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年史學家

    段祺瑞是北洋軍閥中比較重要的一位,他有著“三造共和”和“六不總理”的雅號,“六不總理”指的是段祺瑞“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三造共和”則是指段祺瑞在近代三次促成了共和政體和共和政體的恢復,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一下段祺瑞“三造共和”的來龍去脈。

    段祺瑞第一次促成共和是在辛亥年,由段祺瑞領銜的四十多位北洋軍將領發出通電,表示贊成共和,這也直接促成了清帝的最終退位和清朝的滅亡。在武昌起義爆發後不久,各地紛紛響應,清朝統治大有土崩瓦解之勢,段祺瑞也意識到了共和乃大勢所趨,所以在1911年12月20日,段祺瑞派出代表廖宇春、夏清貽與黃興的代表顧忠琛簽定了五項草約,草約內容包括:“確立共和政體;有待清朝皇室;先推翻清王朝者為大總統;南北滿漢軍出力將士,各得其應有之優待;各地組織臨時議會恢復秩序。”草約簽定後不久,段祺瑞即聯合數十位北洋軍將領釋出通電,表示贊成共和。

    段祺瑞第二次促成共和是在袁世凱稱帝之後,袁世凱稱帝之前,段祺瑞就料到稱帝不會有好的結果,於是在1915年就宣佈退隱,1916年,袁世凱稱帝三個月不到,就宣佈取消帝制,並同時讓段祺瑞出來收拾殘局,這是段祺瑞第二次促成共和。

    段祺瑞第三次促成共和則是在張勳復辟之後,1917年張勳利用進京調停的機會復辟清朝,段祺瑞隨後在天津馬廠誓師,組成討逆軍,不過十二日,張勳復辟就宣告結束。

    段祺瑞晚年對於自己“三造共和”的豐功偉業也是津津樂道的,不管段祺瑞的動機如何,“三造共和”從結果來看肯定是符合近代中國歷史的發展趨勢的。

  • 2 # 南方鵬

    段祺瑞與王士珍,馮國璋並稱北洋三傑,是袁世凱的重要股肱,有著“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談、不佔”的美譽,更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他的“三造共和”之功。

    辛亥革命後南北議和中,南方以清帝退位和保證共和作為擁護袁世凱為大總統的條件,帶大軍在南方前線的段祺瑞便聯合46名北洋將領,二次致電清廷,籲請清帝退位,說必須立定共和政體,否則將率全體將士入京,清廷迫於各方壓力,宣統下詔遜位。袁世凱就任大總統,段祺瑞被任為陸軍總長,此為一造共和。

    在鎮壓“二次革命”後,京城中復辟帝制的呼聲漸起,在有心人的推波助瀾下,由於段祺瑞堅決反對帝制,並反對簽訂《二十一條》,遂被奪權雪藏,1915年,袁世凱稱帝,封爵128人中,唯獨沒有有救駕之功的段祺瑞,段預言“項城稱帝之日,就是滅亡之時”。

    果不其然,袁世凱稱帝后引來強烈反對,國內風起雲湧,討袁護國軍成立,西南省份紛份宣佈獨立,袁世凱再請段出山幫忙,段堅決要求必須取消帝制,在內外壓力下,1916年3月,袁世凱取消帝制,復為大總統,任命段祺瑞為參謀總長。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推舉黎元洪擔任大總統,並恢復國會和《臨時約法》,平息南北反對聲音,此為二造共和。

    總統黎元洪和總理段祺瑞因權力分配發生府院之爭,黎元洪得到長江巡閱使,人稱辮帥的張勳支援,坐鎮徐州與段派軍方分庭抗禮,段祺瑞的鐵桿手下徐樹錚得知張勳還念念不亡清室,便決定力促其復辟成功,藉以趕走黎元洪。

    1917年6月,張勳帶領4000精銳辮子兵,以勤王為名入京,30日晚,張勳率領王士珍康有為等人,擁立溥儀登基,7月1日,下野隱居天津的段祺瑞,在天津馬廠附近組成討逆軍,討伐張勳,很快攻入北京,12日,張勳逃走,溥儀再次退位,恢復共和後,馮國璋任總統,段祺瑞任總理。此為三造共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00a三相四線電錶能帶多少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