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篇非一律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前86?),字子長,夏陽龍門(今陝西韓城)人,中國歷史學的偉大開創者。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通史,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記述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約三千年的中國歷史,重點是記漢史。全書分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部分。十二本紀按年代順序記敘帝王的言行和大事;十表排列大事年月;八書論敘各種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記諸候、勳貴和成就突出、能世其家的人物;七十列傳是重要歷史人物的傳記。《史記》用這五種體例互相配合,組成它的完整體系,開創了史學史上以人物傳記為中心記載歷史的體裁—紀傳體的先例。這是前所未有的創造。

    《史記》不僅大量記載政治軍事,並以一定分量記載社會經濟、學術文化、天文地理、宗教活動、還寫了少數民族和域外國家。無論涉及時代之長或範圍之廣,《史記》是空前的。

    《史記》做為一部歷史著作,表現了高度的歷史進步性。作者在處理重大歷史問題時,重視了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活動和影響。他充分肯定農民起義領袖陳涉在亡素過程中的“首事”之功,把他列入世家。寫楚漢的成敗,也著重揭示劉邦、項羽在對待群眾態度上的不同。

    《史記》又是一部文學傑作。它是文學的歷史,也是歷史的文學。魯迅高度稱讚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的傳紀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生動形象的展現了社會歷史的廣闊畫面,有著強烈的藝術魅力。它塑造的形象,如《項羽本紀》的項羽、劉邦,《魏其武安候列傳》裡的竇嬰、田蚡、灌夫,雕塑感極強,使人幾乎有一種可以用手指觸控的感覺。“鴻門宴”一節寫暗伏殺機的宴會場面和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尤為精彩,形形色色的各種人物,無不神態畢現,呼之欲出。《史記》在敘事上,波瀾起伏,情節曲折,故事性和戲劇性很強。構成《廉頗藺相如列傳》的三個故事:“完壁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歡”,線索清晰,筆法靈活,可以看出作者不同凡響的匠心。《史記》的語言氣勢磅礴,精煉流暢,生動活潑,富於表現力,尤其是書中人物的說話都寫得口吻畢肖,非常傳神。《史記》還大量採用民間歌謠諺語,使它的語言更為豐富多彩。

    《史記》的影響極為深遠。“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捨其書”,許多學者、作家都從《史記》中得到有益的啟示。唐宋以來的古文學家把它作為寫作古文的楷模,後來的小說、戲曲從它當中吸取大量創作素材,而作者司馬遷“發憤著書”的精神,更成為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繼承下來。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進,《史記》也受到了世界各國學者的重視。1956年,司馬遷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行列,得到了世界性的紀念。

  • 2 # 一個人的歷史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之作,魯迅先生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內容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

    其中十二本紀記載了帝王的故事,這裡有兩個人是例外,一個是西楚霸王項羽,一個是漢高祖劉邦的妻子呂雉,因為他們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突出,因此儘管二人不是帝王,但也列入本紀。

    三十世家主要記載了春秋戰國時的諸侯,西漢的諸侯和漢代的重要功臣的事蹟,如蕭何、張良、曹參、陳平、周勃和周亞夫父子等。

    七十列傳主要記述了一些重要人物的生平,去諸子百家人物、能臣、名將等的故事。如孔子、白起、戰國四公子等。

    十表、八書,十表是把人物、時間、事件聯絡在一起的橋樑,把歷史的完整脈絡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八書則介紹了禮、樂、律、歷、天文、封禪、水利、經濟八個方面的內容。

  • 3 # 我是小朵朵吖

    介紹史記,太簡單了,請看: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通史(所謂通史就是通貫古今的史書),它是“西漢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遷(公元前145~前87年)於公元前104年開始,花費了十多年的心血撰寫而成的。

    《史記》記事始自傳說中的黃帝,歷經夏、商、周、秦、漢,止於漢武帝太初年間,囊括了約3000年的歷史。

    《史記》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全書共130篇,527500字。

    1.“本紀”是按年月記載的以帝王為主的大事記;

    2.“表”按年代或時期排列歷史的重大事件;

    3.“書”記敘典章制度、經濟、天文曆象等;

    4.“世家”記載諸侯王的事蹟;

    5.“列傳”是官僚、士大夫、名人的傳記。

    《史記》廣闊地展現了司馬遷去世前中華民族約3000年的社會歷史面貌。

    《史記》對古代天文、地理、政治、經濟、民族、文物、曆法、禮制、音樂等方面,均有詳細的記載。它將3000年間零碎散亂的歷史資料加以整理、稽核,分別歸類於100多個歷史人物的傳記中,又在“八書”中總述其歷史背景,最後在年表中排比年代,從時間上加以補充。這樣,全書體系完整,“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自從《史記》問世後,歷代很多史學家都沿用這種體裁編寫史書,並且把用這種體裁編寫的史書稱為“正史”。

    《史記》對中國的歷史學有深遠影響,在文學史上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歷代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幾乎都從《史記》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可以說它是中國古代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 4 # 史話石說3610

    好,剛好路過,也正在讀《史記》,就簡單介紹一下:

    1.你想知道的大人物——歷朝歷代的一把手,都在《史記》裡

    2.你想知道的有趣事——許多耳熟能詳的故事,都在《史記》裡

    3.你喜歡的那些人,那些特質,都在《史記》裡

    4.你討厭的那些人,那些壞事,都在《史記》裡

    5.讀小說,要麼過於理想,要麼過於殘酷,讀《史記》你會感覺到現實

    6.讀哲學,要麼過於抽象,要麼過於晦澀,讀《史記》你會感覺到平實

  • 5 # 小黃當家

    《大史家記》又名《史記》,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鉅著,由漢代官司司馬遷於公元前94年前後整理而成,由其父司馬遷、《大占星家到朝廷》開創。這部作品涵蓋了當時華人所知的世界,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在作者自己的時代統治的2500年時間。

    在中國文明中被稱為“基礎文字”.在孔子和秦始皇之後,司馬遷是中國帝國的創造者之一,尤其是因為他提供了明確的傳記,實際上創造了早期的兩個人物。與西方歷史作品不同的是,“記錄”並沒有把歷史看作是一種連續的、全面的敘事“,而是把它分解成處理著名領導人、個人和重要主題的較小的、重疊的單位。

  • 6 # 田朗朗

    周公之後五百年有孔子,孔子五百年後有司馬遷,而司馬遷二千年後,暫無來者。司馬遷就是《史記》的作者,“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 7 # 牛頭對上了馬嘴

    我年輕時閱讀過《史記》,限於篇幅,我只能大概說一下《史記》的優和劣的部分。魯迅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肯定有它的道理,不妨我們來說一說!

    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年輕時周遊列國,曾到過戰國時期四公子住宅,到達過楚漢相爭的古戰場,也看到了楚人居住地的人彪悍。寫《史記》時大量的引用了孔安國給他的《尚書》,說古道今,洋洋灑灑,真是引人入深,不能不說這是一本曠古之今的好書。

    在說到漢高祖劉邦時,將劉邦描述的流氓嘴臉入木三分。譬如:劉邦為了逃避項羽追兵,竟然二次將自己的一對兒女推下車;劉邦不喜歡儒生,儒生求見時將儒生的帽子摘下當尿盆;劉邦對出生入死的部下象驅使一群狗一樣;年輕時劉邦是一個花花公子,並喜歡牛逼哄哄等等,將一個流氓的形象描繪的活靈活現。

    將漢武帝劉徹描繪成善用詭計,起用酷史殘害忠良的事情也描繪的栩栩如生。漢武帝先後起用了十大酷吏,最著名的有“張湯、杜周、王溫舒”。打擊忠良其中之一就是“李陵”,李陵為了抗擊匈奴以一當十,最後不幸被俘,漢武帝聽信酷吏饞言將李陵全家殺戮。為此司馬遷說了幾句公道話被處於“腐刑”,就是男子被割生殖器。

    司馬遷的秉筆直書是儒家士大夫的高風亮節和高貴品德!所以,魯迅會說《史記》“無韻之離騷”,將它與屈原的《離騷》並駕齊驅。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也說道:蓋(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呂)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就是呂氏春秋”;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說明司馬遷是一個受難者,不畏權貴和皇權有多少壓力,他要為讀書人秉筆直書留下來的一本“曠世大作”《史記》!特別是司馬遷留給華人最有名的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種壯志凌雲的豪言壯語使多少人為此赴湯蹈火!

    司馬遷自稱祖先是史官,專門為周天子記錄史蹟。但是真實司馬遷的祖先不太光彩,他的祖先是將中山國滅亡的罪魁禍首“司馬憙”。司馬遷寫《史記》記錄下來戰國時期是七國,實際上有八國,最早被滅亡的是鮮虞人建立起來的“中山國”,司馬憙是中山國的相國,他出賣了中山國,引進了趙武靈王將中山國給滅亡了。所以,戰國時期離漢武帝時期並不遠,司馬遷存心將它給忽略了,變成了戰國七國爭雄。請看魏系:司馬賙—司馬憙—司馬子期—司馬勒—司馬昌—司馬無澤—司馬喜—司馬談—司馬遷,這是他的祖籍!

    “屈原”並不存在,中國教科書將它給剔除了,原因是它是“孤證”,先秦時期沒有記載。“屈原”的原形是淮南王劉安,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由於做不到皇帝,鬱悶的寫出來一個“屈原”故事來表示自己。司馬遷寫《史記》將屈原抬出去也是為了表示是自己,並寫了《離騷》,憂鬱心情不言而喻。但是《離騷》是秦國方士歌功頌德秦始皇的詩歌!

    司馬遷的啟蒙老師是孔子的後裔孔安國,年輕時經常去聽大儒董仲舒上課,寫《史記》時大量的引用漢代孔安國給他的假冒偽劣產品《尚書》。所以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梳理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上古時期的血緣關係,讓秦留下來的七國庶民自己認同祖先同出一源,那一源就是“炎黃”,我們都成為西周姬姓和姜姓留下來的“炎黃子孫”了。然而,司馬遷是知道有“古公亶夫”這個人,他是黃帝的第16子孫,他是周文王的祖父,周武王的太祖父。按照25歲為一代(沒有按照15-20歲為一代來算,古代生殖早。)黃帝離古公亶夫只有400年,離西周的周武王只有475年。那就是說,黃帝與殷商是同步和同時期的,沒有相隔幾千年的上古時期的,更沒有什麼“夏朝”的。

    齊國(西周姓姜)諸侯國的齊恆公相國管仲提出“華夷之辯”,就是華夏與夷狄之辯。後又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策,那就是尊重周天才,抵禦夷(異)狄。孔子的儒家也自稱和延續了華夏,當然有“華夷之辯”和“尊王攘夷”了。到了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他當然也有“華夷之辯”了。他認為秦始皇滅掉了講周禮的西周炎黃留下來的諸侯國是大逆不道,秦本是西戎,《史記》中記載著“西丘犬”。所以在《史記.始皇本紀》中將秦始皇贏政說成是呂不韋的私生子、嫪毐的生殖器可以翹起車輪、嫪毐與趙姬(贏政母親)私生了兩個弟弟。秦始皇“焚書坑儒”,暴政等等,大量的抵毀和醜化秦始皇內容。說到漢高祖劉邦,他是楚華人,漢初時從劉邦到漢景帝都信仰“黃老之學”,建“蚩尤廟”,厭惡儒家。說到底司馬遷不認同劉家南蠻的“漢朝”,那就是儒家與夷狄的“華夷之辯”。

    限於篇幅,不說《史記.刺客列傳》以及其它《史記》中許多不足之處。總的來說,《史記》是一本好書,我年輕時閱讀它時有點五體投地,現在讀了書多了,見多識廣,尤其是參觀各地的博物館,看到了大量的實物,對《史記》的儒家胡言亂語有點反感。與此同時,我想起了一個人,那就是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司馬遷的《史記》在漢武帝時並沒有露面,到了漢宣帝時由楊惲將《史記》獻給了朝廷。楊惲看了《史記》幾遍,被裡面的人物深深吸引,學習起英雄人物,喜歡將家產全部奉送給有求與自己的人,說話大言不慚,秉筆直書,最後得罪了漢宣帝被腰斬。

  • 8 # 葆光室主人1

    考我呢?《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上迄黃帝時期,下至西漢武帝時代。他生於史官世家,淵源深厚,又能萬里徵察,究天人之際,變百家之言,敘事宏遠,條理陳達,娓娓而談,描摩生動,堪稱史詩畫卷,故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試管嬰兒移植後,胚胎不著床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