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內電動車現狀
因為方便和門檻低,加上相關政策的不定性,還有各地禁摩的功勞,這些年電動車得到了野蠻式的增長,據說國內電動車總數已經超過2.5億輛。但這麼大的體量目前並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市場規範,電動車給人的多數感覺依然還是低端、不安全、純粹的代步工具而已。
今年年初,新的《電動腳踏車安全技術規範》強制性國家標準正式釋出,3C認證同步實施,新國標將傳統電動腳踏車劃分為三大部分——符合新國標的電動腳踏車(非機動車)和電動輕便摩托車、電動摩托車(機動車),沒有電摩資質的企業只能生產銷售時速25公里以下、重量55公斤以下且必須帶腳蹬的電動腳踏車。
總得來說,就是電動車行業在形態的發展下,也要開始重拳整治,要求愈發規範化,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使用者的消費權益和生命安全。當然,“新國標”一出也使得一部分靠山寨,靠組裝,靠“整合”的企業頭疼腦熱。
距離“新國標”正式實施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了,除了電動車行業在積極規範整改外,咱們的摩托車企業也在極力備戰當中。在不久前結束的南京(電動)展上,傳統的摩托車一線品牌宗申也攜旗下的高階電動車品牌森藍亮相,並一口氣釋出了多款產品。
二、認識森藍
第一次正式場合聽到這個品牌,是在2016年的宗申新品釋出會現場,但時間回到2011年,宗申車隊攜自主研發大功率的電動賽車ZSE001,正式全面進軍世界電動摩托車賽事-TTXGP的時候就已經有計劃了,並且旗開得勝。
在隨後的世界盃電動摩托車公路賽和MotoE錦標賽中宗申車隊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經過多年的賽道積累和檢驗,宗申充分掌握了電池和電機的管理及功率調整等核心技術,森藍作為宗申旗下的高階電動車品牌,則完全繼承了宗申多年來積累的電動技術,並在3年前開始陸續推出自己的電動摩托車產品。
有了強大的宗申集團加持,森藍取得了電動摩托車的生產資質,並且在研發、生產、製造上秉承宗申的高標準、高品質工藝與技術。簡單來說,就是贏在了起跑線上的電動車品牌。三、森藍B1藍調外觀配置初體驗
森藍B1藍調是其近期要推出的一款全新電動摩托車。彎梁車的外形,圓潤的外觀非常不錯,電動車中極其少見的大直徑鋼絲輻條輪很有復古味,穩定性應該不錯。這是我對這臺中國產“電動幼獸”的第一感覺。
B1藍調的車身大小與市面上110cc的燃油彎梁車比,要略小,但最小離地間隙要更高為165mm,座高相對較低為750mm,相對來說透過性更好,但駕駛難度要更低。
整車前後軸重1:1分配,前伸角為26度,加上經典的人機工程學設計,既保證了整車的靈活性又兼顧了穩定性,還有舒適的駕駛體驗。
一、國內電動車現狀
因為方便和門檻低,加上相關政策的不定性,還有各地禁摩的功勞,這些年電動車得到了野蠻式的增長,據說國內電動車總數已經超過2.5億輛。但這麼大的體量目前並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市場規範,電動車給人的多數感覺依然還是低端、不安全、純粹的代步工具而已。
今年年初,新的《電動腳踏車安全技術規範》強制性國家標準正式釋出,3C認證同步實施,新國標將傳統電動腳踏車劃分為三大部分——符合新國標的電動腳踏車(非機動車)和電動輕便摩托車、電動摩托車(機動車),沒有電摩資質的企業只能生產銷售時速25公里以下、重量55公斤以下且必須帶腳蹬的電動腳踏車。
總得來說,就是電動車行業在形態的發展下,也要開始重拳整治,要求愈發規範化,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使用者的消費權益和生命安全。當然,“新國標”一出也使得一部分靠山寨,靠組裝,靠“整合”的企業頭疼腦熱。
距離“新國標”正式實施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了,除了電動車行業在積極規範整改外,咱們的摩托車企業也在極力備戰當中。在不久前結束的南京(電動)展上,傳統的摩托車一線品牌宗申也攜旗下的高階電動車品牌森藍亮相,並一口氣釋出了多款產品。
二、認識森藍
第一次正式場合聽到這個品牌,是在2016年的宗申新品釋出會現場,但時間回到2011年,宗申車隊攜自主研發大功率的電動賽車ZSE001,正式全面進軍世界電動摩托車賽事-TTXGP的時候就已經有計劃了,並且旗開得勝。
在隨後的世界盃電動摩托車公路賽和MotoE錦標賽中宗申車隊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經過多年的賽道積累和檢驗,宗申充分掌握了電池和電機的管理及功率調整等核心技術,森藍作為宗申旗下的高階電動車品牌,則完全繼承了宗申多年來積累的電動技術,並在3年前開始陸續推出自己的電動摩托車產品。
有了強大的宗申集團加持,森藍取得了電動摩托車的生產資質,並且在研發、生產、製造上秉承宗申的高標準、高品質工藝與技術。簡單來說,就是贏在了起跑線上的電動車品牌。三、森藍B1藍調外觀配置初體驗
森藍B1藍調是其近期要推出的一款全新電動摩托車。彎梁車的外形,圓潤的外觀非常不錯,電動車中極其少見的大直徑鋼絲輻條輪很有復古味,穩定性應該不錯。這是我對這臺中國產“電動幼獸”的第一感覺。
B1藍調的車身大小與市面上110cc的燃油彎梁車比,要略小,但最小離地間隙要更高為165mm,座高相對較低為750mm,相對來說透過性更好,但駕駛難度要更低。
整車前後軸重1:1分配,前伸角為26度,加上經典的人機工程學設計,既保證了整車的靈活性又兼顧了穩定性,還有舒適的駕駛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