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2013589007217
-
2 # 大凱的街舞課堂
意思是: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身心不寧靜就無法實現遠大的理想
出自:諸葛亮《誡子書》。
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解說:有道德修養的人就是這樣鍛鍊的。他們透過內心的平靜來完善自己,透過節儉和節約財產來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如果你沒有一個清晰的頭腦,你就不能使你的雄心壯志清晰而堅定;如果你不穩定而安靜,你就不能實現你的崇高理想。
如果你想學習真正的知識,你必須讓你的身心平靜地學習,人們的才能是透過不斷的學習積累起來的;如果你不努力學習,你就不能成長和發展你的才能;沒有意堅定不移的志向,你不可能在學習上取得成功。沉湎於酒色,消極的忽視不能鼓勵心靈重新整理精神;草率的冒險和急躁不能陶冶一個人的性情,不能使一個人的品德高尚。
如果時間和歲月被浪費了,日會把它花在志願服務上,最終它會像枯葉一樣一天天變老。這樣的人不會被社會利用,但會使社會受益。他們只會悲傷地被困在他們貧窮的家裡,到那時後悔已經太晚了。
擴充套件知識:
白居易如果不輕視世俗的名利,他就不能明確自己的抱負,如果沒有身心的安寧,他就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從刀看,諸葛亮,的書小於大於
原文
君子之行是靜而修身,儉而修身,不薄而不清,不靜而深遠。夫學須靜也需要學習。如果你不學習,你就不能學習。如果你不想學,你就不能學。如果陰慢,你就不能興奮自己,但是如果你很危險,你就不能治癒性。隨著歲月的流逝,意去了日,然後它變成了一片旱地。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沒有見過世面,他們很難過要把復何和!
翻譯
一個德才兼備的人的品格,靠內心的寧靜和專注來陶冶身心,靠樸素的作風來陶冶品德。如果你不看不起世俗的名利,你就無法定義你的抱負,沒有身心的平靜,你就無法實現崇高的理想。一個人必須集中精力學習,必須努力學習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你不努力學習,你就不能增加你的智力,如果你不知道你的抱負,你就不能在學習上取得成功。追求過度的享受和懶惰不能振奮精神,輕浮和暴力不能陶冶性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意的野心隨著歲月而逐漸消失。最後,它就像一根枯枝和一片枯葉。這對社會沒用。(在那之前),呆在自己狹小的世界裡悲傷地嘆息是沒有用的。
回覆列表
大家都知道這是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名句。《誡子書》也可算是名篇了,為什麼偏偏這兩句尤其出名。你看很多書法作品最愛寫“淡泊明志”或者“寧靜致遠”。以前只覺得這兩句讀起來朗朗上口(明明很多文言文都朗朗上口),又是大名垂宇宙的諸葛公的遺篇,自是牢記於心,至於其中的意味,倒是未曾深究的。直到最近,從懵懵懂懂的心境中走出,也漸漸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開始思考人生的規劃,並慢慢去實踐時,才意識到這句話的深意。對於尚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摸爬滾打的人,面對周圍同齡人或多或少的成功,面對他們開著車泡著妞恣意逍遙快活人生,面對他們已經開始賺錢而你或許還在讀研究生而國家補助只夠溫飽時,諸葛公的這句話應該讓你淚流滿面。 其實這句話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年輕人,認準目標,沉住氣,不要急,慢慢來”。這點太重要了,尤其是對於當代的年輕人來說,畢竟我們面對的誘惑太多。好,什麼是淡泊?淡泊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嘛?絕不是!君不見,葛公一次次北伐,為了王師早日進取中原,實現大漢的再一次中興。這樣的葛公怎麼可能勸誡兒子安於現狀。我的理解是,淡泊就是面對周圍環境的誘惑,面對他人的成功,你不要心急,慢慢地砥勵品格,慢慢地充實自己,提高個人的修養和學識,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標。也許沒有人能理解你,也許這條道路異常艱辛,也許現實誘惑太多,但只要你足夠淡泊,你總能明白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就是非淡泊無以明志。 好,認準目標了,那就沉下心來慢慢地去做。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可能會有失敗,沒關係,再來,君不見,葛公的北伐不是屢敗屢戰嘛,劉備不也一次次從失敗的泥潭中爬起,擦乾身上得血和汗,一次次重新開始嘛。可能有段時間,你收穫特多,但也不能因之而生驕傲之心,而失去了沉著冷靜。君不見,漢中之戰後,劉備集團勢力空前高漲,而其君臣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關羽發動樊城之戰,卻不能與孫權集團搞好關係,終於致使自己後院失火,荊州一旦失去,葛公的隆中對,就失去了兩路進取中原的基礎,不可謂不遺憾。所以,沉著冷靜地應對各種暫時的成功或者失敗 ,才能在既定的道路上走的更遠。這就是我理解的“非寧靜無以致遠”。 我們再回顧一下葛公的人生經歷。他二十八歲被劉備請出山,據他自己出師表裡說的是劉備“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的誠心感動了本來打算“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他,他才出來輔佐劉備的。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嘛,且不說葛公滿腹學識是否要求用武之地,就看劉備拜訪後他立馬拿出了隆中對,你覺得他是一個安居南陽(或襄陽)的隱士嘛?這麼好的策劃難道不是準備了很久才有的嘛?可見他是很想建一番功名的。但是他卻等到二十八歲才出山,其實以他的能力,隨便去哪個勢力,分分鐘座上賓,不勝自己躬耕臥龍崗的艱辛?但是因為葛公心中另有一番宏圖大業,他也就安於在此躬耕,等待時機了。竊以為這就是他所謂的“淡泊”吧!而這,對他那以後繼承他武鄉侯爵位的兒子諸葛瞻,尤其重要,畢竟,身為官二代的諸葛瞻,面對的誘惑實在比葛公年輕時多太多了。我以為這就是葛公為何會在死前的誡子書裡告誡兒子“非淡泊無已明智,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實在是因為很多年輕人都太急躁,而又太沉不住氣,太容易迷失自己了。 手機碼字,可能有個別錯別字,見諒。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