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淺笑的痕跡823
-
2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楊宇霆,楊宇霆。楊宇霆常蔭槐不死,那麼死的就該是小六子了!還有人暢想什麼楊、常二人不死,東北軍就是鐵桶一樣的江山,連九一八都不會發生了,他們也配?!楊宇霆常蔭槐是東北軍張作霖手下老人,東北軍呢,裡面就分這撥老人帶的老部隊,以及小六子、郭鬼子編練的新軍,從兩次直奉戰爭來看,這幫老兄弟帶的老部隊真屁都不是,完全就是有錢了裝備好一點,有個表面正規化的大股土匪烏合之眾,第一次直奉戰爭以他們為主,結果就是張大帥六千萬大洋幾天就全泡湯了,要不是新編練的幾個旅在山海關頂住了,玉帥可就出關來抄老窩了。
第二次直奉戰爭,更是小六子新軍跟玉帥的部隊主力頂牛,頂到了哪位民國呂布背後捅了玉帥一刀,要沒有新軍,那邊馮老總還沒下刀子呢,這邊一幫東北軍老兄弟又該嘩嘩譁逃回關外了!第二次直奉大戰的勝利,奉軍也就是東北軍勢力直達長江下游,進駐上海,期間郭松齡後方帶一部新軍反奉,留守的老部隊完全壓制不住,沒什麼大損失就鎮壓郭松齡,靠的是關東軍出手。入關後東北軍新軍小六子帶進關的,基本集中在京畿,朝南外放的到都是老部隊,感覺倒是勢力熏天,結果部隊張的太散,跟孫傳芳的所謂第三次直奉戰爭,就因為從上海撤一個師回江蘇協防,即全線動搖,退回北方。
所以楊宇霆常蔭槐作為東北軍老部隊勢力代表,即便不死,以他們帶的軍隊,最多也就維持偏安一隅,作為地方軍閥割據部隊,他們從來沒贏過吳佩孚,也不敢遇上稍微強勢些的別的軍閥部隊,比如孫傳芳,遇上已經具備一定信念的黃埔軍,輸是十拿九穩的事,這樣兩個人,你跟我說他們可以威嚇關東軍不敢發動九一八?!關東軍九一八發動,確實是關東軍自作主張偷雞成功,但是對東北日本政府同樣有著成熟的侵吞方案,關東軍是等不及搶先下嘴偷吃,打亂了日本政府的全盤計劃,這並不意味著東北軍有楊宇霆常蔭槐領導,就有拖延日本人入侵的可能,或者下令抵抗會給日本人造成什麼麻煩。
我不知道後世對東北軍的宣傳,為什麼都變成一個愛國抗日團體似的,我也不否認東北軍出了好多抗日積極分子,可是從整體上說,東北軍就是一支藉助日本扶持,才得以成長起來的地方軍閥部隊而已,從軍事到民生,整個東北地區都有日本大力扶持幫助,日本人的心態就是頂著東北軍張家的名義,提前為自己建設未來的佔領地區,老一輩東北軍心裡都有數,包括張作霖自己也有數,說是當然說自己強大了,就不買日本人的帳,可是什麼時候強大的起來?日本人都一向對東北軍高層類似言論一笑了之,東北軍內部,自認為最能打的郭鬼子,誰的帳都不買,一聽關東軍插手,立即部隊崩潰,自己也慌了手腳,化妝潛逃。
中東路東北軍上上下下都有決心打了,人蘇聯多少還收著打呢,東北軍又打成啥樣?日本人是成心弄死你,比蘇聯可厲害,整個東北地盤從軍到民,早被滲透的跟個篩子一樣,張作霖到死,身邊還有日本顧問呢,哪有能抵抗日本人的樣子?老帥一死,張學良上位,他呢年青氣盛,中東路就是這種我內線作戰,新練精兵人多勢眾,也許有機會贏一把的產物,楊常二人當然對手下戰力更有數,對蘇對日都是避免衝突的所謂老成謀國,而且也不是沒私心,兩個人都開始自掏腰包養兵擴軍,別說小六子,等打死或趕跑小六子後,他兩人之間還有場龍爭虎鬥呢。無論誰當家,東北軍首先還是一支軍閥部隊,這沒法改變,不過要落在楊常二人手裡,會更趨於保守,什麼堅守國門抵抗日本侵略是不用指望,無非也就是留在關外被全殲或投降當漢奸,或者逃進關內跟歷史上差不多。小六子好歹年青,受新思潮影響,軍事上沒什麼建樹,易幟一事,政治上還是頗具積極意義的。
-
3 # 歷史軍魂
奉軍內部也有派系,分為跟隨張作霖一起打江山的老派和新派。其中新派又分為以郭松齡為首的“土派”(陸大派)和以楊宇霆為首的“洋派”(士官派)。郭松齡反奉失敗之後,“土派”不復存在。皇姑屯事件之後,老派以封建傳統擁護張學良主政東北,而楊宇霆和常蔭槐等人卻根本沒有把張學良放在眼裡。
楊宇霆有智謀,但是除了張作霖之外,楊宇霆沒把任何人放在眼裡,為人專橫跋扈,獨斷專行。常蔭槐精明幹練,但是為人高視闊步,恃才傲物,對張學良更是肆無忌憚。每次與張學良接洽公務時,總是口呼漢卿,慢不為禮,且獨斷專行。
皇姑屯事件之後,張學良在老派的支援下成為了奉軍的最好統帥。張學良這位太子爺畢竟資歷太淺,其中最不買賬的就是楊宇霆和常蔭槐,他們妄圖依靠日本人的勢力來奪取東北,二人是張學良在東北最大的威脅。如果張學良不除掉二人,死的可能就是小六子本人。小六子一死,奉軍內部必然大亂。老派和新派會發生內亂,日本直接坐收漁翁之利,或許九一八事變會提前發生。
回覆列表
不死,很可能東北軍不會歸順南京國民政府。日本要是想要東北但是也不會那麼輕易得到。他倆對東北軍的建設有一定意義的。如果他倆在九一八也許不會發生,即使發生也會抵抗的。但是張學良把他倆是為眼中釘肉中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