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祭孔大典

    漢高祖劉邦,也就是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劉邦是沛縣人,出身於普通的農家,在秦朝時擔任沛縣的亭長,後來隨著秦統治的腐敗,各地起義四起,劉邦集結人馬響應起義,投奔項梁,後被封為武安侯。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劉邦先入關,在楚漢戰爭中,打敗了項羽,統一天下。於公元前202年,劉邦即皇帝位,西漢王朝正式建立,定都長安。西漢初年,統治者們信奉黃老之學,主張休養生息,無為而治,吸取秦亡的經驗教訓,發展經濟,文化。在政治上,劉邦善於用人,求賢若渴,強化皇權。在經濟上,劉邦實行輕徭薄賦,使得百姓得以生息。在文化上,劉邦十分重視文化的發展,陸賈曾經說:“馬上得到天下,能馬上治天下嗎?”劉邦便總結秦亡的教訓,除此之外,劉邦還建立了“國家圖書館”天祿閣,劉邦重視文化的發展,《重祠詔》雲:“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祠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

    在現在的曲阜孔廟,有一幅明代的書畫,這幅畫是《聖蹟之圖》,這幅畫所描繪的是漢高祖劉邦在魯城祭祀孔子。那麼漢高祖劉邦在歷史上是否真的有去祭孔?祭孔的具體情況又是怎樣呢?

    漢高祖幸魯祭孔圖

    《通典》中說:“禮樂相須為用,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 祭祀在中國古代社會政治領域佔有絕對重要的地位。祭孔,是古代帝王尊崇至聖先師孔子,在孔廟舉行的祀典。為紀念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對人類文化的傑出貢獻,而舉辦的祀典活動,已延續了2500多年,而且在不斷向外弘揚發展。

    孔子

    祭孔禮制是從周代的祭祀之禮演變而來的。祭孔主要環節包括開廟啟戶,敬獻花籃,樂舞告祭,恭讀祭文等。這樣的祭祀大典可在中國歷史上追溯到兩千多年之前。最先祭孔的帝王就是漢高祖劉邦。據記載,在公元前195年,劉邦過魯,以太牢祀孔子,並詔諸侯、公、卿、將、相至郡,先謁廟而後從政。太牢就是豬牛羊。漢高祖劉邦的祭孔為後世歷代帝王的祭孔開了先河。

    參考文獻:

    1. 《祭孔禮樂文化的形態與價值傳承研究——以瀏陽文廟祭孔禮樂為例》張璨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音樂學院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所 三湘音樂文化研究所

    2. 《代代相傳:祭祖與祭孔的血緣性與非血緣性傳統》李紀祥 佛光大學人文學院

    3. 《祭孔:儒家文化的時代印記》孔節 侯賀良

  • 2 # 喝喝小酒

    漢高祖沒有祭孔,要是尊孔的應該是漢武帝劉徹開始。

    在漢武帝之前治理國家的理念為老子的無為而治,因為漢武帝繼位不久就想任用儒家學者為官,被竇太后給否定了,說明在漢武帝之前漢朝廷上是不認儒家的,所以漢高祖不可能祭孔的.

    漢武帝為了國家的統治需要儒家的想法,所以在竇太后逝去以後,任用儒家學者阻力小了,才開始讓儒家學者做官參與管理國家。

    漢武帝繼位時漢朝已經建國五六十年了,可以說國泰民安。需要一種文化思想來統治百姓,使國家更安穩,其次漢武帝想泰山封禪需要儒家人幫忙,從此漢朝獨尊儒家,估計才有後來說的祭孔之說。但是漢武帝是沒有祭孔的,可能是後代儒家為了感謝漢武帝,給他新增為祭孔第一人吧。

  • 3 # 讀一世界

    第一部分

    在歷史上,有不少帝王曾經親自到孔子家鄉曲阜的孔子廟祭祀孔子,在這些帝王中,漢代的高祖劉邦是最早的一位。

    劉邦是一位起於小吏的草頭天子,漢初大臣又大都來自楚地,且多為屠狗賣繒之輩,他們對儒學沒有任何的瞭解和興趣,因此,儒生們不得不謹小慎微。

    陸賈是一個有口才的辯士,他本為楚人,一直跟隨劉邦征戰,他在劉邦面前稱說《詩》《書》,尚不免受到劉邦的責罵;

    叔孫通穿著儒生服裝相見時,劉邦也感到厭煩,叔孫通只好改變了自己的服裝。他本是薛人,但劉邦是楚人,叔孫通便穿上短衣,打扮成楚人模樣。

    劉邦開始時對儒生的態度十分惡劣,據《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儒生前來見他,他把人家的帽子摘下來當便盆;與人談話,則常常大罵,完全是一副流氓無賴的形象。

    他即位稱帝之初,對儒家的《詩》《書》等典籍沒有絲毫興趣,也就是說他對儒家典籍的教化作用一無所知。

    可是,後來的劉邦卻與先前判若兩人。據《全漢文》卷一記載,他在《手敕太子》書中說:“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阼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以後,路過魯地時,他還“以太牢祠孔子”。他對孔子和儒學的態度發生了根本轉變。

    第二部分

    劉邦對孔子和儒學由謾罵、蠻橫轉為敬重、尊崇,主要緣於當時殘破現實的逼迫。

    漢初,經濟極度凋弊,政治混亂,民怨沸騰。歷史的曲折多難和鉅變,給新興的漢王朝提出了時代的主題,他們不能不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統治秩序,改變當時的殘破局面,正視這突如其來的國家學說的空缺。

    當戰爭的煙塵散盡之後,他們首先思索的是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

    有的思想家一針見血地指出,用刑太急、仁義不施、不知教化是導致強秦速滅的重要原因。他們試圖用儒家的禮儀建立漢朝的統治秩序。

    而直接引導劉邦態度轉變的則是叔孫通、陸賈等漢初儒生。

    《漢書·高帝紀》記曰:“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律令、軍法、章程都是具體的政治制度,而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述存亡之徵”的《新語》,應屬於意識形態範疇的建設。

    在促成漢初儒學地位的變化方面,人們很推崇陸賈,有人說“漢代重儒,開自陸生也”。這主要是就他撰著《新語》而言的。史載,陸賈時時稱說《詩》《書》而受到劉邦的責罵後,便向劉邦說明騎在馬上得天下卻不能騎在馬上治天下的道理,並寫了《新語》十二篇,以說明古今國家的成敗原因。

    陸賈“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從陸賈的《新語》看,他是一個厚今論者,他也反對“淡於所見,甘於所聞”,反對泥古、尊古的偶像崇拜與保守,主張“制事者因其則,服藥者因其良。書不必起仲尼之門,藥不必出扁鵲之方。合之者善,可以為法,因世而權行”。

    因此,被司馬遷稱為“漢家儒宗”的叔孫通制定漢代朝儀,可能對劉邦的刺激會更大一些。當時,儀法混亂,“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劉邦為此大為傷神。

    而叔孫通提出制定朝儀時,劉邦還不怎麼相信,說“可試為之”,並且特意指出不要搞得太複雜,要適合漢初君臣的理解能力。然而,當禮儀施行於朝廷後,劉邦才由衷地感到“為皇帝之貴也”,並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連他的弟子也都做了郎官。

    這件事肯定對劉邦轉變對孔子和儒學的態度起了重要作用。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劉邦南征英布班師回朝過魯時,到孔廟祭祀孔子,開了歷代皇帝親到曲阜祭祀孔子的先河。

    劉邦親自祭祀孔子之後,諸侯卿相至魯,常拜謁孔廟後才走馬上任。

    為了更好地奉祀孔子,並表示對孔子後裔的優渥,劉邦又封孔子的九世孫孔騰為“奉祀君”,專司祀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遇到猶豫不決的時候,怎麼做出最後的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