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yj聚yyj

    《箜篌引·公無渡河》的五首詩作比較賞析

    樂府詩集:“《箜篌引》者,北韓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髮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聲甚悽愴,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語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其奈公何

      它的主題,乃是瘋狂與死亡。在講求中庸的中國文化裡,如此明確地以瘋狂與死亡為審美物件的,就格外使人顫慄。

      是的,死亡。命運的陷阱,死亡的衝動。波濤在前,命運已定,前進就是死亡,卻依然蹈死而不顧。這種執著,緣自於強大到瘋狂的人格力量,命定要作無望之極的抗爭。

      這四句話—

      公無渡河:勸誡。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該渡。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這一點。

      公竟渡河:質疑。為什麼渡河?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的荒誕,為什麼竟然還是去了?到底是什麼超越了死之恐懼的力量,令他毅然而行?

      墮河而死:結局。渡河導致的死亡。這個悲劇,甚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他服從任何一個不渡河的理由。但是一千個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戰勝一個渡河的衝動,悲劇又是註定要發生的。

      其奈公何:追思。悲劇發生了,後來者哭泣呼喊,也無力遮挽,無法改變。結果又回到原來困惑上:為什麼渡河?究竟是什麼驅使一個人急急奔赴死亡?

      答案只有一個:強大到瘋狂的人格力量。

      我們已經習慣於庸常和合理的人生,即使常常遭遇莫名的傷害和挫折,也希望這個世界始終井井有條。具有強大人格力量者,卻往往拒絕接受這種庸常,時刻想遊行於秩序之外。

      於是,我們把他們和瘋子等量齊觀。渡河,正是一個凝固了抗爭的極致和死亡的瞬間的意象。

      不是每個人都會試圖去探求和解讀它,但是幾乎每個人都能直截感受到它的衝撞。

      明白了這一層,再回過來看唐人之作。

      唐代同作此題的有五人:李賀,李白,王建,溫庭筠和王睿。依樂府舊題並不一定要依從原意,不過這五人所作,都是歌詠本事的。

    “公乎公乎,提壺將焉如。屈平沉湘不足慕,徐衍入海誠為愚。公乎公乎,床有菅席盤有魚,北里有賢兄,東鄰有小姑,隴畝油油黍與葫,瓦甒濁醪蟻浮浮。黍可食,醪可飲,公乎公乎其奈居,被髮奔流竟何如?賢兄小姑哭嗚嗚。” 【相和歌辭•箜篌引】

      李賀迅速抓住了此題的核心:不可以渡河的理由,有很多很多,包括理智上,亦知道渡河是“愚行”。生活看起來正常不過:不僅有物質的滿足,甚至有情感的寄託和精神的愉悅。但是他仍然棄“正常”如敝履,自甘求死而不求生。

      或者,就是《白馬嘯西風》的最後一句話說的:“那些都是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李賀把古辭的四層意思,都極到位地表達了出來。他一貫的風格是誇張而濃烈的,但是這裡他沒有浪費一分才力,連多餘的修飾也無,好似破門直入,哀哀拉住了逼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以長短句式交錯,一口氣讀下來,直堵得人慾狂哭狂喊而不能。

    “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吼萬里觸龍門。波滔天,堯諮嗟,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其害乃去。茫然風沙,被髮之叟狂而痴。清晨徑流欲奚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骨於其間,箜篌所悲竟不還。” 【相和歌辭•公無渡河】

      李白所作,自“黃河”以下到“九州始蠶麻”,論氣勢磅礴,尚在李賀之上。他似乎想用一種“大歷史”的背景,來增加渡河的悲壯色彩。單就描寫而言,是成功了,這本來就是李白的經典筆法,無人能與之匹敵。但是,也就因為這樣的描寫太經典了,放到李白哪一首遊仙詩裡都可以,反而削弱了主題。才高之人,往往捨不得收斂自己的才華,非要把自己最擅長的那一路拿出來。好在他沒有忘形,還是在追問:“洪水已息,太下太平,一切都很好,為什麼還是要渡河?”於是到了結尾處:“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骨於其間,箜篌所悲竟不還。”呈現出這一意象,就極具震撼力了。

      與二李相比,王建的筆力明顯較弱。

    “渡頭惡天兩岸遠,波濤塞川如疊坂。幸無白刃驅向前,何用將身自棄捐。蛟龍齧屍魚食血,黃泥直下無青天。男兒縱輕婦人語,惜君性命還須取。婦人無力挽斷衣,舟沉身死悔難追。公無渡河公自為。” 【相和歌辭•公無渡河】

      和前兩首雜言不同,王作是齊言。“幸無白刃驅向前,何用將身自棄捐。”“幸無”,“何用”,這樣的虛字太軟了,蓄積的力量大減。對“渡河而死,其奈公何”這一場面的表現,也不如李賀之真切,李白之奇崛。不過他換了一個角度,仍然在苦苦追問渡河的原因。“公無渡河公自為”,最後歸結於個人意志和自我選擇的結果。但是他說到“悔”,就錯了,如果有一絲一毫的“悔”,渡河這一激烈行為就徹底沒有可能發生。

      溫庭筠作,又更遜色一點。

    “黃河怒浪連天來,大響谹谹如殷雷。龍伯驅風不敢上,百川噴雪高崔嵬。二十五絃何太哀,請公勿渡立裴回。下有狂蛟鋸為尾,裂帆截棹磨霜齒。神錐鑿石塞神潭,白馬**赤塵起。公乎躍馬揚玉鞭,滅沒高蹄日千里。” 【相和歌辭•公無渡河】

      其實,他的手法和李白是一樣的。也就是由遠景攝入,拉近到渡河一刻,然後及渡河之後事。他的描寫不可謂不好,但是並不是高度個性化的。“請公勿渡”已經大大折損了語勢,最後“公乎躍馬揚玉鞭,滅沒高蹄日千里”,把慘痛的死亡消解為高蹈成仙,似乎想另開一層境界和遐想,卻幾乎把悲劇色彩全數抹煞。

      王睿之作,則偏離了主題。

    “濁波洋洋兮凝曉霧,公無渡河兮公苦渡。風號水激兮呼不聞,提壺看入兮中流去。浪擺衣裳兮隨步沒,沉屍深入兮蛟螭窟。蛟螭盡醉兮君血幹,推出黃沙兮泛君骨。當時君死妾何適,遂就波瀾合魂魄。願持精衛銜石心,窮取河源塞泉脈。” 【相和歌辭•公無渡河】

      王睿試圖作“其奈公何”的文章,乾脆換掉了主角,把渡河者之妻推到前臺,把渡河者的命定悲劇,偷偷轉化為對堅貞的讚揚。整首詩寫得很悲切,很漂亮,但缺少了那種強烈的,直截的衝擊。

      所以,這五首裡面,當推李賀為第一,李白第二,王建、溫庭筠次之,而王睿最差。詩詞之高下,雖無一定標準,到底還是有標準的。

      可是,論直面慘淡淋漓,到底還是那十六個字: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其奈公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去腥味的各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