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秦右史
-
2 # 傲視蒼穹39
一個人的好壞,並不是一生下來就註定的,是在城長的環境中,因周邊的影響逐步形成的。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樣。因為,國家領導人也是人!
以我的看法;希特勒一開始的目的,一是想奪回一戰前的利益,恢復德國的形象。二是在中國,曾與日本結下了不解之仇,令他失去了在中國的利益。但是,從權衡來看,英法當時過於強大,並且還有不少的同盟國。先戰英法,顯然不是最佳的選擇(此時他也不知道他的“閃電戰”能風捲殘雲)。日本卻遊離於“國聯”之外,孤立於東亞。而中國近百年受盡日本的欺負,如果和人口龐大的中國結成同盟,在德國武器的支援下,將會得到中國“同仇敵愾”的傾力相助。不但能奪回被日本奪去的利益,還能得到德國十分需要的礦產。甚至登陸日本,徹底滅了日本國,瓜分日本的國土。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再則,聽說希特勒的少年時曾得到過華人的支助,一直對華人存有好感。但是,要登陸日本,靠德國的海軍是做不到的。在歐洲只有英國有這個能力,而英華人又是德國同血緣的“高貴民族”。所以,就向當時的英國伸出了橄欖枝,要求德國、英國、中國三國結成同盟,並做出了詳細的計劃;
德國幫助中國組建、訓練60個德械師,然後請英國將12個德軍師秘密運往中國,與中國軍隊一起作戰,趕走日本人,逼迫日本從北韓撤走。然後,由英國海軍調派大量的船隻,運送中、德兩國的陸軍登入日本島。希特勒十分自信,憑他指揮的德、中聯軍,以精良的武器對日作戰(中國裝備對日本有代差,極度落後。可德國裝備世界首屈一指,日式裝備難以望其項背),那是必勝無疑。之後,由三國瓜分佔領日本領土。可是,當時的英法均是採取的綏靖政策,因為德國雖然不是朋友,但希特勒痛恨共產主義。英法均認為德國一定會先向東攻擊蘇聯,他們就能“漁翁得利”。所以,英國一口拒絕了希特勒的請求,導致德、英、中三國結盟之事胎死腹中。
因為《凡爾賽》條約,激起了德國的民族反抗。希特勒就是利用這一點,發動了二次世界大戰。橫掃歐洲,面子掙足了。但由於他對共產主義的極其仇視,所以,他的最終目的其實是蘇聯。從戰略上來說,蘇聯國土碩大,人口還遠多於德國。單靠一己之力,他是沒有把握的。當時的中國又是個積貧積弱、一盤散沙式的國度,實際上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根本沒有力量協助德國在歐洲的戰略。只有日本是亞洲的第一強國,而且佔據著中國的東北。如果日本能從蘇聯的東部出兵,必定牽制住蘇聯的大量兵力。德國的壓力就小得多,摧毀蘇聯的紅色政權似乎是反掌之易。所以,就忽悠日本,結為同盟。而這種同盟對日本其實是好處有限的;因為蘇聯的中心地帶是歐洲,亞洲部分大多都不是很適合人類居住。日本不會蠢到放棄唾手可得、肥沃的中國熱土,反而去經營大片荒無人煙的生土。況且,如果德國打不過蘇聯,蘇聯回頭的話,日本花費巨大的開支去跟蘇聯較勁,是十分划不來的。可是,日本人只有短期利益的戰術眼光,看不到長遠的東西。居然以為德國會把美國都拉向歐洲,無瑕在亞洲跟他爭利。所以,加入了德國的軸心國。當美國截斷日本的物資供應後,他才感到事態的嚴重性,根本不按他的想象而發展。只好鋌而走險,偷襲珍珠港,意圖一舉殲滅美國的海軍。
希特勒也是太天真;以為日本會按他畫出的圈圈走。誰知日本與蘇聯在諾門坎一碰,就知道陸軍的各方面,都落後蘇聯太多。跟蘇聯人開戰,純屬替德華人打天下,對日本沒半點好處。所以,稍一吃虧,立即縮了回去。
所以,我認為日本是被德華人忽悠進“軸心國”的。
-
3 # 水煮老牛慢火燉
在二戰時,日本是如何與遠在歐洲的德國和義大利結成同盟的。
都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即使是志不同道不合,但是有了共同的目標往往也是可以並肩作戰的。德國、日本、義大利二戰時的這三個法西斯國家,不僅給世界各國帶來了沉重的戰爭災難,使得人類社會遭受了空前巨大的損失。戰爭同時也給他們本土國家套上了沉重的枷鎖。他們的戰爭罪行也終將得到人類的唾棄……
二戰時的德國是為了一統歐洲,隨後想的是稱霸世界。日本是個島國資源匱乏、可持續發展受到了一定限制,自然時刻有著危機感,想到的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義大利在二戰時完全是一個標準的偽強國,跟日本和德國相比懸殊著一大截……其實當時的納粹德國對日本以及義大利根本就看不上眼,儘管當時的德國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是德國還是要依靠著日本牽制著當時的蘇聯……
二戰時的德國、日本、義大利這三個國家都是被軍國主義所獨裁,自然是對外侵略和擴張有著臭味相同目標……所以這三個法西斯國家能夠走在一起也就不奇怪了……當然,邪惡永遠戰勝不了正義。也正是因為二戰時期德國的盟友日本處始了美國的參戰,直接加速了二戰結束的程序……
二戰後的德國,對於納粹德國給予世界各國造成的戰爭災難作出了誠懇道歉並且做出了戰爭賠償,最終得到了戰爭受害國的原諒。而目前的日本作為世界上發達國家、經濟大國……對於日本軍國主義給亞洲各國帶來的戰爭災難認識模糊、態度曖昧……時至今日,亞洲各國對於日本的崛起都有著較高的警惕。
回覆列表
二戰期間軸心國同盟的締結,是以德國法西斯為主導,有一個具體的過程。在正式聯盟之前有一系列合約集,並且參與的次序有別,德意兩國先有次級同盟,後來日本又加入。1940年9月27日,三國在柏林簽訂合約,宣佈了軸心國結盟的正式成立。實際上,除了德意日三國軸心之外,一些合作國家、佔領國或傀儡政權,如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保加利亞、芬蘭、挪威、荷蘭、比利時、偽滿洲國、緬甸巴莫政權、泰國、菲律賓勞雷爾政權和克羅埃西亞等,也陸陸續續加入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設定了滿蒙-中國-東亞-亞洲-最後稱霸世界的侵略路線。1931年,關東軍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之後,就已經有跡象和希特勒接洽談判。
然而,當時德國的野心是進攻英、法,控制周邊,奪回失去的榮耀。而日本則想要攻擊中國、蘇聯,雙方並沒有達成一致,結盟暫時被擱置下來。1936年10月25日,德國和義大利達成了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建立了柏林-羅馬軸心。當年11月1日,墨索里尼的演講成為軸心國名稱的主要來源:
柏林和羅馬的垂直線不是壁壘,而是軸心。1939年諾門坎戰役之後,蘇聯兵鋒強盛,擊敗日軍,日本國內的北進派基本失去了勢力,而南進派成為主導。
日本國內的共識是,孤掌難鳴。一旦南下用兵,必然會牽扯到與美國正面的參戰,明白自身實力不足,軸心國結盟開始孕育。歐洲戰場如火如荼,日本獲知1939年5月德意簽訂了《鋼鐵條約》,就打算積極推動三方談判程序。1940年9月,德國派使前往東京進行談判,義大利不耐寂寞隨後也加入三國商討,並於當月27日在柏林談判締結成功《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軸心國體制建構,三頭惡魔最終聚首。
其中,參加簽訂協議的德國代表是裡賓特洛甫,義大利代表是齊亞諾,日本代表是來棲三郎,這就是軸心國結盟的具體過程。不過,義大利是個戰五渣,搖擺不定,1943年就投降退出,被稱為國際食屍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