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和Auto
-
2 # 科技蟹
復不復制奇蹟我不知道,但電動車是大勢所趨,特斯拉是電動汽車領頭羊
1.特斯拉以高階打造品牌,又有真正的技術;再以低端汽車開啟銷量,戰略很成功。
2.300多天建廠破土動工到新車交付,給質疑產能的當頭一棒;資本市場同樣看好,看看股價便知道。
3.國內急需一位電動車領頭企業引領風向,帶動傳統車企轉型和下游水平提升。以前騙補貼和投資的時代已經過去。
4.特斯拉走量車目前對標的是BBA中端車,30W+,未來消費人群是網際網路時代出生的Z時代。它們對於電動車的接受能力強得多。
5.請勿混淆低端電動車和高階電動車。
6.電動或混動是大勢所趨。
-
3 # 清一色加翻
不具有可比性
蘋果出現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時機,趕上了3G,相較以往的直板或者翻蓋手機,蘋果無論是造型還是系統都更加符合上網對手機的要求,蘋果的出現使後來的手機都按照蘋果的思路去設計,他的出現取代了以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為代表的傳統2G手機,是時代進步的體現。
而特斯拉不一樣,電動車本身還沒有能力顛覆傳統燃油車,他目前的競爭對手主要還在新能源領域,想要搶佔燃油車市場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比如電池技術,比如極寒地區的使用,再比如電池回收,這些可能需要幾代人的技術累積才能解決。
特斯拉“建廠+ 官降”的原因是什麼?蘋果入華創造的奇蹟不值得反思嗎?
蘋果手機在中國消費市場的火爆是現象級的存在,不具備複製的可能性。其成功的因素有IOS系統封閉生態的優勢,在開源安卓瘋狂發育的階段蘋果選擇了保守;而對於從功能機過渡到智慧機的使用者群體,這種封閉的系統生態也足以滿足很多人的使用者需求,安卓瘋狂的發育必然會帶來各種問題。自此蘋果手機成為穩定或卓越的代名詞,直至今日仍然被視為超越安卓架構的手機。
然而這種侷限性思維是非常可悲的,參考摩爾定律可以得出開放的安卓必然會有極快的成長速度,一旦成長到某一節點則能達到穩定並超越封閉IOS。事實也證明了這種理論是正確的,優秀的安卓系統加上強悍的硬體配置能夠實現很多在IOS中難以想象的功能,這其中就有一些強大的自主品牌,比如技術流的華為、體驗流的小米以及使用者畫像與產品匹配非常垂直的VO,這些產品的使用者體驗可超越IOS,但是現實情況還是有些尷尬,果粉依舊偏執。
造成這種偏執的原因是使用者習慣以及人本身的“思維懶惰”,這種懶惰可理解為不善於思考。一旦被侷限在一個系統中並且適應之後,即使它再差再落後也會被視為最理想。這種思維成就了喬布斯,但真正成就蘋果的因素不僅是這一點,最重要的一點是【名人效應】;在某某明星某某重量級大腕於公共場合使用蘋果手機的時候,一旦被媒體公之於眾則會引發名人效應。群體意識普遍不具備邏輯分析能力,隨大流或者模仿某一標誌人物是其行事的基準;所以思維懶惰加上名人效應,這才是蘋果手機仍然是行業巨頭的基礎。
手機與汽車概念不同在蘋果手機風靡的時代出現了非常可悲可嘆的案例,比如“大腰子換手機”。這種扭曲的價值觀不值得討論,其結局如何也不值得關注與同情;本篇需要討論的是割1個“大腰子”能換個手機,割幾個“大腰子”能換臺30萬級起售的低配汽車呢?非常尖刻的答案就不再描述了,汽車是大宗消費品,與隨著消費升級而變成快銷廉價商品的智慧手機不是同一概念的消費品;也就是說有太多人買得起手機,但有能力消費特斯拉的消費者基數是極小的。
曹德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具備消費能力的人不超過2億。這句話引發了“曹馬之爭”,實際這是描述不清晰導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中國具備汽車消費能力的人不足2億;雖然個人名下等級的汽車超過了2.1億臺,但如果去消費終端做一做統計的話,相信大部分年輕的汽車消費者是以家庭收入標準去購車;說白了就是一臺車代表了幾個人的購買力,而就是以這種方式購車,市場佔有率最高的車輛仍然是15萬以下消費級及入門級汽車。
中國汽車市場是全球第二大汽車消費市場,但是消費層級尚未達到較高的等級;或者說多年來形成的合資汽車主導市場的模式,決定了消費層級達到海外汽車市場的平均水平,但是這些老牌外企只拿出同價位比其本土市場品質定位低的產品,以至於合理的開支無法獲得合理的使用者體驗。這就是消費市場被外企品牌主導必然要面對的問題,簡而言之只有民族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才能讓人們用到真正有品質的好車;從這一角度分析,特斯拉做不到在中國汽車市場風靡。
原因總結:
名人效應啞火
美系品牌人設崩塌
獨資建廠面對關稅影響
真實技術水平早已被起底
特斯拉的前身是一個不知名的美國光伏裝置以及電動車製造廠,被馬斯克收購之後開始了名人營銷;透過矽谷小團隊的技術研發,採購松下高密度的鎳鈷鋁電池,利用臺灣富田的非同步電機以及主要依靠大陸企業供應零部件的永磁同步電機,楞攢出一臺以大功率掩飾操控極限、以科幻的設計與服務掩蓋真實品控水平的車,這種車能夠火爆對於蔚來之類的新勢力品牌都是不公平的;因為蔚來使用的鎳鈷錳電池至少比松下的鎳鈷鋁穩定,高密度的鎳鈷鋁讓特斯拉成為了自燃率最高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很可惜蔚來沒有一個“洋戶口”,所以同為造車新勢力也會有不同的境遇了。
總結:特斯拉的產品定位、技術水平與產品品質決定了沒有複製蘋果傳奇的可能性,媚外的盲從消費者也在逐漸減少的過程中。特斯拉應該考慮的問題是如何面對GM/Ford的重壓,同時克萊斯勒一旦從FAC中脫離並且被某一中企收購的話,該品牌的混合動力汽車貼牌進入北美市場後特斯拉的神話在其本土也會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