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風93814281

    謝邀,不是蘇聯不對德國進行戰略轟炸,而是蘇聯沒法對德國開展該項作戰。現在我們一提到戰略轟炸,好像是一件很稀鬆平常的事情,認為對於世界大戰這樣的戰爭,交戰雙方進行戰略轟炸應該是常規打法。而事實上,戰略轟炸一詞是由義大利的杜黑將軍在《制空權》一書提出來的,其定義是一種“對大城市投下大量炸彈,給市民造成破壞和恐怖,以謀求結束戰爭”的戰略。徹底實行這種作法的是美國當時的陸軍航空兵司令李梅將軍,他對德國的大城市進行了戰略轟作之後,又對日本本土的城市進行了狂轟濫炸,粉碎了日本的戰鬥意志。實施戰略轟炸,需要有理論、有指揮者、有相應的作戰裝備即大型轟炸機也就是後來的戰略轟炸機。在二戰雖然美國沒有建立獨立的空軍,但是卻是唯一一個接受了這套理論、實施了這種作戰並專門研製了開展這種作戰的武器的國家,開戰初期美國擁有B24B25B26等專職中型轟炸機,二戰後期,美國製造了當時的超級轟炸機B29。蘇聯在二戰爆發前,正忙著在清洗高階軍官,好不容易有一個提出大縱深作戰理論的圖哈切夫斯基元帥被當作間諜槍斃,軍事新思想和新理論完全被高壓的政治氣氛壓抑住了。蘇聯當時也沒有能從事戰略轟炸的轟炸機,只擁有能配合陸軍從事前線戰術轟炸的攻擊機和小型轟炸機。大型的類似B29的米亞4轟炸機要到二戰結束後的50年代才仿製出來,因此在二戰時期,蘇聯是不可能對德國進行戰略轟炸的。

  • 2 # 文史小茶館

    “我真想用牙咬掉那該死的發動機!”

    沃多甫雅諾夫(Vodopyanov)少校在自己的領袖面前幾乎失控,官員們嚴肅的盯著這個剛剛從機場風塵僕僕歸來的指揮官,內心驚訝於他居然敢在斯大林同志面前大喊大叫。

    “我們的11架轟炸機到達目標,可只有6架飛返回基地!(佩8轟炸機/PE-8)”

    辦公室裡,只有他激動的聲音。

    “一架被我們自己的防空炮擊落,一架失蹤,其餘的都因為發動機故障迫降,我的座機也墜毀在森林裡。”

    沃多甫雅諾夫稍微降低了聲調,胸口依然起伏不停。

    緩了一緩,他繼續著戰鬥任務報告:

    “轟炸機發動機必須足夠可靠,才能支援戰鬥飛行。而如果繼續使用這些柴油發動機意味著我們會不斷失去飛機和飛行員。”

    (防空炮火下的莫斯科夜景,也是蘇聯轟炸柏林的原因之一,1941年)

    官員們齊齊望著斯大林,等待著他開口。領袖並沒有發火,反而聽的很認真,看起來他很重視這次自己親自點名發起的轟炸行動,也還沒有想好如何處置這位少校。一個高官先站出來,厲聲回擊了沃多甫雅諾夫的說法,表示這分明是惡意質疑先進的蘇聯軍工產品,是軟弱意志力的表現。

    “好了,到此為止,解散!少校同志。”斯大林打斷官員的話,中止了可能發生的爭吵。當沃多甫雅諾夫憋著氣離開房間時,斯大林的注意力回到了他的大戰略上。如今,他不得不承認,大清洗的負面作用超過了自己的預計。或許,應該留那些西班牙回來的老兵一條活命。

    (1939年蘇聯海報)

    這就是1941年8月11日蘇聯空軍對德國柏林轟炸的結果。

    蘇聯出動14架佩8(PE-8),一箇中隊的葉2(Yer-2),兩個中隊的伊爾4(IL-4)轟炸機,遠行1000多公里,冒著軸心國一路猛烈的防空炮火,和飛機眾多的機械故障做著鬥爭。抵達柏林上空後,僅11架佩8和3架葉2成功投彈。

    能成功返回基地的,總共更是隻有7架,損失大半。蘇聯的精英飛行員要麼因為引擎起火,機械故障死於墜毀,要麼被密集的德軍防空炮擊落,還有的被己方熱心的地面火力打中。以至於帶領佩8轟炸機群的沃多甫雅諾夫少校幾乎沒法活著回莫斯科覆命。

    (復原畫,佩特里亞科夫8/PE-8轟炸機投彈)

    其實,自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聯已經多次試圖轟炸德國戰略要地。波羅的海艦隊的凱軍航空兵就曾在1941年8月8日出動十餘架TB7和ER2轟炸機攻擊柏林,後來指揮官戰死,機群幾乎全部損失,僅存一架ER2返回普希金機場。

    此後,蘇聯人憑著頑強的毅力,依舊堅持對德國展開戰略轟炸,但效果甚微。不過,這宣示了俄羅斯民族的存在,對士氣的提升也有正面作用。

    二戰期間,蘇聯對德投下了約69.9萬噸炸彈,英美對德投下了約1425萬噸炸彈。兩者差距很大。

    (蘇聯早期宣傳畫)

    蘇聯沒有像英美國家對德國展開大規模戰略轟炸有諸多原因。

    1. 空軍理念不同——

    蘇聯對“戰術空軍”的重視和對手德華人其實非常類似。即利用空軍和地面部隊的緊密配合,發揮空地協同實現對敵防線的突破,從而達成大縱深的閃電式攻擊。而英美國家奉行30年代杜黑的“制空權”理論,發揮“戰略空軍”的作用,以大規模轟炸來削弱敵國戰爭潛力。

    2. 缺乏必要資源——

    戰略轟炸是一項非常耗費國力的行為。需要產能和技術的雙向支援。蘇聯因轟炸機和發動機技術的相對缺乏導致難以實施對德大規模轟炸。而德國也因為缺乏重型轟炸機生產能力而同樣尷尬。兩國都不約而同把空軍的重點投向制空和地面支援,用最少的資源產生最大的效益。對於無差別轟炸這種奢侈的行為,只能是知而不為。

    3. 盟軍戰略協同的結果——

    在蘇德戰爭爆發後,同盟國和軸心國的戰鬥局面發現了變化。從地面漫長戰線的現實情況,決定了蘇德戰場將是以地面作戰為主的地區。步兵和坦克的重要性將遠大於轟炸機。英美對蘇聯的援助也說明這個天然的職權劃分,即保障蘇聯的持續作戰能力為第一要務。至於戰略轟炸,就交給身處後方的英美國家了。

    總的來說,英美遮天蔽日的轟炸機群,蘇聯席捲大地的鋼鐵洪流,這兩樣攻擊的威力加在一起,確實是難以抵擋的力量。

    (1942年的時代雜誌封面,斯大林)

    參考文獻:Er-2 in the Great Patriotic War/aviation in World War 2/Soviet bombing raids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飛和迪達拉登場是哪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