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從技術、市場兩個方面去分析。線上支付的過程:使用者——透過支付介面——付款到收單銀行——收單銀行返回支付結果的通知——[第三方支付]——電商網站收到通知後——反饋給你使用者。在這個過程中支付介面有可能由第三方支付提供,也有可能由銀行直接提供(銀行直連方式);如果支付介面由第三方支付提供,那麼收單銀行返回的支付結果的通知將透過第三方支付返回給電商網站從而改變訂單的狀態,如果是銀行直連那麼收單銀行返回支付結果的通知將直接返回給你電商網站。在這個過程中好像是可以略過第三方支付而直接走銀行介面。這其實是看起來很美的一件事,但在實際的應用中非常困難。一、如果你與銀行直連首先需要你自身非常有實力,起碼要達到攜程那樣的級別;二、即使你達到了攜程的級別,也需要你和每家銀行單獨簽訂介面協議(中國有多少家銀行?),經濟成本和技術成本都非常高;三、假設你和國內(大部分的)銀行都簽訂了介面協議,那麼你現在就可以做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了(當然你需要申請支付牌照)。其實到這裡不難看出,國內第三方支付存在的意義。第三方支付彙總了各家銀行的介面,提供統一的支付介面,其實是大大降低了電商網站的技術成本和經濟成本。回到問題,銀行是否也可以做第三方支付呢,這個從理論上完全是可行的,但是實際存在的意義個人持否定的立場。原因如下:
我想從技術、市場兩個方面去分析。線上支付的過程:使用者——透過支付介面——付款到收單銀行——收單銀行返回支付結果的通知——[第三方支付]——電商網站收到通知後——反饋給你使用者。在這個過程中支付介面有可能由第三方支付提供,也有可能由銀行直接提供(銀行直連方式);如果支付介面由第三方支付提供,那麼收單銀行返回的支付結果的通知將透過第三方支付返回給電商網站從而改變訂單的狀態,如果是銀行直連那麼收單銀行返回支付結果的通知將直接返回給你電商網站。在這個過程中好像是可以略過第三方支付而直接走銀行介面。這其實是看起來很美的一件事,但在實際的應用中非常困難。一、如果你與銀行直連首先需要你自身非常有實力,起碼要達到攜程那樣的級別;二、即使你達到了攜程的級別,也需要你和每家銀行單獨簽訂介面協議(中國有多少家銀行?),經濟成本和技術成本都非常高;三、假設你和國內(大部分的)銀行都簽訂了介面協議,那麼你現在就可以做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了(當然你需要申請支付牌照)。其實到這裡不難看出,國內第三方支付存在的意義。第三方支付彙總了各家銀行的介面,提供統一的支付介面,其實是大大降低了電商網站的技術成本和經濟成本。回到問題,銀行是否也可以做第三方支付呢,這個從理論上完全是可行的,但是實際存在的意義個人持否定的立場。原因如下:
銀行做第三方支付的初衷是什麼?由於國內電商做的風生水起,特別是網際網路金融的興起,第三方支付與銀行之間的關係由原來的各走各路發展成第三方支付把手伸到裡銀行的碗裡,要跟銀行搶食,銀行要做第三方支付更多的是防禦性質,既然是防禦那麼積極性要要差很多。從技術層面來說。拿銀聯為例,在國內第三方支付市場份額位居前三,手裡的銀行介面最多,這也是它的唯一優勢,從產品體驗上來說都對不起它的市場地位。但是,銀聯由於握有眾多的銀行資源,使國內電商也不能忽略。所以我們基本上在國內電商的網站上都能看到銀聯(銀聯線上)的介面。銀聯的介面服務穩定性較差,有時無法返回支付結果的通知,導致訂單狀態錯誤,這是在電商運營的過程中最不想看到的事情,也是最需要規避的事情。可能有人會說,哪個第三方支付都會出現資料丟包或者返回延遲的問題,但是銀聯的支付介面這個比例較高(因為這個,我在支付產品最佳化上專門找銀聯要到一個手動查詢返回通知的介面,以便於我們收到投訴後能即時的處理訂單的狀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其實很簡單,銀聯除了核心服務是自身開發維護外,其他的外圍服務都是外包,各家銀行也一樣。所以我們不難看出,即使銀行也做第三方支付,在技術層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人奇怪,可能會說技術不是問題,銀行有的是錢,我也知道技術不是問題,但是當你瞭解或者體會了目前國內銀行的體制(或者說國企的體制)後,你就會發現是體制(人)決定了技術。關於角色的問題。在球場上,一個人能既當裁判又當球員嗎?!不能。銀行如果要做第三方支付,首先會遇到角色問題,一個銀行如何處理與其他銀行的關係?如果某家銀行即是銀行又是第三方支付,那麼是否就回到了1.中的問題,這個銀行是否也會搶其他銀行的飯碗呢?!基於以上的分析,個人對於銀行做支付平臺持懷疑態度。由於個人認知有限,分析的不夠全面,僅拋磚引玉,歡迎拍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