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56089248049

    九旒冕。“旒冕”是古代天子、諸侯在重大儀式上戴的前後墜有玉珠的禮帽,在古裝劇中經常能夠看到。據《明史》記載,明朝天子之冕前後分別垂著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黃青白黑共12顆玉珠(並非所有朝代的君主冠上都有珠子,更不要說後、妃了)

    (夏商周時代) 男子禮服 冕服: 是禮服中最尊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大帶、舄(禮鞋)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黑色)衣、纁(黃赤色)裳、冕冠,衣裳上面繪繡有章紋、冕冠上則有旒。 天子在舉行各種祭祀時,要根據典禮的輕重,分別穿六種不同格式的冕服,總稱六冕,天子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十二章紋冕服,戴十二旒冕冠,冕服上的章紋數與冕冠上的旒數是相應的。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稱為「舄」。 十二章紋中,上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用繪。下裳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用繡。所有章紋均有取義:日、月、星辰,取其照臨;山,取其穩重;龍,取其應變;華蟲(一種雉鳥),取其華麗;宗彝,一種祭祀禮器,後來在其中畫上一虎、一長尾猴,虎取忠勇,猴取慎終追遠;藻,取其潔淨;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養;黼(斧形),取其決斷;黻(作「亞」字形),取其明辨。只有皇帝能用十二章,公爵能用九章,侯、伯只能用七章,以下遞減,這就當時祭服制度的基本內容。弁服: 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女子禮服 禕衣:為王后從王祭先王的奉祭服。褕翟:為王后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從夫助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雉鳥)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闕翟:為王后從天子祭群小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鞠衣:為王后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候之妻從夫祭宗廟的祭服。展衣:又稱襢衣為王后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君祭宗廟的祭服。祿衣:為王后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純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 一般服飾玄端: 自天子至士皆可穿,為國家的法服,天子平時燕居之服,諸侯祭宗廟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朝、叩見父母也穿這種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長都正2.2尺,正幅正裁,玄色,無紋飾,以其端正,故名為玄端。 深衣: 一般用白布製作,深衣是上衣與下裳連成一起的長衣服,但儒家學者為了繼承上代傳統觀念,按規矩在裁剪時仍把上衣與下裳分開來裁,然後又逢接成長衣,以表示尊重祖先的法度,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 2 # 使用者4367851830794

    1、嚴格來說就叫冕,要突出皇帝的冕可以叫“帝冕” 2、皇帝的冕分4部分,束頭髮的圓筒是“冠”,冠上的板子叫“延”(冠加了延就叫“冕”了),一串串珠子叫“旒”,還有兩邊有兩根繩子綁兩塊玉垂在兩耳旁的叫“充耳” 3、皇帝的冕有十二根旒,只有皇帝可以戴。

    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士無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知道君子蘭爛根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