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老師談健康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鼻、咽、喉部急性炎症性疾病,臨床表現以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為多見。本病俗稱傷風,屬中醫感冒範疇。本病不分年齡、性別、職業和地區,一年四季皆可發病,但以春冬兩季好發。一般起病較急,病勢較輕,病程較短(一至兩週),常為散發,預後較好,少數患者可引發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對於本病的症狀描寫最早可見於《素問·骨空論》: “風者百病之始也……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素問·風論》曰: “風氣藏於面板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洩。風者,善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名曰寒熱。”明確指出了中醫感冒的發病機理。張仲景《傷寒論》第12條描述: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書中開出了治療風寒外感的第一方。而中醫感冒之名則首見於北宋·楊仁齋《直指方·諸風》篇: “發熱傷風,鼻塞聲重……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黏稠。”以後歷代醫家沿用此名,並將感冒與傷風互稱。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傷風》中認為其病位屬肺,並根據辨證提出辛溫、辛涼兩大治則。《類證治裁·傷風》《證治匯補·傷風》等對虛人感冒提出扶正達邪的治療方法。

    【病因病機】

    本病主要由六淫侵襲人體而發病,其中以外感風邪為外因。風邪侵襲人體發病,其途徑或從口鼻而入,或從皮毛而入。肺主皮毛,若外邪入侵,皮毛防禦功能減弱,腠理疏鬆,肺衛功能失調,由此產生肺衛症狀,因此本病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肺衛。此外,肺開竅於鼻,鼻竅不利,宣發不行,亦可導致本病。

    “正氣不足”是感冒的內因。人體常因過度勞累、七情失調、飲食不節等造成正氣不足,衛外失固,外邪乘虛而襲,即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說明了內因在發病中的作用。

    風邪侵襲人體,在不同的季節,常兼夾其他當令之時氣而相合致病;或因各人稟賦、體質差異,內外相引致病。如冬季夾寒、春季夾熱、夏季夾暑溼、秋季夾燥;如陽虛之體易感受風寒,陰虛之體易感受風熱、燥熱,痰溼之體易感受溼邪。一般以冬、春兩季發病率較高,以風寒、風熱之證為多見。

    【發病機制及病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70%~80%是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乙、丙)、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麻疹病毒、風疹病毒。細菌感染可直接或繼病毒感染之後發生,以溶血性鏈球菌為多見;其次為流感嗜血桿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見革蘭陰性桿菌。其感染的主要表現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體炎。當有受涼、淋雨、過度疲勞等誘發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區域性防禦功能降低時,原已存在於上呼吸道或從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細菌可迅速繁殖而發病,尤其是老幼體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竇炎、扁桃體炎者更易罹患。本病病理變化以鼻腔及咽黏膜充血、水腫、上皮細胞破壞,少量單核細胞浸潤,有漿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滲出為主;繼發細菌感染後,則以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並可見大量膿性分泌物。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

    本病透過詢問病史、症狀、體徵及實驗室輔助檢查,可明確診斷。

    1.臨床表現

    初期以鼻、咽部症狀為主,常見噴嚏、鼻塞、流清涕、咽喉幹癢、咽痛、聲嘶;全身症狀比較輕微,如頭昏、頭痛、腰背或關節痠痛、輕度的惡寒發熱,可伴有咳嗽。初期未愈,症狀進一步加重,鼻塞明顯,可出現流黃膿涕、咽痛、咳嗽、頭痛、發熱加重並伴有明顯的全身乏力,部分可出現胸悶、胸痛、呼吸不暢、食慾減退。

    2.體徵

    鼻黏膜充血水腫伴較多分泌物,清涕、黃稠涕均可,咽部充血,部分可有扁桃體腫大。

    3.實驗室輔助檢查

    病毒性感染時,白細胞計數一般正常或減少,淋巴細胞比例升高;細菌性感染時,白細胞計數與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多。

    4.發病季節

    四季皆可發病,以冬、春季或氣候急劇變化時多見。

    5.病程

    一般5~7天可愈,重症者病程明顯延長。

    二、鑑別診斷

    1.過敏性鼻炎

    常對特定的花粉、氣體、塵蟎等過敏,或伴其他過敏性疾病,有反覆發作病史。起病急,每於晨間發作,持續時間短。鼻腔發癢,頻繁噴嚏,流清涕,無全身症狀。體檢可見鼻腔黏膜水腫、蒼白,鼻腔分泌物檢測有較多嗜酸性粒細胞。

    2.流行性感冒

    有流行性發作特點,起病急驟,全身症狀較鼻咽部症狀為重,常伴高熱、全身痠痛、球結膜炎症。鼻洗液中黏膜上皮細胞塗片,用熒光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檢查,或進行病毒分離、血清學診斷可鑑別。

    3.急性傳染病前驅期

    如麻疹、腦炎、傷寒、斑疹傷寒等,透過對這些病的流行季節或流行區域的觀察,以及其他相關的合併症狀和病情的演變,輔以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可以鑑別。

    【辨證要點】

    一、辨寒熱和虛實

    本病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肺衛,故有表寒、表熱、表實、表虛的不同。共有症狀: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頭身疼痛。區別:若惡寒重,發熱輕,無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緊等為表寒或表實證;若惡寒輕,發熱重,少汗或有汗,咽喉腫痛,流濁涕,口渴,舌苔薄黃,脈浮數為表熱證;若發熱、頭痛、惡風、自汗多者為表虛證。

    二、辨普通和時行

    因感邪的不同,臨床上又分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兩種。普通感冒以感受風邪為主因發病,冬、春季節或氣候急劇變化時發病率較高,常呈散發性,病情較淺,症狀較輕,多無傳變;時行感冒以感受時行病毒為發病主因,發病與季節及氣候變化無關,在一定的範圍內傳染流行,起病較急,病情較重,全身症狀明顯,可發生傳變,易入裡化熱。

    三、辨體質和兼夾

    體質強壯者,往往症狀較輕或經治療後能較快恢復;體質虛弱者,往往症狀較重或經久不愈、反覆感冒。感冒可見兼夾之症,夾溼者以身熱不揚、頭重如裹、關節痠痛、胸悶、納減、苔膩為特徵;夾燥者以身熱頭痛、鼻燥咽乾、咳嗽無痰、少痰或痰中帶血絲、口渴、舌紅少津為特徵。

    四、類證鑑別

    本病當注意與某些溫病早期相鑑別,因溫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溫病,每常表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如風溫初起即極似風熱感冒之徵,因此在各種溫熱病的流行季節裡應特別提高警惕,密切觀察動態變化。一般而言,本病發熱多不高或不發熱,溫熱病必有發熱甚至高熱;本病服解表藥後,多能汗出身涼脈靜,溫熱病汗出後熱雖暫降,但脈數不靜,身熱旋即復起,且見傳變入裡的證候。

    【辨證施治】

    本病的主要治療原則應遵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意。邪在肺衛宜發散解表、調和營衛、宣通肺氣。若伴兼夾之症,則要隨症加減。

    1.風寒襲表證

    證候:感受風寒之邪,鼻塞流涕,微微惡寒,喉癢咳嗽,痰多稀薄,舌苔薄白,脈浮。

    治法:疏風散寒,理氣和中。

    方藥:症輕者香蘇飲加減,症重者荊防敗毒散加減。

    香蘇飲適宜四季輕度的感冒。方中紫蘇疏表氣而散外寒,香附、陳皮行氣化痰,姜、棗、甘草則和中以助解表。若見發熱者,可加荊芥、防風;惡寒伴頭痛,脈浮緩有汗者,可與桂枝東加減用之;脈浮緊無汗者,可與麻黃東加減用之;咳頻,咳痰不暢者加桔梗、半夏、杏仁;喉癢者加西青果、板藍根;音啞者加蟬衣、玉蝴蝶、胖大海;便秘者加瓜蔞仁;便溏者加白朮、焦六曲。

    若見惡寒、發熱、頭痛,伴肩背痠楚、汗不出等風寒襲表重症者可用荊防敗毒散加減用之。荊防敗毒散方中以羌活、獨活辛溫發散,通治風寒溼邪;川芎行氣祛風,柴胡疏散解肌,助散外邪;桔梗宣肺,枳殼降氣,前胡祛痰,茯苓滲溼,以宣利肺氣,止咳化痰;甘草和中益氣,調和諸藥;生薑、薄荷以助解表。

    2.風熱犯表證

    證候: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汗出不暢,頭脹痛,咽紅疼痛,咳嗽,痰黃稠,鼻塞流稠涕,口渴欲飲,舌尖紅,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治法: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方藥:銀翹散。

    方中金銀花、連翹既有辛涼透表,清熱解毒的作用,又具芳香闢穢的功效。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且可解毒利咽;荊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溫,發散表邪,透熱外出。竹葉清上焦熱,蘆根清熱生津,桔梗宣肺止咳。甘草既調和諸藥、護胃安中,又可合桔梗清利咽喉。

    3.暑溼困表證

    證候: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少,頭昏脹痛,肢體痠痛,胸悶泛惡,腹痛吐瀉,咳嗽痰黏,渴不多飲,舌苔白膩,脈浮而數。

    治法:祛暑解表,化溼和中。

    方藥:香薷散。

    方中香薷辛溫芳香,解表除寒,祛暑化溼;厚朴苦辛而溫,行氣除滿,內化溼滯;白扁豆健脾和中,滲溼消暑。入酒少許同煎,增強散寒通經之力。

    4.燥邪侵表證

    證候:惡寒無汗,咳嗽無痰或痰稀,頭痛,鼻燥咽乾,口渴,舌苔薄白而少津,脈弦或浮數。

    治法:輕宣涼(溫)燥,理肺化痰。

    方藥:涼燥者,用杏蘇散;溫燥者,用桑杏湯。

    杏蘇散中蘇葉辛溫不燥,解肌發表,開宣肺氣,使涼燥從表而解;杏仁苦溫而潤,宣肺止咳化痰;前胡疏風降氣化痰,助杏仁、蘇葉輕宣達表而兼化痰;桔梗宣肺,枳殼降氣,一升一降,宣利肺氣;半夏、橘皮、茯苓理氣化痰,甘草合桔梗宣肺祛痰;生薑、大棗調和營衛,通行津液。

    桑杏湯中桑葉輕宣燥熱,杏仁宣肺止咳化痰;豆豉辛涼解表,助桑葉輕宣透熱;貝母清化痰熱,助杏仁止咳化痰;沙參潤肺止咳生津;梔子皮質輕而入上焦,清洩肺熱;梨皮清熱潤燥,止咳化痰。

    5.氣虛外感

    證候: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膈滿悶,咳痰無力,氣短懶言,舌淡苔薄白,脈浮無力。

    治法: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方藥:參蘇飲。

    方中蘇葉、葛根發散風寒,解肌透邪;前胡、半夏、桔梗止咳化痰,宣降肺氣;陳皮、枳殼理氣寬胸;人參益氣,扶正託邪;茯苓健脾,滲溼、消痰;木香行氣,醒脾暢中;甘草補氣安中,兼和諸藥。

    6.陽虛外感

    證候:惡寒重,發熱輕,甚則蜷縮寒戰,肢冷無汗,面色蒼白,語言低微,咳嗽痰稀,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或浮大無力。

    治法:助陽益氣,解表散寒。

    方藥:再造散。

    方中黃芪、人參、附子補氣助陽,既鼓邪外出,又防陽隨汗脫;桂枝、細辛、羌活、川芎、防風疏風散寒,解表逐邪。芍藥和營,並制附子、桂枝、細辛、羌活之燥;煨生薑和大棗同用,溫胃滋脾,升騰脾胃生髮之氣,調營衛而資汗源;甘草甘緩,安中調藥。

    7.陰虛外感

    證候: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微汗,乾咳痰少,咽乾口渴,心煩,手足心熱,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辛涼解表,滋陰清熱。

    方藥:加減葳蕤湯。

    方中葳蕤(即玉竹)味甘性寒,滋陰潤燥,且滋而不膩,用以潤肺養胃,清熱生津;蔥白、淡豆豉、薄荷疏散風熱;白薇苦鹹降洩,清熱而不傷陰;桔梗宣肺止咳祛痰;大棗甘潤養血,甘草調和諸藥。

    8.血虛外感

    證候: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面色無華,唇甲色淡,頭暈心悸,舌淡苔白,脈細或浮而無力。

    治法:養血解表。

    方藥:蔥白七味飲。

    方中蔥白、豆豉、葛根、生薑發汗,解表,解肌;生地、麥冬養血滋陰;勞水味甘體輕,以養脾胃,使汗出表解而血不傷。

    【其他治療】

    一、中成藥

    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中成藥比較多,臨床運用廣泛,適應證容易掌握且服用方便。主要的應用分類有風寒證、風熱證和感冒兼夾證。

    1.感冒沖劑

    組成:忍冬藤、板藍根、前胡、桔梗、葛根、甘草、牛蒡子、薄荷腦。

    功效:清熱解表,宣肺止咳。

    用法:每次1~2袋,每日3次。

    適應證:風熱型感冒發熱,頭痛咳嗽,咽喉腫痛。

    2.銀翹解毒片

    組成:薄荷、淡豆豉、淡竹葉、甘草、金銀花、荊芥、桔梗、連翹、牛蒡子。

    功效:疏風解表,清熱解毒。

    用法:每次4片,每日2~3次。

    適應證: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咳嗽口乾,咽喉疼痛。

    3.板藍根顆粒

    組成:板藍根。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用法:每次5~10g,每日3~4次。

    適應證:肺胃熱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咽乾燥,腮部腫脹,急性扁桃體炎。

    4.通宣理肺丸

    組成:紫蘇葉、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黃、甘草、陳皮、制半夏、茯苓、炒枳殼、黃芩。

    功效: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用法:每次2丸,每日2~3次。

    適應證:風寒型感冒咳嗽,發熱惡寒,鼻塞流涕,肢體痠痛。

    5.正柴胡飲沖劑

    組成:柴胡、防風、陳皮、芍藥、甘草、生薑。

    功效:解表散寒,解熱止痛。

    用法:每次10g,每日3次。

    適應證:外感風寒初起的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噴嚏,咽癢咳嗽,四肢痠痛。

    6.防風通聖丸

    組成:白芍、白朮、薄荷、川芎、大黃、當歸、防風、蜂蜜、甘草、 滑石、黃芩、荊芥穗、桔梗、連翹、麻黃、芒硝、石膏、梔子。

    功效:解表通裡,清熱解毒。

    用法:每次1丸,每日2次。

    適應證:外寒內熱,表裡俱實,惡寒壯熱,頭痛咽乾,小便短赤,大便秘結,風疹溼瘡。

    二、常用食療方

    1.風寒感冒(以畏寒怕冷、鼻流清涕為主)

    (1)生薑紅糖茶:生薑10g,切片加水煮沸,加紅糖15g,趁熱頓服。

    (2)蔥薑茶:茶葉9g,生薑2片,蔥白3根,水煎熱服。

    (3)大蒜瓣:生熟各7枚,共食之,每日1次。可預防感冒。

    2.風熱感冒(以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為主)

    (1)銀花豆豉粥:銀花9g,豆豉9g,水煎去渣,加入粳米60g,白糖適量,煮粥食。

    (2)銀花蘆根薄荷飲:金銀花15g,蘆根30g,薄荷15g。將上述藥物洗淨後,用開水沖泡當茶飲。

    (3)石膏知母粥:石膏100g,知母20g,粳米100g。將石膏打碎,與知母一同放入鍋中,加水300~400ml,煮30分鐘後濾去藥渣,再加入淘淨的粳米,用小火煨稠,待稍涼後食用。每日3次。功用:清熱、生津、除煩。適用於感冒發熱較重,口渴,心煩,大便乾燥等症。注意熱退後即應停服,體虛者宜少服。

    (4)杏菊飲:杏仁、菊花各6g。將杏仁打碎,與菊花一起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

    3.暑溼感冒(以夏天貪涼,感冒風寒,身熱惡寒,頭疼無汗,胸悶乏力或嘔吐、腹瀉為主)

    (1)香薷飲:香薷9g,白扁豆9g,厚朴6g,砂糖適量,水煎熱服。

    (2)藿香飲:鮮藿香葉15g,陳皮6g,白糖適量,水煎熱服。

    (3)綠豆茶:綠豆30g,綠茶9g(袋裝),加水300ml,煎煮後去茶葉加白糖適量,熱服。

    4.體虛感冒(以體質虧虛,經常感冒為主)

    (1)蔥姜糯米粥:蔥白5根,生薑3片,糯米100g,同入鍋加水熬成粥,趁熱服,微汗為宜。此方適用於體虛易於風寒感冒患者。

    (2)玉竹豆豉飲:玉竹12g,清豆豉9g,白糖適量,水煎後去渣飲水。此方能養陰生津、清熱解表,適用於陰虛之體,風熱感冒患者。

    三、內病外治法

    1.推拿

    正坐位:大魚際揉法揉前額約5分鐘;抹法分抹前額、目眶上下緣及鼻翼兩側,反覆5~8遍;中指指端揉太陽、攢竹、迎香,每穴1分鐘;掃散法施於率谷前後約1分鐘;五指拿法拿頭頂,從前髮際開始到後髮際,重複3~5遍;拇、食、中三指拿風池和頸項約3分鐘;拇指按揉合谷、曲池,每穴1分鐘;拿法拿肩井8~10次。

    俯坐法:拇指按揉風門、肺俞、大椎,每穴2~3分鐘;小魚際擦法直擦背部脊柱(自大椎至命門穴)和背部膀胱經第一側線,使區域性有溫熱感。

    2.針刺

    (1)風寒束表證

    取穴:大椎、風池、風門、肺俞、合谷、列缺。

    隨症取穴:無汗者加復溜;鼻塞流涕者加迎香;痰多者加豐隆、足三里;頭痛甚者加百會、印堂、太陽;肌肉痠痛者加大包、大杼。

    (2)風熱犯表證

    取穴:大椎、合谷、外關、尺澤、肺俞。

    隨症取穴:咳嗽者,加天突。

    (3)暑溼襲表證

    取穴:大椎、內關、合谷、曲池、中脘、足三里。

    隨症取穴:頭重身重者,加脾俞、大包、三陰交;吐瀉較劇者加曲澤、委中。

    3.艾灸

    大椎為諸陽之會,艾灸大椎穴可振奮一身之陽氣,對於風寒束表之感冒者,效果佳。

    4.拔罐

    取穴:大椎、大杼、風門、肺俞、身柱。

    走罐:大椎至命門沿著脊椎及兩側膀胱經區域塗上凡士林油,然後用大號玻璃火罐自大椎至命門來回走罐,直到面板充血、發紅。

    5.刺絡放血

    高熱者可加耳尖或者耳垂點刺出血;咽喉腫痛者,加少商點刺出血。大椎穴點刺出血退熱。

    6.耳穴

    取肺、氣管、內鼻、耳尖、咽喉、三焦,毫針強刺激,或者埋磁珠壓迫刺激。

    7.面板針

    取鼻翼部、前額、顳部、大椎穴,後頸部正中及兩側、背部足太陽第一側線,頸部及背部重刺激。

    【轉歸及預後】

    本病一般以風寒表證者居多,病勢輕淺,輕症往往無需用藥,自行痊癒;稍重者,用藥5~7天當可痊癒,預後良好。若邪氣過盛,化熱入裡,則病勢加重,可出現流黃稠涕、咳黃稠痰、咽紅痛等症。反覆發病,正氣耗損,易成本虛標實之證,應引起重視。此外,發病期間若正氣受損、免疫功能降低,常可影響到其他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預防與調護】

    本病的預防很重要,平素應堅持以預防為主的方針,尤其是在季節變化、氣溫驟變的時節。主要的預防用藥有:板藍根、大青葉、貫眾、金銀花、紫蘇、藿香、佩蘭等。中成藥如玉屏風散等亦有良好的預防作用。適度的體育鍛煉能增強機體防禦疾病能力及對寒冷的適應能力,預防感冒的發生。在感冒流行季節,應儘量少去空氣流通不佳的公共場所,避免交叉感染。

    病人宜多飲水,大量飲水可以增加血液迴圈,促進發汗和體內代謝廢物的排洩。要多吃水果,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宜進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風熱感冒病人要忌食辛辣、油炸食品和炒貨。

    另外,應注意勞逸結合,適當增加休息時間,按時服藥,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臨證經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雖屬臨床常見、多見之簡單疾病,但“重病之起,皆有誘因”,感冒就是最常見誘因,所以應加以重視。診治時應詳參患者的寒熱虛實、體質強弱、基礎疾病等多種因素,整體辨治,合理用藥,使“邪去身安”。在辨證用藥上,充分體現“醫之用藥,如將之用兵,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的觀點。

    一、治療外感,肺鼻同治

    感冒雖不算大病,但臨床上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對於原有鼻、咽、喉等疾患者,往往難愈,即使暫時緩解,也容易反覆發作。治療要重視“區域性和整體的辯證關係”;“肺開竅於鼻,鼻喉是肺的門戶”。所以,處方時往往考慮到鼻喉與肺同治的問題。

    二、經典理論,用於實踐

    在外感病例中,也經常遇到症狀比較重的病人,見高燒煩熱、惡寒頭痛,尤其是肩背四肢痠痛不利、汗閉、脈弦緊、面部升火、舌幹質紅苔膩等一系列陰液虧損、風寒夾溼的急重證候,往往投以荊防敗毒散加減用之。此方散寒除溼退熱力量較強,有時可有“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的效果,同時能快速消除症狀,有利於儲存體內元氣,使病人早日康復。此外,在見高燒惡寒外感病人中,往往伴有津液虧損、口渴心煩、腑氣實而大便堅、舌質紅幹、苔垢黃膩等證候,此時多投以大承氣湯猛下之劑,急下存陰,俗謂“大便一通,百病輕鬆”,有助於外感症狀的好轉,體現了“肺與大腸相表裡”這一中醫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

    三、老年感冒,穩舊除新

    老年人一般體內正氣不足,衛外功能低下,若生活起居不慎,寒暖失宜,易引六淫邪氣、時行病毒侵犯人體而致病。中醫經典理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就對正與邪的辯證關係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診治老年患者感冒時,格外重視其體質強弱、基礎疾病情況。體質強時,祛邪氣的藥量可多於扶正藥量;體質弱時,則正邪兼顧,既不犯虛虛之戒,又無引邪深入之憂。此外,老年患者每個人的基礎病史不同,基礎疾病的控制情況也因人而異。患有心肺慢性疾病(如慢阻肺、支擴、慢性心衰等)的老年患者、體質差的患者,一旦感冒就極易誘發肺部感染或加重原有基礎疾病等併發症,不可輕視。先生把基礎疾病謂作舊邪,感冒邪氣視為新邪。新舊二邪的處理原則概括為“穩舊除新”四字,意在使外感新邪速去,勿甚舊邪而致病情加重或變證叢生。

    四、小兒感冒,治法靈活

    小兒感冒與老年感冒不同,小兒肺臟嬌嫩,形氣未充,遭受外感時邪,寒熱外邪容易轉變夾雜。小兒為純陽之體,雖“陽常有餘”,但稚陽未充,且又稚陰未長的生理特點,使得感受風寒時邪後,邪氣從體質而變化,或熱化,或寒熱相兼,錯綜複雜。故治療小兒感冒處方用藥,多寒溫並用,隨小兒寒熱偏盛不同,靈活調整辛溫、辛涼藥的比例。此外,在小兒感冒處方中加入六曲、谷麥芽、雞內金等健脾之品也是辨治小兒感冒的一大特色,因為小兒五臟嬌嫩,脾胃為後天之本,加入六曲、谷麥芽,不但可以健脾消食、保護脾胃功能,而且還可以有加強解表和營的作用。對於小兒感冒頻作者,主張未感冒時常服玉屏風散以益氣固表,止汗防邪。民間有香佩療法來預防小兒外感,選出一些具有芳香解毒、闢穢祛邪的中草藥製成防感散香袋(雄黃、黃芩、冰片、桂皮等),利用藥物氣味吸入來預防小兒感冒。

    五、感冒辨治,常用藥對

    1.麻黃、桂枝

    麻桂二藥為肺科病證宣肺發汗之首選藥對,相須為用,邪從汗出。但有高血壓或心悸的患者,因麻黃性峻而不宜適用。桂枝性緩和,可祛邪透達營衛,單用亦可起到發汗解表之效。

    2.荊芥、防風

    荊防二藥也是表證疏散風邪之首選藥對,相須為用,疏散在表風邪,且二藥可靈活加減用於風寒、風熱感冒中,如荊防敗毒散、銀翹散。治風寒感冒,荊防同用;感冒夾溼則重用防風,取其祛風、祛溼之效。若感冒兼有腹瀉者,可用荊芥炭、防風炭。

    3.柴胡、葛根

    柴葛二藥性皆輕揚升散,長於達表散邪。柴胡既散風寒,又散風熱,長於退熱,對於感冒症見寒熱往來或熱象顯著者,多加用之。對觸冒風邪後自覺項背強几几(《傷寒論》)的感冒患者,葛根能起到緩解肌肉痙攣的作用。

    4.生薑、薄荷

    姜薄藥性相反,一溫一涼,臨床治療風寒、風熱感冒都可用之。生薑既可入湯劑協同麻桂、荊防發散風寒,也能單味加紅糖煎湯治療風寒感冒。薄荷辛涼透表發汗,適宜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而有表證,常與銀花、連翹同用。

    5.銀花、連翹

    二藥為《溫病條辨》銀翹散的君藥,既能辛涼透表,清熱解毒,又能芳香闢穢,在透解衛分表邪的同時,兼顧了溫熱病邪多夾穢濁之氣的特點。對於春溫感冒,多以銀翹散加減。

    【各家經驗】

    一、謝昌仁診治經驗

    感冒的發病機理總由病邪從呼吸道而首先犯肺。因肺合皮毛,故其病變部位在於肺衛,臨床表現一般都屬肺衛表證,初起治法總不能離開宣肺解表的原則。病人衛氣有疏密,感冒有淺深,故見症有輕重,治法不宜表散太過,不宜補益太早;須察虛實,審輕重,辨寒熱,順時令。

    1.治療感冒不可失之於表

    即感冒之證屬肺衛表證,失治誤治可導致外邪入裡,變生他疾,應抓住時機解表祛邪。

    2.虛者勿表散太過

    感冒患者發汗過度易導致津液耗傷,尤其體虛患者不勝藥力,更易氣隨汗脫,氣陰兩傷,甚至可能發生陰竭陽亡的危險。因此,解表宣散應注意分寸,選擇合適的方藥與劑量。

    3.注意夾雜之證

    感冒風邪可夾寒、暑、溼、燥、熱(火)等外邪共同為患。風夾寒溼襲肺者,鬱閉肺竅,肺氣失宣,皮毛閉塞;風夾熱暑燥犯肺者,邪熱上衝,肺失清肅,皮毛疏洩失常。由於患者體質不同、素體偏盛、宿疾伏痰等原因,內外因相互影響,受邪亦會不同,如素體陽虛者易受風寒、素體陰虛者易受燥熱、痰溼內盛者易感外溼。不同病因致病在發病時節與臨床表現等方面各有特點,治則方藥也不盡相同,辨清病因是中醫診治感冒的重要步驟之一。

    4.密切關注病情變化

    感冒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先兆,應密切關注病情變化,及時發現其轉歸、辨別其預後,從而正確地加以處理。

    5.須察虛實、審輕重、辨寒熱、順時令

    感冒患者有體質強弱、偏盛的不同,感受外邪有種類、輕重的不同,以及發病季節、氣候的不同等等,臨床醫生必須仔細辨證,把握正確的治療原則和尺度,精選方藥,這樣治療才能做到規範化與個性化相結合並達到較好療效。

    二、吳良德診治經驗

    感冒為風邪所致,風為百病之長,一風生百病。任何疾病只要併發感冒就會加重,現代稱之為“誘發”,因此,感冒為百病之首。

    1.不能濫用抗生素

    現在臨床隨意使用抗生素治療感冒是一種極大的錯誤。因為感冒為外感風邪所致,應以發散解表,祛邪外出治療為主。若有炎症,也並非就是細菌感染,抗生素最易損傷人的陽氣,致表邪未解,正氣先傷,這無異於閉門留寇。隨意使用抗生素只會使感冒纏綿難愈而加重病情,甚至變生他病。

    2.小柴胡東加減

    治療感冒擅用小柴胡東加減。認為小柴胡湯的適應範圍很廣,不僅限於少陽病證。只要辨證準確、靈活加減,對太陽、少陽、陽明三經的病證都可以治療。現在的感冒由於環境氣候的變化,很少有單純的風寒證或風熱證,而多為寒熱、虛實夾雜,特別是現在許多人感冒初期先用抗生素等藥物治療,將感冒病邪壓抑於體內而不得外發,或入裡化熱,或邪在半表半里之間,使簡單的感冒變得反覆難治。故治療感冒注重表裡、寒熱、防治兼顧,運用和解少陽的小柴胡東加減,但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全身痠痛、口苦咽乾、咽痛或兼脘脅脹滿、納差、煩熱嘔惡等症均可用之。

    三、朱建貴診治經驗

    臨證辨治感冒,以“必先歲氣”、“發表不遠熱”、“老人勿忘扶正”為原則。

    1.必先歲氣

    臨證務必掌握四時五運六氣與疾病發生髮展的規律,注意辨別時令與邪氣,才能做到“知常達變”。感冒發熱,四時有別,必須考慮時令邪氣,才能做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

    2.發表不遠熱

    臨證不可一見外感發熱,即用大劑辛涼,甚或苦寒藥攻伐,用寒藥治寒邪,可導致病情加重。須仔細審辨其寒熱之病機,不被“表熱”之假象所迷惑,時有發熱是傷於寒而傳為熱,本寒而標熱,寒從外入者,仍從外出,此時應“發表不遠熱”。

    3.老人勿忘扶正

    老年人患病,不僅內傷病是本虛標實,外感病往往也是本虛標實,是正氣虧虛而感受了外邪,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在治療老人外感病時,應十分重視審察患者的氣血陰陽的虛損狀況,強調“老人勿忘扶正”,扶正以達邪。

    四、白雲輝診治經驗

    實證感冒當祛邪解表,重在清解。若見風寒證,亦應知其傳變,於清解中佐以辛散即可;虛證感冒,以太陽少陽合併證多見,當扶正祛邪,調和表裡,重在和解;對體質虛弱,易發感冒者,則扶正固表,重在扶正,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五、吳紹雄診治經驗

    1.嘔吐、呃逆

    因脾胃素弱,外邪犯肺,易於及胃,胃失和降,故出現嘔吐、呃逆,而肺衛症狀反不明顯,僅見輕微惡風症狀。採用解表為主,兼以疏調胃氣的治療方法。

    2.脘腹脹滿、不欲食

    主要表現為脘腹脹滿、不欲納食,強食則脘中異常不適,甚至嘔吐、腹痛。此為肺衛受邪,肺失宣降,氣機失調,脾胃受納和運化功能障礙引起。治療時應以疏衛解表為主,兼以調和胃氣。

    3.腹痛

    為素體火旺或內有積熱,再兼外感,內外邪相合,與正氣相搏於裡所致。患者多伴有明顯的發熱、惡寒症狀,診斷上較為容易,治療時應以解表為主兼清裡熱,或表裡雙解為大法。

    4.神疲、乏力、倦怠

    易與氣虛相混,出現在感冒的初始階段。詳察其症狀,則多有感受風邪史,並伴輕微惡寒、發熱、脈浮等表證,按感冒辨治,症狀能迅速消除。

    5.不寐、心煩

    多為內有火熱鬱蘊或胃有食積,風邪引動“內疾”,上犯於心所致,治療應解表佐以清熱、消積、除煩。

    六、葛師言診治經驗

    臨床所遇難治之感冒證多因虛實互見,寒熱暑溼錯雜其中。治驗中表虛汗出者,應以解肌和營,潛鎮溫陽,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東加附片取效。溼在肌表,漸而化熱者則以解表祛溼、清熱淡滲法,用羌活勝溼湯合二妙散治療。新感寒邪,血虛不能作汗,浮熱循經上犯,咽喉不利,擬當歸四逆東加山豆根治療取得佳效。陽虛外感,汗出嘔逆,裡急腹痛,久延難治,治以溫腎助陽、甘苦化陰,用附子湯合芍藥甘草湯。

    七、緱強診治經驗

    將感冒按春、夏、秋、冬四時分型,以氣虛、陰虛、氣鬱、經期感冒分證,認為春季感冒多見風熱感冒,治宜辛涼解表、清熱解毒;夏季感冒因盛夏炎熱,乘涼飲冷,故多形成傷暑而兼傷飲之證,暑多夾溼,治宜祛暑解表清熱化溼;秋季感冒,肺為燥氣所傷,肺氣不宣,治宜輕宣涼燥、理肺化痰;冬季感冒因腎主蟄,冬季毛孔閉塞以禦寒,治宜發汗解表,佐以宣肺。

    【現代研究進展】

    感冒作為呼吸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不分地域、種族、季節,每年患病者眾多,一年內多次患病者比比皆是,因感冒致死的人數全球每年超過200萬。如何有效地預防感冒、治療感冒,一直是醫務工作者的研究課題。

    一、病因病機

    原金隆認為本病80%以上由病毒引起,主要感受風熱毒邪,由口鼻和皮毛而入,發病快,有一定傳染性,應在致病因素中增加“毒”的因素,突出毒邪致病。

    胡霜等認為感冒致病,寒邪為主要因素,提出了“感冒主寒”的觀點。從發病季節看,感冒多發於冬春季節,冬令主寒,朔風凜冽,風寒相合,更易傷人。春為風令,風性善行而數變,天氣乍暖還寒,常因寒暖突變,過早更換冬服,或起居不慎等受涼而感冒。

    樊移山發現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炎症,在臨床上除與細菌感染所共有的症狀外,尚有明顯的全身痠痛、關節痠痛、頭昏重等溼邪浸淫肌膚筋骨的表現,以及溼困脾土、痰溼犯肺的症狀,具有“溼證”的特點,因而提出本病易兼夾溼邪,辨證多“溼”的觀點。

    樂鳴認為本病發生與體質因素有一定相關性,如素體熱盛者多病風熱、陽虛衛弱者多病風寒、溼盛體豐者多受暑溼。

    王健康認為頑固性感冒共同的病理基礎是正氣虛弱,臨床特點是內外合邪,表裡同病;不同人群有其相對特定的病理基礎,對外邪有相對易感性。

    二、治則治法

    劉仕昌針對南方病毒性感冒病因多六淫為患,易夾溼邪;病機為衛氣同病,氣機鬱滯的特點,提出清熱祛溼合用是治療的關鍵。臨床採用清宣疏化、透解、解毒諸法並施,多獲良效。

    高銳等採用超前截斷法,具體治法為清熱解毒、苦寒洩熱、生津養陰、涼血化瘀、化痰散結相結合,能夠直挫熱毒、控制傳變,並使邪有出路,減輕區域性炎性病變。

    【小結】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外感病證,屬中醫感冒範疇,四季皆可發病,人人皆可患病。其主要病因是感受風邪或時行病毒,按季節不同,夾風寒、風熱而致病,病位在肺衛,病機為外邪從口鼻或皮毛而入,皮毛防禦功能減弱,腠理疏鬆,肺衛功能失調,肺失宣肅,屬表實之證。臨床表現以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為主症。辨證分為風寒束表、風熱犯表、暑溼襲表、燥邪犯表、氣虛外感、陽虛外感、血虛外感、陰虛外感等八類。治療原則是解表發汗、疏風宣肺、清熱解毒;若為虛證感冒,應在解表疏風的基礎上,注意扶正。本病的病勢較輕,預後良好,一般5~7天即可痊癒。有傳變者,病程可延長。在季節變化、氣溫驟變的時節應注意預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髮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寧添一口莫爭一斗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