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有知社
-
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赤壁之戰後,孫權滅不了劉備,一是大環境不允許;二是孫權沒有絕對的實力滅了劉備。
先來看下當時的大環境,赤壁之戰後,曹操敗退回北方,孫權和劉備各佔據荊州一部,劉備佔了荊南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而孫權佔了南郡,並且當時孫權又從合肥親自徵曹,結果中計退回。
當時孫劉是聯盟關係,並且在三國中,曹操雖然在赤壁之戰中失利,但曹操仍然是實力最強,孫權和劉備實力較弱,三方勢力角逐,一定是兩弱聯合對強,如果兩弱勢力爭鬥,必然一強會吃掉兩弱,這是歷史規律,如果孫權當時進攻劉備,不論結局如何,都會被曹操一一收拾,最終一統。這是大環境使然,而不是以個人或君主意志為轉移,況且孫權與劉備都不傻。
孫權也沒有絕對的實力滅劉備。當時劉備已經佔據荊南四郡,地盤也不小,並且武有關羽、張飛、趙雲,文有諸葛亮,一時半會拿不下,而且孫權還要防備曹操在背後偷襲。孫權沒有必要冒這個風險,弄不好兩敗俱傷,實在是得不償失。
說句題外話,其實三方勢力角逐是很有意思的,為了維持三方的平衡,必須是兩弱聯合對抗一強,如果違背這個規律,三方的平衡一定會被打破。如蒙古時期,蒙古強,金與宋弱,結果蒙古聯合宋滅金,一強聯合一弱攻擊另一弱,平衡被打破,結果金滅,蒙古回頭就收拾宋,宋也抵擋不住,蒙古就一家獨大。因為平衡足需要勢均力敵的,再比如現在的中、美、俄,美強中與俄弱,所以中俄聯手抗美,才能維持平衡,不然違反規律會被一一擊破。
-
3 # 剛剛圖774
三國之間,誰都想吃掉對方,沒有永遠的盟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赤壁之戰的勝利是孫權和劉備的共同勝利,他們是盟友,總得在大體上維持和諧,誰也拉不下臉來攻擊盟友,所以正是這一點決定了孫權不可能主動對劉備動手。
其次劉備的勢力也不是誰都可以捏的,當時劉備的勢力是和劉琦合併的,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弱小,如果孫劉真的打起來,就算孫權勝利了,那自己也得傷筋動骨,正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還有就是雖然曹操在赤壁慘敗了,但是曹操的勢力仍然是最大的,他隨時都有可能再次南下,如果孫劉開戰,曹操一定會南下,到時候再也沒有可能抵擋住曹操的大軍了!
當然,決定戰爭與否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雙方的掌權人的意願也佔據了絕大部分,孫權和劉備壓根就不想打!
-
4 # 納蘭談史
赤壁之戰後,孫劉聯軍大勝,如果東吳方面放手一搏拼盡全力可能會吃掉弱小的劉軍,但為何沒有這樣去做呢,下面咱就簡要分析一下。
第一,劉備雖弱,但很難吞併。
赤壁之戰後,東吳也是損兵折將,因為東吳所有的家當不過江東81縣,十萬整兵馬。赤壁鏖戰損失了小几萬,而劉備軍雖然長坂坡大敗,卻還有一萬精兵,加上江夏劉琦的一萬精兵,足有兩萬人馬,而且還都是能打的老兵,如果兩家交戰,孫權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第二,師出無名。
孫劉聯盟兩家名義上是盟友關係,而是赤壁之戰也沒有將曹操徹底打敗,現在把劉備滅了不僅名不正言不順,還會讓曹操抓到戰機滅掉東吳。
第三,損人不利己。
赤壁之戰後,東吳方面的態度不僅不是滅掉劉備,還要幫助劉家軍發展起來抗拒曹操,這是從全域性來考慮的戰略,應該讓劉備去收取荊州取得立足之地,更何況東吳也沒有那麼多的兵力去攻取、駐守荊州,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做它幹嘛。
赤壁之戰後的孫劉聯軍,其實就是唇齒關係,少了誰都無法長存。
回覆列表
赤壁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頗具轉折意義的重大戰役,初步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形勢。但為何作為擊敗曹軍主力的東吳,卻為他人作了嫁衣,成全了劉備佔據了荊州之地呢?
赤壁之戰前,劉備寄身在新野彈丸之地。其後,曹操率軍南下,荊州牧劉表病卒,劉表之子劉琮投降。劉備兵少力弱,不能禦敵,被曹軍追趕得望風而逃,而欲投蒼梧(今廣西境內)太守吳巨。卻遇上了東吳使臣魯肅,在魯肅的規勸與斡旋之下,劉備與孫權結成抗曹聯軍。雖說是孫劉聯軍,但劉備的兵力卻微乎其微,又遭遇了新敗,赤壁抗曹還是賴東吳的軍隊為主力。
而據《江表傳》記載:..(劉)備..乃乘單舸往見(周)瑜,問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劉備)但觀瑜破之。"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見子敬,可別過之。又孔明已俱來,不過三兩日到也。"備雖深愧異瑜,而心未許之能必破北軍也,故差池在後,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系瑜,蓋為進退之計也。
即是說,劉備不但原本就兵少,還擔憂周瑜未必能戰勝曹軍。故不肯盡力,而將自己有限的兵力佈置在東吳軍隊之後,交由關羽、張飛指揮,以作進退之計。
東漢時期,荊州共分為七郡,即: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長沙郡、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而在赤壁之戰後,曹魏佔據了南陽郡,孫權佔據了江夏郡(在赤壁之戰前,孫吳已攻取江夏郡的大半)。而劉備卻攻取了荊南四郡,即:長沙郡、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又從東吳那裡借來了南郡,共佔了荊州五郡之地。在今人看來,劉備實在是“撿人頭”的高手,成了赤壁之戰的最大贏家。那為何劉備能輕鬆“撿人頭”呢?
其一,劉備在荊襄之地,深孚眾望,而有較為廣泛計程車族基礎。對荊州的當地勢力來說,曹操與孫權都系外來入侵勢力。而劉備卻早已寄身在荊州,又與劉表同為宗室,且能力出眾。故而,很容易受到當地勢力的擁戴。如史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劉備)。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而赤壁之戰後,荊襄士族亦多歸了劉備。
其二,劉備以劉琦為旗幟經略荊州之地,名正而言順。荊州原為劉表的地盤,劉表死後,其幼子劉琮被擁立為荊州牧,而劉琮又投降了曹操。故而,劉表的長子劉琦,便成為了荊州之地最為名正言順的繼承人。《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劉備)表(劉)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
其三,曹軍雖退,但在荊州之地仍留下不可低估的兵力,而東吳為聯合劉備共拒曹操,便對劉備“撿人頭”的行為暫時予以忍讓。如《三國志·吳主傳》記載:..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於江陵(南郡的治所),使樂進守襄陽(屬南陽郡)。...瑜、仁相守歲餘,所殺傷甚眾。仁委城走。權以瑜為南郡太守。
赤壁之戰後,周瑜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才奪取了南郡。其後,關羽的攻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皆在荊州之範圍。可見,曹操在荊州的勢力之強大。此後,劉備向孫權請求都督荊州。孫權在魯肅的建議之下,將周瑜攻取的南郡又“借”給了劉備,此即“借荊州”(其時,荊州的治所在南郡,過去常以州郡的治所代指州郡,故南郡與荊州可以互代)的由來。
東吳為了聯劉抗曹,連周瑜攻取的南郡都“借”給了劉備,當然對劉備“撿人頭”的行為就更能暫時予以忍讓了。但這也為後來蜀吳同盟的破裂,東吳襲取荊州、斬殺關羽埋下了隱患。
參考史籍:《三國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