君劉繼元前去招撫。因為忠誠,楊繼業不屈不撓,抗戰到底;因為忠誠,他最後還是在舊主的招撫下,歸降了大宋帝國。

    楊繼業的歸降,令宋太宗大喜,授予他領軍衛大將軍之銜,出任鄭州防禦使,同時恢復他原來的姓氏“楊”姓,改其名“繼業”為“業”,就是千古流傳的楊令公。

    楊業打仗勇猛,有拼命三郎的精神,早在北漢為將時,便得到了一個綽號,稱為“楊無敵”。由於宋遼戰火重燃,大宋帝國迫切需要一個熟悉邊關事務的將領坐鎮北疆,楊業在北漢時,對宋、遼兩國軍情都瞭如指掌,正是最佳人選。宋太宗拜他為代州刺史,駐守軍事重鎮雁門關,以防遼軍入侵。

    很快,楊業就證明了自己價值。

    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三月,遼軍入寇雁門關。勇猛無敵的楊業並非一個莽夫,他足智多謀,為了出奇不意打擊敵人,他採取了一個大膽而冒險的計劃。他率數千騎兵悄悄地離開駐地,敵人從北面來,他卻往西面去,當時手下的將士都摸不著頭腦,這位老將軍玩什麼花樣呢?楊業成竹在胸,往西走一段後,他的部隊穿小路北上,繞道到契丹人的背後,冷不妨發起突襲。此役契丹人大敗,遼國駙馬蕭咄李被當場擊斃,遼將李重誨被生擒。

    雁門關大捷的訊息傳到帝都後,宋太宗龍顏大悅,提拔楊業為雲州觀察使。此役的勝利也令楊業的威名傳遍北疆,契丹人對他非常忌憚,只要看到楊業的旗號,他們便躲得遠遠的。可是楊業的英勇表現,卻引起邊關守將們的嫉妒,他們認為楊業不過就是個北漢投降過來的將領,能保住性命已在朝廷莫大的恩典了,居然還如此大出風頭,著實可惡。於是一封封中傷攻擊的信件不斷地發往宋太宗那兒,深諳權謀術的皇帝故意把這些信件交給楊業本人過目,以示自己對他的絕對信任。楊業果然感激泣零,誓死效忠皇帝與大宋朝廷。

    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遼景宗親自揮師進攻大宋。遼軍兵分三路,分襲雁門、府州、高陽關。雁門正是號稱“楊無敵”的楊業把守,他與潘美聯手,大破敵軍,反客為主,攻入遼境,俘老幼萬餘口,獲牛馬五萬。

    四年後,宋太宗兵分四路,大舉北伐,目標是收復幽燕之地。此役,楊業作為潘美的副手,在西線發起攻擊,任務是迂迴到幽州側背,與曹彬主力部隊夾擊,收復該城。

    潘美與楊業都是一代名將,楊業對遼軍又十分熟悉,故而推進神速。攻入遼境後,潘美向北推進到了寰州,遼刺史趙彥辛望風而降;緊接著,宋軍馬不停蹄,直取朔州,朔州守將趙希贊同樣舉白旗投降。進攻應州之戰仍然不費吹灰之力,遼國守將又投降了。潘美與楊業聯手,果然勇不可擋,不久後,雲州也被宋軍收復。出師不到三個月,潘美與楊業連下四州,戰果驚人。

    然而,作為北伐主力的曹彬東路軍卻在巨馬河之戰中慘敗,戰場局勢出現逆轉。東線戰事塵埃落定,西線大廝殺不可避免。蕭太后已經指派契丹名將耶律斜軫統率十萬大軍,馬不停蹄殺奔過來。

    契丹氣焰囂張,向朔州挺進,距潘美大軍已經不遠了,怎麼辦呢?

    副將楊業認為應避其鋒芒,他說道:“如今敵人兵鋒益盛,不可與之爭鋒。我們應該率兵出大石路,先派人通知雲州、朔州守將,先把雲州百姓撤出來,然後我軍直逼應州(應州此時已淪陷),契丹必定要集中兵力與我抗衡,屆時讓朔州軍民出城,向石碣谷轉移。在石碣谷入口處,埋伏一千人的強弩兵,再派一支騎兵支援,那麼雲州、朔州、應州三地百姓可以保全了。”

    楊業的這個提議,著力點在於儘可能多地把百姓保全轉移到國內,並不想與契丹人打硬仗,消耗實力。可是,在宋軍將領中,許多人對楊業是有敵意的,一則是他是北漢降將,再則他在邊關名氣很大,令人嫉妒。聽到楊業的發言後,有一個人站出來斥責道:“將軍手握數萬精兵,卻畏懦如此!應該要擂響戰鼓前進,直奔馬邑與敵人決戰。”

    楊業斷然否定道:“不行,那樣做必敗無疑。”

    王侁臉上露出輕蔑神情,冷嘲熱諷地說:“你平素綽號叫‘楊無敵’,如今遇到敵人就逗留不前,莫非將軍心懷他志麼?”

    這句話,讓楊業脹紅了臉,暴跳起來。為什麼呢?因為王侁含沙射影,暗示楊業本來就是個降將,難不成又想向遼國投降麼?你想想,當年楊業還是北漢大將時,北漢其他人都投降了,就只有他一個人不投降,因為他看重的就是個人的名聲、氣節。如今王侁卻諷刺他不過是個小人,這豈能不讓他憤怒呢?

    他悲憤地對王侁等人說:“我楊業並非貪生怕死之輩,只是時局不利,只會令士卒死傷卻不能建立功業。如今各位責備我楊業怕死,我當為諸公做出表率。”

    可以說,楊業本可以不死,完全是被自己人給害死了。明知不可戰,楊業為悍衛名譽而被迫出戰,最終戰敗被俘,絕食而亡。

    這次慘敗的訊息與楊業自殺殉國的噩耗傳到開封城後,宋太宗大為痛心。監軍王侁被除官,發配金州;潘美被降三級留用;追授楊業為太尉兼大同軍節度使。皇帝這麼做,一方面是表彰楊業的功勳,另一方面也是樹立一個忠勇的榜樣。楊家將的故事,後來廣為流傳,成為華人家喻戶曉的經典傳奇。這既是百姓對楊門忠烈的景仰與傳頌,也有官方宣傳的痕跡。

    在著名歷史小說《楊家將》中,塑造了楊氏家族四代忠烈的人物形象,小說裡面當然有虛構,那麼歷史上除了楊業外,還真的存在其他楊家將嗎?答案是肯定的。楊業死後,他的五個兒子均被朝廷錄用,其中比較著名的是楊延昭,也就是小說人物中的楊六郎。

    在楊業的數個兒子中,楊延昭的性格與父親最像。楊業曾說:“此兒類我。”確實如此。楊延昭嘗追隨父親參加雍熙三年的北伐,後來鎮守大宋北疆,頗多戰功。宋真宗也稱讚他“治兵護塞有父風”,堪稱為楊家將第二代的出色人物。

    楊家將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他的才華曾得到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賞識,後來追隨狄青南征。考慮到楊文廣是名將之後,宋英宗多次提拔他,官至定州路副總管、步兵都虞侯。與祖父、父親一樣,楊文廣也是精忠報國,因公忘私。

    可以說,楊氏家族為大宋帝國的邊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幾代人抗擊外敵的英勇事蹟,得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後來逐漸演變為小說《楊家將》,其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遂成為華人的精神財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復仇者聯盟2》緋紅女巫讓雷神與鋼鐵俠進入的幻境真的是預示著另外一個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