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相很簡單
-
2 # 昂首高歌散淡人
宋詞,不但是文字表達藝術,更是音樂與文字表達的結合體。按調分,有小令,中調,長調。按音樂分,有令,引,三臺,序等九調,按拍節分,有令,引,近,慢。詞,所以能夠承詩而發揚廣大,較詩更靈活,更接地氣。"詞″溶進了世情的各個角落。詞較詩,句式更靈話,或悽美,壯美,酸美,甜美,辣美,或豪放,俊逸,或驚歎讚賞,或憂民悲國,或傷情惜秋……無不驚豔!
無曲,又稱北曲或元雜劇。具有詩詞的各種特點,從"詩的蘊含美","詞的聲律美",到了曲對添了"形體美",潤澤了文人志的眼,耳,心。
讀詩詞曲,令人賞心悅目,勵志於人間,清心曠野!
-
3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唐詩,宋詞,元曲,自由體詩,是中國文化的發展,也是中國文化經典的飛躍)
——:
“唐詩”出了幾個人,“宋詞”應運時代生。
“元曲”得民大喜愛,“文體”漸變不可爭。
不可爭,“後來誰”,後來“天風”又大成。
“自由體詩”飛百代,耀眼“中國”光輝橫。
——:
——):自由體詩。它不是近體詩,古詩,順口溜,打油詩,口水詩,現代詩……。
-
4 # 梅里一了
謝邀,現實中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一篇牛B的弘文,如果不是強制背誦,能夠記住的寥寥,然而一首走心的歌曲,不脛而走傳遍大街小巷,經久不衰。這個現象說明音樂和韻文是最容易深入人心的,這也許是詩歌是人類最早的交流形式,己經深入到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所以歷來的統治者重視詩歌不亞於重視政令。中國是詩的國度,從《詩經》《楚辭》到《漢賦》《魏風》及至《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一脈相承,不僅源於民間,而且也有官方的引導。先秦有《樂經》,漢代設有專門的官方機構樂府,唐宋將詩賦納入科考的內容,都說明官方的重視程度。為什麼這般重視,不僅僅是文人的附庸風雅,更重要的是詩歌的教化之功,所謂詩言志,將一人之志,演化為眾人之志,詩歌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唐詩,宋詞,元曲表達形式上的變化,不僅是藝術發展的必然,也反應了由陽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的大眾需求。
-
5 # 慢談詩詞
其實通俗的說,唐詩、宋詞、元曲都是當時流行的音樂文學,和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都是有關係的。
詩歌起源人類的語言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了適合本民族語言的詩歌形式。在中國,最早的詩歌就是是《詩經》了,收錄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時期中葉的詩歌。到了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國慢慢強大了起來。而當地的百越族和華夏族語言逐漸融合,楚人屈原創作了新的詩歌形式《楚辭》,突破了《詩經》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體現南方語言的特點,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秦代的時候建立的管理音樂的機構——樂府。到漢代沿用了秦時的名稱。漢武帝時正式設立樂府,主要掌管音樂,並蒐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樂,便於在朝廷宴飲或祭祀時演唱,樂府蒐集演唱的詩歌被稱為樂府詩。
樂府詩是為了配音樂演唱的,相當於現代社會的歌詞。三國時期以建安文學為代表的詩歌作品吸收了樂府詩的營養,為後來的格律更嚴謹的近體詩奠定了基礎。魏晉時期謝靈運又開創了山水詩。
唐詩從詩經到楚辭,從樂府到山水詩,詩歌慢慢地發展變化中。等到魏晉南北朝之後唐朝之前,文壇流行的是曲調奢靡的宮體,只是狹隘的描寫著宮內生活,題材無外乎是男歡女愛花前月下。曲調陰柔而失去了本身的陽剛與質樸。這時候詩歌只是一種簡單的取悅人們的方式了。
到了初唐時期有很多文人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已經開始逐漸的摒棄那種奢靡浮誇的風格,開始追求質樸,追求詩歌最本質的含義。於是在唐朝初期我們能看到,“初唐四傑”之一的陳子昂提倡魏晉的風骨而鄙視齊梁的豔詞。在追求以物圖貌的細膩中慢慢的沖淡了福豔雕琢的詩歌風格。當時社會生產力不高,人們重視農業,重視發展,朝廷也相應的輕徭薄賦,在這種情況下,這個時期的詩歌普遍追求樸實細膩,華美但寫實的風格。
到了盛唐時期,以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詩人見識到了那時候錦繡的山河風光,以及人民滿足自信的社會面貌。因此,他們的詩歌浪漫,歌頌自由追求個性,完美的展現了詩歌,最具有靈性最飄逸的那一面。而杜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詩人則不同,他們看到的更多的是民生的不足以及百姓們生活中依然存在的一些貧苦。他的詩歌更加寫實,並且努力地表現出人民,最真實的面貌和最確切的願望。這個時期詩歌達到頂峰
安史之亂之後,滿目瘡痍。唐朝的國力開始走下坡路。這時候的詩人想辦法用詩歌來挽救自己的國家一部分人現身朝堂,用自己的詩歌來勸諫君王勤政,來勸說大臣們清廉;另一部分人投身軍旅,透過跟隨軍隊在遙遠的邊境,他們身體力行磨礪自己,吟誦出一首首邊塞軍歌;還有一些人不願意在名利場裡追逐,於是他們迴歸農園迴歸自然。這時候的詩歌變得風格更多樣化,同時詩歌也從文人騷士之中解放出來進入了更廣闊的天地。這個時期詩歌變得多元化。
到了晚唐時期,國家的國力進一步衰弱。許多文人開始消極悲觀,詩歌更多變成了宣洩悲傷痛苦情緒的工具,也出現了一些沉湎於歌舞聲色或隱遁于山水田園的詩人
宋詞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係。詞所配合的音樂是所謂燕樂,又叫宴樂,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來由西域胡樂與民間裡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於娛樂和宴會的演奏,隋代已開始流行。詞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間,大約到中唐時期,部分詩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到晚唐五代時期,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和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詞終於在詩之外別樹一幟,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突出的文學體裁之一。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並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
一開始詞是專門用來描寫各種關於愛情和豔情的文體。主要就是為了表現傷心、離別、風花雪月以及男女歡愛的事情,因此在很多人的眼中,這種文體都是很低俗的。在最開始直白寫詞的人,遭受了大量的批評之後,詞人開始研究如何將自己寫的詞表現得更加委婉和含蓄,能稍微高雅一點。
而在宋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其時,不但宮廷內設有教場,在許多城市也都有歌樓伎館,甚至有些官僚豪紳家裡也有歌伎舞女,這種社會風尚為宋詞的普遍發展提供了條件。在宋詞的發展繁榮過程中,整個社會的導向作用同樣十分明顯。如果說唐代的詩人在某種程度上還只是供皇室及其統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麼宋代的詞人已由被別人欣賞而一躍登上了政治舞臺,併成為宋代政治舞臺上的主角。宋代皇帝個個愛詞,宋代大臣則個個是詞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都是當時的著名詞人。在封建社會中從不出頭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為一代詞宗,名垂千古。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中,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見詞人蘇軾被崇拜的程度。 正是全社會的認同和推崇,宋詞才得以佳篇疊出,影響久遠。
元曲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散曲,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繼唐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元曲的興起與發展,有著複雜的原因。首先,元代的社會現實是元曲興起的基礎,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進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律及文學傳統繼承、發展的必然結果。
所以說,唐詩宋詞元曲其實就是中國詩歌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形式,其形成原因有方方面面的原因,和當時社會經濟也是密不可分的
-
6 # 感動天下
#【問題提的有價值,回答也必須有價值】#
唐詩、宋詞、元曲是中華文學史上璀璨的明珠,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效果唯中國所獨具,是真正的民族文化結晶。
01 唐詩
唐詩一路走來可謂一路艱辛!上擴《詩經》之模式,再採楚辭之精要,兼收魏晉之精華,至南北朝方得成熟。再經被唐錘鍊,至盛唐在李白、杜甫、王昌齡、王之渙等大詩人手中大放光彩。可以這樣總結:唐詩上繼風騷,下開詞、曲,影響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唐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個節點,也是一座高峰!
02 宋詞
宋詞成於唐而興於宋。
最初宋詞為唱詞,依曲而作。因曲譜失傳,後來文人根據聲調的抑揚平仄關係依聲填詞。內容多為男女情愛、悲歡離合之事。經蘇軾將題材擴充套件開來,世間萬事萬物皆可入詞。蘇軾、李清照、辛棄疾、柳永等人為宋詞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宋詞在中華文學史上佔有相當高的地位。
03 元曲
元曲又稱散曲,是一種與音樂高度結合的詩歌體裁。初始由藝人演唱於勾欄之中、煙花之地,後經文人創作提升,成為高雅藝術。
詞與曲雖皆為按曲調填詞,但是曲有了新的突破,句式上可增加襯字、方言土語皆可入曲,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更貼近人民生活。明代散曲出現了很多具有時代氣息的佳作,被後人讚頌。
綜上所述,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但是繼承不是照搬,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一) 取材注重時代性
回顧唐詩、宋詞、元曲,無不是當時時代的產物。或針貶時弊,或描繪風俗、大好河山,或抒發亡國之痛,皆為時代新聲。我們搞創作也應立足時代,歷史可以追溯,但要與時代相結合。如今航天、潛海、高鐵、旅遊、改革開放,時代大潮轟轟烈烈,您幹嘛非要學古人寫一個“愁”字呢?
(二) 語言必須高度精煉
如果您的詩詞中出現了“的”字還有精煉可言嗎?還稱得上詩詞嗎?
詩詞的語言是居里夫人從數十頓礦石中提煉的鐳;是漠漠黃沙中淘出的金子;是和田長河中挖出的美玉……
寫詩填詞絕不是和了平仄、和了韻腳便大功告成,語言必須凝鍊。
(三) 捕捉感覺,角度出新
一個題材被寫了千百遍,攝取新的角度是生存之法,決定作品價值。
李煜寫“愁”字看得見,可感: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清照寫“愁”字看不見,可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要想讓你的句子活起來,就要捕捉感覺。我們再來看一下角度:
李白寫廬山寫的是廬山的一處景觀: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把廬山瀑布寫到無窮大,此氣勢很難超越,蘇軾不和李白硬碰硬,蘇軾轉換思路寫廬山全域性:“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就是策略!
我是小人物更不能和大詩人硬碰硬,李白把瀑布寫成無窮大,我把瀑布往小了寫,這也是取巧方法之一:
足傲峰巔瞰瀑布,
天女浣紗墜深潭。
人在高高的山峰之上俯瞰瀑布,不過是一條絲巾、一條絹帕而已!把瀑布寫小了,人的形象、胸懷就大了。
總之,無論寫詩、填詞還是填曲,出新是作品的生命力!“若無異人之思,當有過人之語”,實現其一,你的作品便為高格。
回覆列表
唐詩是花。
宋詞是果。
元曲是果脯。
唐詩是中國詩歌經過漫長的技術儲備以及各種探索總結之後出現的大爆發,就好像春天來了以後,漫山遍野的花朵。
宋是唐的精緻化,就像花朵過後結下的果子,它沒有花那麼放肆絢爛,但是更有花朵沒有的酸澀或者酸甜的味道。
到了元曲,已經是對果子的再加工,加工以後就可以運到各地,根據各地口味再新增不同的東西,佐以不同的吃食飲品,各家各戶,窮人富人都有咬一口嚐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