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為農民工代言
-
2 # 家有二百萬咋辦
以前 ̄個村沒有幾個電視,收不了幾個臺平常還好點一到春節天不黑就吃飯在院裡佔地方,院裡人太多,有的趴在牆上,過了12點幾個小夥伴出去放炮,一起玩到明
-
3 # 蕭武
就每年過年的感受來說,2004到2005年是個明顯的分界線。
這之前,村子裡過年還是很熱鬧的,外面打工的年輕人也都會回家來過年。而且,熱鬧可以一直持續到元宵節左右。
但是在這之後,村裡過年就越來越寡淡無味了。大家都是來去匆匆,從外面回來的年輕人多數到正月初五左右,就開始返回打工的地方,村裡剩下的就是老人、婦女和小孩。
對七零後、八零後來說,這個變化是明顯而且真切的。因為確實經歷過八九十年代農村生活條件開始改善之後,過年還比較熱鬧的時期。所以才會感受到之後的冷清。
而對九零後和零零後的年輕人來說,這個變化就不那麼明顯了。因為他們記憶裡的村莊本來就是這樣的,過年也很沒意思。既然本來就是這樣,那麼和後來相比,也就沒什麼明顯的變化了。
七零後八零後記憶裡的農村過年比較熱鬧,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大家庭的氛圍還是在的,過年的時候可能一大家子十幾口人都在一起過年,當然比較熱鬧。
而且,農村七零後八零後的童年時期,電視的普及率還不高,很多地方都還不通電,農村的娛樂專案也是比較少的,所以更多的就是一堆人聚在一起,或者吃喝,或者玩。
而九零後零零後不同的地方在於,一方面是家庭小了,基本上都是三口之家為主,人很少,也不需要什麼禮節和規矩,又有了電,電視機也普及了,大家就都在自己家裡看電視過年了。
智慧手機普及之後,就更是如此了。即便是一大堆人聚在一起,也經常會出現大家都在低頭刷手機的尷尬場面,而不大願意和眼前的親戚朋友交流、聊天。
生活方式的變化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八九十年代的農村,大家基本上也都還是在農村,所以親戚朋友之間來往還是比較多的。而到這之後,情況就不同了,流動性提高了,親戚朋友相互之間來往比較少,年輕人對親戚尤其感到陌生,所以也對和親戚交往比較排斥。
比如現在每到過年網上就會出現的吐槽七大姑八大姨問結婚了沒有的場面,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平時來往比較少,所以實際上沒什麼話聊,而長輩的親戚要表示關心,也只能問這種問題。但他們並不知道年輕人對這些問題是反感的。
所以,七零後、八零後如果回老家過年,最期待也最熱鬧的場面,可能是同學聚會,因為大家年齡差不多,又有共同生活和交往的基礎,所以也有話可聊。在這一點上,九零後也基本上一樣。
八九十年代的農村還是比較純粹的農村,所以是一個熟人社會,每個人對其他人的親疏遠近基本上是基於血緣關係的認同。所以對親戚還是比較認同的。
而到九十年代之後,農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的外出打工,所以他們對熟人社會里的一些基本規則感到陌生和疏離,而對基於工業化、城市化的陌生人社會的交往模式更為熟悉和適應。所以,越往後的年輕人,對親戚的認同會越低,而對同學、朋友的認同會越高。
所以說,雖然農村的收入水平也在提高,但是從回老家過年的人的角度看,會感覺越來越冷清,越來越沒有意思了。這既是社會的變化,也是人際交往模式的變化。
這其實也是《啥是佩奇》的基本背景。老人獨自在農村,兒女在城市,老人一年也見不到兒女和孫子幾次,所以老人非常期待過年的時候兒子能帶著孫子回來,但孫子卻未必願意到農村去過年。因為平時交往比較少,所以也沒有什麼共同話題。
-
4 # 壞蛋別閒聊
農村原來過年那種繁忙和濃重的景象估計在也找不回來了,原因是年輕人都出去了,農村大多是留守老人,好多老人雖然期盼兒女能在一起團聚過個年,但內心還是喜歡安靜怕太吵。
每一位80後都會記得小時候盼過年的那種迫切心理,盼吃、盼穿、盼著拜年得哪三毛五毛或幾顆糖。
那個時候雖然農民的日子普遍過的不好,物品稀缺但每家每戶過年這幾天是特別繁忙的。推碾子滾磨做豆腐……用自產的五穀雜糧做著各式各樣的年茶飯。
大人們在忙活著備年貨,小孩們在一起嬉戲打鬧,大紅公雞撲稜著翅膀歡快的追逐,老黃狗懶洋洋的俯臥在陽門口愜意的享受著Sunny。
連著幾天家家戶戶腦畔上的炊煙冉冉升起,張叔就二蛋吃飯,李伯喊狗剩子回家。
吵吵鬧鬧嘰嘰喳喳一片繁榮景象。
反比現在農村過年可以用安靜來概括了,一個村看不見一個人村裡出來進去行走,誇張點不要說見人了,就是見個雞狗都不容易。
也沒有七八十年代的那種繁忙景象了 ,因為大多留守老人基本不做什麼年茶飯了,基本上都是去街上隨便買點就好了,其餘需要的兒女會在三十前回去給帶全。
隨著時光的流失,小時候過年那種美好場景在也不會重現,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美好年華,更是一個時代的變遷和昇華。
日子都過好了人卻更迷茫了,從原來盼過年到現在對過年的彷徨,一年一年辛苦勞作精神壓力山大。每逢過年盼回去又怕回去,想見好多人又怕見好多人,原來單純的發小隨著環境的改變和閱歷的不同慢慢的相互之間好像沒什麼好談的了。
每個人都穿著皇帝的新裝在演戲,不是吹牛抬槓的就是敷衍趨勢的。
今天拍這個馬屁明天譏笑那個。
有的人天生一副奴相卻有著所謂的朋友滿天下,
而有的人卻一輩子口直心快反而卻不得人心甚至孤立。
每到這個時候總是想問自己: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是不是活的有點可悲、可憐、可惜、可笑……
-
5 # 舊貨迷
要說過年,感覺還是小時候的農村最熱鬧。在我們老家,進了臘八就開始有了年味,人們話裡話完都離不開“年”字了。那時候,村裡還不講究“美麗鄉村”,但勤勞的鄉親們卻總會自發地忙活起來。他們把自家房前屋後的柴草規整、清掃,儘量往高處堆,養豬養羊的鄉親也開始打掃豬圈,羊舍,每條街路打掃的光亮整潔。到了臘月二十,小商小販便來的多了,賣魚的、換香油的、買粉條的。。。。。。他們的到來總會吸引一大幫村民,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砍價,小販們一句句迴應著自家商品的好,不不時傳出一陣笑聲。你來我往中,東西就會賣下去多半。等人群散去,他們不慌不忙收拾著,面帶笑容騎著車子晃晃悠悠奔赴下一個村落。
那個年代,商場很少,更沒有超市。農曆臘月二十一和二十六是我們老家的傳統大集,也是一年中最大的兩個集,沒有特殊情況,幾乎家家都不會錯過,因為過年的一些重要的東西要在這兩天購置齊。早早吃過飯,給車子打好氣,人們便帶著孩子出發。都是三里五鄉的鄉親,出門便是熟人,一路上說說笑笑,很快來到集市上。記憶中,娘總是會先給我們兄妹三個添置新衣服,等都打發滿意了,才趕緊到食品街買年貨。一直到現在,我的記憶中,娘過年從沒有給自己買添置過一件新衣。那時爸爸很少在家過年,記憶裡買鞭炮這些事情都有娘交給兩個哥哥全權代理。娘把錢交給大哥,二哥便開始粘著大哥,寸步不離。臨近中午我們滿載而歸,卻遲遲不見他們身影。原來又是二哥死纏著大哥給他去買玩具,要麼是小手槍,要麼是副球拍,總歸回來後就一溜煙不見了人影,找他的小夥伴一邊顯擺,一邊玩去了。
接下來的日子可就真忙了。最大的工程莫過於掃房子,這一天,我們早早被娘喊起來,將屋裡的桌椅板凳、被褥及小物件都搬到院子裡,不便挪移的就用床單罩起來,把買來的新笤帚綁到打棗杆子上,娘用毛巾將頭、臉包起來,只露出眼睛,穿上寬鬆的舊衣服,開始一間一間掃起來,有時候嗆得發出一陣陣咳嗽聲。我找一個大盆,把茶杯、茶壺等洗刷乾淨。聽到娘咳嗽,我跑進來:“娘,不行咱就不掃了,你看嗆的你都咳嗽了。””那可不行,一年到頭了,掃掃一年的晦氣,來年過好日子啊”娘總會這樣說。下午的時候,被褥也在外面曬好了,屋子也收拾完了,我們再全部搬進來,整個屋子感覺亮堂許多。
眼看著年來了,娘更加忙活起來,蒸饅頭,煮肉,炸丸子,炸豆腐。。。。。。總之,家裡開始天天飄著香氣,頓頓飯菜都有了胃口。這個時候,看看家裡可真是到處是吃的,碗櫥裡,酒櫃裡堆滿了盆盆碗碗,院子的南牆上,牆角的小缸裡。。。。。都是吃的,足夠吃過一個正月。
大年三十,娘早早地招呼我們把奶奶接過來,她便開始張羅著炒菜,做飯。等到中午,一大桌豐盛的飯菜便擺在餐桌上,大哥也開始放鞭炮了。娘讓我們到小賣部買幾瓶香檳酒,說過年就該有個過年的樣子。喝著甜甜的香檳酒,聽著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不一會我們吃的肚皮圓圓的。下午,娘忙活著年夜飯和初一早上的餃子,而我們則盼著最最令人期待的除夕夜。雖然那個時候沒有人給我們壓歲錢,但這個晚上我們怎麼瘋,怎麼玩,尤其是男孩子甚至半夜不回家大人們也不會責怪。這似乎是我們最有主權“”,最放縱的一天。
大年初一,我們便早早被娘喊起來,早上燒火煮餃子。當然,也是娘在一邊指揮著,操作著。等餃子上桌,我們也都各自穿好了不知道已經偷偷試過多少次的新衣服,對著鏡子左照右照。因為起得早,天又冷,總沒有什麼食慾,娘見狀總是說,這頓餃子要多吃,誰吃得多誰有福,來年考得好。我們聽後便會緊跟著塞上幾個。還沒等我們收拾完,叔叔家的幾個小夥伴便來找大哥二哥,他們一起出門跟著叔叔們挨家挨戶去拜年。我們則隨著娘跟著嬸嬸們一大幫挨家挨戶開始給村裡的老人拜年。“大娘,過年好啊”“嬸子,吃多少餃子,有福啊”一陣祝福過後便出門呼啦一大片跪拜在院子,老人在前面樂呵呵說著:“別磕了,再磕就更老了。”整個拜年過程要持續兩個多小時,歡樂的笑聲沸騰了整個村子。
累一早上的人們回到家休息一會,然後就開始走串親戚了,女人們收拾一下家裡,有的出去玩會撲克,有的蓋上被子睡個回籠覺,給接下來的“待客”環節儲備精力。我們便各自找自己的玩伴三五成群掩沒在村子裡,不到吃飯的時候,絕對找不見人。
現在想想,還是小的時候過年有味,雖然那個時候條件不好,但那時的人,那時的事已經深深鐫刻進我們的生命,給我們留下快樂幸福的記憶。現在老爸不再了,老媽在家也算是隱退二線,顯然,中年的我們已經成了生活的主力。都說老小孩,老小孩,眼看又要過年了,我們也要像小的時候娘對我們那樣,給他們置辦一件新衣服,或是準備一個小禮品,讓她也像小時候我們一樣,體味年的味道,體味到家的味道,體味到親情的溫暖。
-
6 # 老鄉121265536
我有很多很多年沒回老家了,今年回故鄉來哥哥家過年,也想看看走前我生活的八O時村莊。
公交到村頭下了車,抬頭看村牌,不錯到家了。可又感到有此陌生?村象那村,莊還是那莊。但童年時那個茅草蓋土坯牆矮屋不見了,也聽不到繩套頭小豬在灰堆邊吵食了,也看不到各家門前牆根滾泥牛小孩了……變了變了變化太大,一切的一切看了感覺來到好像陌生的地方。要不是見到往日同年,鄰里的阿公阿婆熱情招呼,真的要找不回童記憶了……
回覆列表
以前 ̄個村沒有幾個電視,收不了幾個臺平常還好點一到春節天不黑就吃飯在院裡佔地方,院裡人太多,有的趴在牆上,過了12點幾個小夥伴出去放炮,一起玩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