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666406496409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 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 初入廬山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靄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 可怪深山裡,無人識故侯。 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 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 平湖浸山腳,雲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 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過廬山下 亂雲欲霾山,勢與飄風南。 群儕相應和,勇往事驂驃。 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 雁沒失東嶺,龍騰出西龕。 一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 暴雨破坱圠,清飈掃渾涵。 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數松雪,雙溪落天潭。 雖雲默禱應,已有移文慚。 蘇東坡一生至少遊覽過兩次廬山,一次在熙寧八年(1075),一次在元豐七年(1084)。後一次遊覽,給蘇東坡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因此,他在《東坡志林》裡比較詳細地記錄了這一次遊廬山、作詩的過程,現在轉述(略有添油加醋的文字)如下: 蘇東坡一進入廬山,以為山谷之秀麗,是他平生所見之最,大有東晉名士行於山陰道上目不暇接之慨。因此下決心專心觀賞風景,不再分心做詩。可是,在山裡遊覽的僧人、俗眾一看到他,就紛紛叫了起來:“蘇子瞻來了!蘇子瞻來了!”情形如同今天追星族看到了自己的偶像。追星族(粉絲)們的叫喊,奔走相告,激起了蘇東坡的做詩興致。情不自禁間,他就做了一首絕句,如下: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 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 得意之情,溢於言表。但是,他很快意識到自己方才有點過於飄飄然,失態了。為了彌補一下,他又連著做了兩首絕句,如下: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憶清賞,初遊杳靄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這兩首詩顯然要冷靜得多,不再是熱血沸騰、腳踩棉花的感覺。 這天有人送了蘇東坡一本陳令舉的《廬山記》,蘇東坡就一邊走一邊讀,讀到書中說徐凝、李白詩的地方,不知道為什麼,他“不覺失笑”。 不知不覺間,蘇東坡就來到了開元寺。開元寺的方丈當然也是蘇東坡的愛慕者,敬過香茶之後,就笑著向他求詩。蘇東坡很爽快,當場筆走龍蛇,就是一首絕句: 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 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身在開元寺,但是,腦子裡還是想著剛才路上所讀書中關於徐凝、李白詩的議論。 這一次遊覽廬山,蘇東坡前後逗留十多天,山南山北,都遊覽了一遍。他覺得廬山的勝景簡直無法用語言表達,於是揀自己最喜歡的景點有漱玉亭、三峽橋兩處,各作一首詩。 最後,蘇東坡在東林寺住持僧人的陪同下,遊覽西林時,作了他遊覽廬山的最後一首詩,便是《題西林壁》。 從上述敘述,可以看到,蘇東坡這一次遊覽廬山,前後一共做了七首絕句(《蘇軾詩集》中有所不同,收了五首,沒有收寫漱玉亭、三峽橋的兩首,可能是散失了)。七首絕句中,除了《題西林壁》這一首,其他六首都不算成功。不成功的原因,或者是過於激動,或者是拘於某事,沒有體現出東坡居士的瀟灑曠達。《題西林壁》這一首之所以成為名詩,是因為,十幾天的遊覽,已經接近尾聲,初入廬山的激動心情已經歸於平靜。平常、超然之心,使他有餘暇作一點哲理的思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名句由此誕生。 摘自 廬·山·之·家·網 【怕被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龍蝦池裡乳白色小蟲太多是什麼原因,應該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