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unjin6278
-
2 # 扎心君
1司馬懿一開始,並木有奪權的野心,在亂世之下,能活著就已經是最大的奢望了。曹操有句話可以證明,我曾經為國討賊,鎮壓黃巾起義,只要將來墓碑上,寫上漢故徵西將軍,就心滿意足了。腥風血雨中,慢慢發展壯大,最後,曹操試問天下無有孤,當幾人稱王,幾人稱霸。這時候,叫他交出兵權,迴歸故鄉,做個普通百姓,已經是不可能了,這樣子可能性命也保不住。這就是權利的魅力和無奈。最後曹操說天命在我,我當為周文王。意思是讓曹丕做滅殷的周武王。曹操曾經每次,看到史記上寫,秦朝大將蒙恬寧願自殺,也不反叛的事蹟,痛哭流涕。也是一個性情中人。
2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恰聞。是名門望族,大地主出身,父親司馬防是曹操做官的介紹人。司馬八達,司馬懿八個兄弟都是人才。開始不願意出來做官,曹操請了幾次,為什麼了,曹操是太監的乾兒子,贅閹遺臭,名聲不好,開始兵少將微,地盤就是一個州,袞州,袁紹四個大州。勢力不大,風險比較大。而且曹操多疑。
3司馬懿非常能忍,裝病躺在床上,不出山,曹操派了個刺客刺殺他,看是不是真病,他躺在床上,紋絲不動。那年他才29歲。
4後來,曹操打敗袁紹,勢力越來越大。派人來說,再不來幫忙,幹掉你個龜兒子,司馬懿比曹操小8歲。司馬懿才乖乖出山,做了曹操的秘書文學援。
5曹操夢見三馬同槽,就是三匹馬在吃草。又看見司馬懿有狼顧之相。非常猜疑司馬懿,司馬懿埋頭努力工作,不像楊修那麼招搖。和曹丕關係不錯,曹丕力保他。關羽水淹七軍,殺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曹操準備遷都避風頭。司馬懿出主意,認為劉備孫權面和心不和,,聯絡孫權從背後捅刀子。結果呂蒙白衣渡江,關羽腹背受敵,失敗而死。司馬懿可謂老謀深算。
6終於熬到曹操死,諸葛亮六出祁山,魏國無人能擋,只有重用司馬懿,司馬懿長期掌握兵權。深溝高壘,擋住了野戰無敵的諸葛亮。諸葛亮送司馬懿女人的衣服,司馬懿呵呵一笑,就是不出來。英雄所見略同,狗熊所見略有不同。
7曹操65歲,曹丕39歲,曹睿35歲,都是雄主,但是一代比一代短命,司馬懿活到73,慢慢培植勢力,最後和曹爽同為8歲曹芳的顧命大臣。高平陵之變,又幹掉笨豬曹爽。
8從此,司馬懿大權獨攬,誰也擋不住了。司馬懿文治武功皆有。西擒孟達,東擋諸葛,北滅公孫,內夷曹爽,外除王陵,肅清萬里,總齊八荒。司馬懿執政,而用賢恤民,務從寬大,以結天下之心。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都是人才。西晉代魏,曹奐禪讓給司馬炎。
-
3 # 職業減肥營養師
當然不是,年輕時候的司馬懿還是一個小憤青,他甚至因為看不慣曹操欺壓漢獻帝,就不想出仕。也有可能是曹操乃宦官之後,名聲不好,個性有多疑,所以不想在他手下做官。曹操見他幾次不來,最後派人過去逼他當官,還對使者說,如果司馬懿這次不來就弄死他,在這種威脅之下,司馬懿才不得不出來當官。
司馬懿
司馬懿之所以想竊取曹魏的天下,是因為在他登上高位以後發現,以前壓在他頭上的謀臣、將領、統帥都死了,比如曹操、郭嘉、荀彧、許褚、賈詡等等人才都死了,在無人可以制衡他。這個時候野心才慢慢滋長。
曹操自己也說過,當年自己年輕的時候的心願,也不過是在死後,墓碑上面寫著“漢徵西將軍曹操”,就已經很滿足。他的野心是隨著權利和事業的鞏固壯大慢慢發展的,司馬懿也一樣。
最後司馬懿能夠竊取曹魏政權權利的果實,一方面是他本身有能力,見得事情多,(在古代,老人就是智慧和見多識廣的象徵),另外一個方面也是因為曹魏人才凋零,無人可以抵擋諸葛亮的進攻,他在和諸葛亮的征伐中,逐漸掌握權利和人心,實力才慢慢壯大起來。
曹爽
有了實力,野心才開始滋長,最後奪取了權利。當然也和他的對手曹爽太廢有關,本來有翻盤的機會,只可惜自己放棄了,相信了司馬懿的謊言,讓司馬懿一飛沖天,掌握曹魏大權。 -
4 # 鴻涵先生
很榮幸能夠回答到您的問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講一個關於三分天下的小故事。相傳司馬懿本是天上的白虎神君,因白虎和青龍天生就是死對頭,所以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壓制華夏的龍氣外洩。有一天曹操率領摸金校尉來盜墓,真巧這白虎神君開了一會小差,一下就被曹操給鑽了個空子,導致了龍氣外漏,這龍氣分作三股分別流向了洛陽、建業和成都,這三股龍氣入地之後迅速的形成了龍脈,天下大勢已成,三國鼎立局勢將現,已經無力迴天了。這白虎神君犯了錯,天帝念他多年看護有功,遂命令他下界化身為司馬懿收回龍氣,又額外恩准他的後人享有一百五十五年華夏人皇之尊,這就有了最後的三家歸晉,但是白虎雖未神,但也是牲畜所化,所以司馬懿的後人牲畜之氣難消,在統治華夏的一百五十五年裡荒淫無道,最終導致五胡亂華,生靈塗炭。因為司馬懿是看護龍氣的白虎化身,所以民間也送了他一個外號叫做冢虎。
故事講完了,咱們進入正題。
司馬懿、字仲達,今河南焦作人。祖先是華夏的祝融火神,自上古顓頊大帝之後,司馬家經歷朝代無數,均為高官貴族,所以這司馬家可是名副其實的豪門。
司馬懿年輕時被舉薦入朝為官,但是他覺得當時曹操掌權,作為名門之後的司馬懿內心之中是看不起曹操這種出身閹宦家庭的人,不想在曹操之下委曲求全,所以幾次抱病不出,過了幾年曹操又派人徵召司馬懿入朝,這次下達了死命令,如果司馬懿再不來就逮捕他並且誅罪其家族,這下沒辦法了,司馬懿只得規規矩矩的入朝為官,但是曹操發現了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遂並未委以重任,而是因其學識淵博派他輔助太子去了。
其實曹操讓司馬懿入仕的目的有二,一、司馬家族歷任漢室重臣,曹操想司馬家族的人都能為自己服務,證明曹操行的是正道,也是給當時朝中一些曾經的漢臣一些安慰,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所為。二、曹操早就發現司馬懿有雄心壯志,把他放到身邊也是為了看著他。
隨著時間的流逝,曹操對司馬懿也逐漸放鬆了警惕,後來自曹丕起就委以重任了。這個司馬懿可以說是堪比勾踐一樣的人物,太能忍了,一直忍了曹魏三代君主,直到魏帝曹芳繼位,大將軍曹爽和司馬懿進行了爭權奪利的一系列鬥爭,最終司馬懿勝出,自那時起司馬懿才凸顯篡魏的野心,這其中原因如下:
一、曹丕大肆謀害自己的兄弟們,使得曹家到後期無人可用,剩下的都是唯唯諾諾、有勇無謀之輩
二、司馬家族歷來為漢室重臣,而曹魏的臣子大半多是前朝的遺臣,司馬懿自曹丕起又多年主持對蜀國的軍事行動,在曹魏朝堂之內頗有聲望
三、司馬家本身就看不起曹家,所以篡他位也屬於正常情況
-
5 # 南朝居士
不是的,就像你做夢的時候,估計也只會做財務自由的夢,不會想著幾百億的資產。
司馬懿不過是中等士族,以他們家的家世,不出意外的話,做到郡守州牧、將軍之類的官職是沒有問題,運氣好的話做到侍中、中書令這樣的宰輔,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說,以司馬家族的地位,想篡位,估計是有點困難的。
在曹操去世的那一年,司馬懿不過是太子中庶子,是曹丕的太子宮屬官,品秩六百石,跟縣令一個級別,
這種級別的官,沒有一千也有八百了,斷不會引起曹操的忌憚,更別說曹操提前除潛敵而殺了他,因為不值得,
而這時候的司馬懿,應該也不會有不臣之心,
曹操死,曹丕即魏王位,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丞相府的高階官員,品秩千石。
黃初二年(221年),升任侍中(當時侍中為加銜,百官排位在尚書令、諸大將軍之下,中書監之上。)、尚書右僕射。
黃初五年(224年),曹丕伐吳,臨江觀兵。司馬懿奉命鎮守許昌,並改封司馬懿為向鄉侯,轉撫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地位相當於丞相了。
到這個時候,司馬懿才真正成為宰輔一級了,才有可能染指皇位,才敢有不臣之心。
但是,此時離篡位依然十分遙遠,能做到宰輔之位的人太多了,能篡位的實在是寥寥無幾。
在魏明帝曹睿去世後,齊王即位,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執朝政。隨後,曹爽想專權,於是明升暗降,任命司馬懿為太傅,效仿西漢丞相蕭何那樣,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
這個時候,司馬懿估計就開始想篡位了,因為位極人臣,且讓皇帝如芒在背,想當初,魏明帝去世前託孤時,不任命司馬懿輔政,遺詔都無法生效,可想司馬懿的勢力多大了。
到了這樣的地步,如果不更進一步篡位,等待他的,就是族滅的下場了,
何況,司馬懿正如日中天時,被一個草包皇族架空了,隨後沉默了十年之久。
其實,處在司馬懿的位子,任誰都會有不臣之心的,包括諸葛亮,這是很正常的事,
-
6 # 春秋著作郎
這個怕是有點想當然的。
舉個栗子,你是一個司馬家族中的一員,你的兄弟都十分有才華,你的兄弟叔伯都在朝廷之中任職,雖然遍佈內外,但與初代隨老曹出生入死打江山的那一批人相比並沒有身居高位的,也沒有顯得家族多顯赫,雖然名聲在外,但也是一屆打工仔。
此時老曹想叫你為他打工,你卻三番兩次推撓。相信老曹看你也是不爽的。這時他要是想整你就像捏死一隻螞蟻一般,你這時會有:媽的,老子就是不想當打工仔,我要推翻曹魏自己當老闆。的想法嗎?事實證明,這時司馬懿是不會,也不敢有的。他最後還是妥協了,畢竟還是惹不起。
其實這究其根本也是一個慾望不斷膨脹的過程。就跟老曹一樣。老曹有一篇講述自己慾望膨脹的心路歷程的令——《讓縣自明本志令》,雖然不盡相同,但從中可以窺見一斑。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我年輕的時候,知道自己不是山居求名的那塊料,只想當一個郡守,勤勞從政,教導世人。後來被迫害,只好歸鄉。
“去官之後,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辭職之後,我看了看當初和我同時被舉薦的,他們都五十多了卻還沒被稱為老,而我還年輕,過二十年後才和他們現在的年紀相同,那時再出去治理天下也不晚,現在在家射獵讀書,謝絕賓客,然而終不可得。
“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後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後來被當上了都尉,更想報答國家建功立業,只想最後封個侯當個徵西將軍,將來死了能夠再墓碑上寫上云云。後來天下大亂,我總是有意控制自己手下的軍隊數量,是因為我的志向有限,兵多了就容易吸引仇恨。
“後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僭號於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後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可是後來在為漢室平定天下的過程中,實力不允許啊。最終當上了宰相,這已經大大超過了我的期望。
“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但要我現在歸權於天子,回到封地,這是在是不行的,為什麼呢?實在是害怕沒了兵權被人謀害啊,這既是為後來的子孫打算,也是考慮到自己垮了國家會有傾覆的危險。實在是不可以要名不要命。
這篇《述志令》言辭懇切,直白,直接展現了老曹的歷程。到了這個位置,只有下位,被皇帝清算,或者把控朝政取而代之這兩種可能了。
而司馬懿,對權力的確有著野心,但我覺得最開始的野心也沒有取代曹魏這麼大,或許也只是能夠當一個一人之下的大臣。在經過曹家兩代人當家人的早亡,他實現了這個慾望,而他回過頭卻驚奇地發現老一輩已經全部死去,同輩人也寥寥無幾,經過幾代人,一些曹魏基業開創者的後代已經沒有了初代的那種天然的面向曹家的擁護,不管哪家的公糧還不是一樣的吃,而曹家後代也沒能堪大任,並沒有能夠很好凝聚內部外部力量的人物,都是些毛頭小子。而此刻自己就處於權力中心的地位,只差一步之遙便可以將這股權力完全掌控玩弄於股掌。
而完全掌控之後,他也就到了當年老曹的那個位置,最終也就竊取了曹魏。
回覆列表
大凡胸有謀略大志,又能明辨是非,做事果斷的人,再具有超強的忍耐毅力和自控力,遇事不糊塗,深知形勢走向,懂得事情應如何處理,做事不拖泥帶水,該出手時就出手,毫不猶豫,也毫不心慈手軟,這樣的人假以時日,積功累德,一旦時機成熟,就能做成大事。三國時期的司馬懿,少小時候就胸藏謀略,“常慨然有憂天下之心”,優異於其他諸兄弟,預示著司馬懿將來一旦風雲際會,必能創出一翻異於常人的事業。
司馬懿其初是不恥於與曹操為伍的,因為曹操宦豎出身,挾持天子,獨霸朝權,與懂卓無異。大漢延國四百年,劉漢正統早已深入人心,那些獨霸朝綱的權臣,都難有好下場,因此豪門大族子弟欲入仕,也是想為扶漢強漢做一翻功業的,司馬懿其初自然也是有如此想法,因此司馬懿不願意屈就曹阿瞞門下,受其驅使。然而曹操有權有勢啊,不來就弄死你,司馬懿就害怕了,只好投靠曹操門下。既然投靠到曹操門下,就得為自己的生存做長遠打算,先適應眼下環境,以後有條件機會了再設法改變環境。於是司馬懿就安下心來,開始一心一意為曹家做事。面對曹家濟濟人才,他安於中下職位,恪盡職守,唯唯諾諾,但他時不時的建言獻策,出類拔萃,讓曹阿瞞寡目相看,再加曹阿瞞有“三馬拱槽”之夢,多疑的曹操也對司馬懿有了誡心,他告訴兒子曹丕,司馬懿有雄豪志,有狼顧之像,不是甘為人下的人,以後必會干預曹傢俬事,要丕兒多注意。曹操本有殺司馬懿之心,但司馬懿很會裝扮掩飾自己,常常一幅忠誠恭謹的樣子,讓曹操找不出破綻,很會迎合曹操心意,孫權曾因奪荊州懼蜀對曹稱臣並勸曹操稱帝,曹操說孫權是想把他放火爐上烤,司馬懿則說漢運將終,丞相你天下十分已有其九,孫權來臣服,是順應天人之意。說得曹阿瞞心花怒放,感到司馬懿還是識相的,那就先留著吧。曹操讓司馬懿先培養自己最喜愛的幼子曹衝,等幼子死後,讓他再選一個,司馬懿就選了曹丕,因為他感到只有曹丕才能繼曹操事業。果不其然,在司馬懿的精心教育指點下,曹丕終於擊敗其他兄弟,脫穎而出,成了世子,後來繼承了曹操之位,再後來逼漢帝禪位,代漢自立,成了魏文帝。曹丕上位後,完全忘記了父親曹操的話,非常重用司馬懿,司馬懿的官職一步步加高,最終擠身朝政高層。當然司馬懿也盡心為曹丕做事,出謀劃策,做事諫言,處處精彩,到曹丕去世,臨終成了四個託孤大臣之一。司馬懿知道,這時的曹魏還有曹真、曹休、陳群等大臣,自己在朝中仍顯不出輕重,再加曹睿也是個很精明的繼承人,他想學曹操獨霸朝權是遠遠不行的。因此他建言獻策,行事做事更恭謹勤勉,相繼在曹睿朝做出了他人生最精彩的片段,那就是擒斬孟達,西御諸葛,北平遼東,讓他在朝中威望大增,而這時的曹真曹休等也都相繼離世,放眼朝中已無可與他匹敵的人。曹睿死後,只有八歲的曹芳繼位,鬼使神差,司馬懿和曹爽成了託孤大臣。司馬懿雖感到獨霸朝權的時機越來越成熟,但他還是感到做得不夠充分,他仍在朝低調唯謹,任由曹爽把持朝政,將朝政搞得烏煙瘴氣,有時他只在旁邊或背後指指點點曉喻他人。他表現出不爭的形象,讓出權力稱病在家,麻痺曹爽,暗地裡卻讓兒子豢養死士三千,交通太后近臣,時刻準備奮力一擊。終於時機到了,司馬懿趁曹爽陪魏帝出洛陽祭祖之機,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將曹爽等政敵徹底清除,從此曹魏軍政大權盡歸司馬氏,為後來司馬炎順利篡魏建晉打下了堅實基礎。
司馬懿一開始有沒有竊取曹魏天下之心,當他初入曹操帳下時,肯定還沒有,但當曹丕篡漢後,司馬懿已明瞭漢是可以這樣代替的,也許在他心裡隱隱就有了你可代漢,我有何不可如此代曹的想法。但萬里長征,還是很淼茫的,他只有盡心竭力,好好表現自己,才能逐步向自己的頂點靠近。也許有人會說,司馬懿如此處心積慮,忍耐行事,就不怕他哪天突然死去,功業盡廢嗎?其實這個司馬懿也早考慮過,如果在自己未達心願之前離世,別人所看到的只是他的忠君愛國,勤勉王事,他即使死去,尚不失忠臣賢相之名遺世。當曹睿死,曹氏衰微,曹爽弄權,天怒人怨之際,讓他感到奪權時機成熟,他處心積慮,突然致命一擊,讓曹氏宗族和官員們猝不及防,司馬懿盡掌朝政大權,從此完成了曹氏權力向司馬氏的完美交接,至於代魏自立,只要牢牢控制住朝政大權,加以時日舒緩人心,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可見司馬懿的有志有才能忍長壽,成就了他的最終理想,也讓他成了三國堪比曹操的奸詐陰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