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春秋網

    這類詩叫“代言體”。把自己比喻為女子的詩,叫做“婦喻詩”,典型的是屈原的“香草美人”。古人講究三納五常,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作為大臣,有些話不好直說,有些心理難以直言,而在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以家庭為基礎的古代中國,以臣事君,猶以婦事夫,詩人用比興的手法,把君臣關係比做夫婦關係,達到抒情的目的,還巧妙地避開了文字獄的殺頭之禍,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以女子比喻,除了比喻君臣關係,還可以以詩言志,借男女之情巧妙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如“畫眉深淺入時無”、“恨不相逢未嫁時”,前者是試進士科前干謁所謂賢達之作,而以新婦自況;後者乃是婉拒強藩李師道之辭,既明己志,又不至於觸怒對方,雖稍嫌自媚,也是無可奈何。

    最重要的原因,除了以上不得以抒發自己的政治見解及其他不好明說的原因外,我認為還在於文人的想象。文章是形象思維的產物,男人將自己想象成女人,女人把自己想象成大丈夫,站到對方的角度,開拓了創作的空間。不管是詩,還是其他文學形式的作品,這種想象是不可或缺的。文人嗎,作品便是他們的生命,創作一個作品,自然有男有女,有陰有陽,才會陰陽和諧。世界上最想了解透女人的,不是女人,而是男人。所以,許多作品實際上是男人意淫的產物,滿足男人的精神需要。

  • 2 # 華夏榮耀

    只是在漫長悠久的人類長河中,歷史的拐點總是讓人難以預料。正如我們已經知道的歷史中關於母系社會的史料極為稀少一樣,對於原始社會的知識也是很朦朧的。歷史在母系社會只是短暫停留以後,就進入到了數千年波瀾壯闊的父系社會,再未改變過,無論是歷史的祖源三皇五帝,還是各個歷史階段的締造者,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無一例外。

    換言之,在漫長的歷史畫卷中,女性主導的時期,即使不能說是曇花一現,但恐怕也是寥若晨星。而縱觀歷史中的各個階層的人們,恰好是古代文人的地位與女性的這種歷史處境最為接近,有點類似於同為歷史的淪落人。

    處境相近,或相同的人們更容易產生共鳴感,因為人是群體動物,具有社會性的。古人文學中,出現的常常自比女性的現象,主要有兩種情況較為常見。

    一是自視高貴,不願在世俗,特別是在仕途中隨波逐流的,以屈原為代表。香草美人在其作品中具有特殊意義,但是,和他之後的數量上浩如煙海的文人不同:屈原的“美人”不是可憐或自憐,而是一種自我高貴人格的顯現。只是之後這樣比附的文人越來越少了。

    二是自比女性,自顧自憐的,大多數情況都是這類情況,因為自漢代開始,文人對官宦權貴的依附性越來越強,魏晉風流也只是無奈之餘的自我慰藉與狂歡。隋唐之後,科舉仕途成了文人心理上更大的依附物件和目標,封建社會決定了處於社會上層的永遠是少數人,文人更是如此。自比女性既是寬慰自己,也是自我調節解脫的途徑。

  • 3 # 目西

    凡文人大體為騷客,騷客大體多愛女色。

    而女子在文人看來,就像那花兒,那草,那玉。

    所以嘴叫做櫻桃小嘴,眉叫做柳葉眉,肌膚叫做凝脂如玉!

    剛開始的時候,男子追女子是個麻煩事兒。

    就像我們說的,男追女隔座山。

    因此,窈窕淑女大多需要君子寤寐思服的!

    思服久了自然夜不能眠,就成了輾轉反側,而一旦得到了女方的訊息,則會氓之痴痴,抱布貿絲,這時候在那男的看來,大多是屬於,有女懷春,他要吉士誘之!

    更深一步,就要舒而脫脫兮!動手動腳,還要半夜翻人家的牆頭,

    將仲子兮,無逾我裡,無折我樹杞

    一旦得手,也會變得翻臉不認賬,言既遂矣,至於暴矣。

    只是那時候的女方還不像後來的女人,夫為妻綱。也能罵一句,狂童之狂也,滾蛋!

    然而時代在進步,女孩子的地位在下降,只有在打仗的時候才會說

    生男不如生女好,生男埋沒隨百草!

    一旦有吃有喝了,都想著要個男孩子,因為這時候,大體是夫為妻綱了!這時候追女子變得簡單,只要自家的門當和女孩子家的門當對了,讓老爹去說就好!這是娶親,況且還有二十四橋,還有秦淮明月,還有一眾姬妾。這些花點錢就可以做到!

    這時候他們看女孩子,就更是看花兒,看月,看雲,賞玉。

    發展到極致了他們就寫《美人判》寫《豔體連珠》寫《香蓮品藻》

    真真的把女子當作了文玩兒。

    想的時候就會說,執手相看淚眼。

    這是文人對女子的大體看法。

    至於用作比喻,開始於屈原的香草美人,把自己比作女子,大有供君王玩耍的意思。

    只是君王的口味難搞,比如漢代皇帝很多就喜歡藍孩子,於是就要感嘆,

    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這樣的比喻極合君王的胃口。

    而對於文人來說,也暗搓搓的表現了,他們對女子的態度,女孩子們大體是要懷,是要思,是要想!

    而這女子供男人品鑑,和文人供君王品鑑,意思基本相通!

    況且加上yy出來想男人,和文人們想君王,想做官又是異曲同工!

    自然拿來寫,哭哭啼啼的像個怨婦!稱為閨怨詩!

    好讓君王看起來,油然而生一種憐香惜玉的感覺!只是君王大體有疾,憐不了他們的香惜不了他們的玉

    有時候也拿來自嘲,說自己婦人模樣,搞的錯極了

    好個主人家。不問因由便去嗏。病得那人妝晃了,巴巴。繫上裙兒穩也哪。別淚沒些些。海誓山盟總是賒。今日新歡須記取,孩兒,更過十年也似他。

    言外之意,春有什麼好思的,天下的男人都一樣!

    可是他們的思想大多逃不出,兩千年前的《詩經》

    子惠思我, 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 豈無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 寨裳涉洧。 子不我思, 豈無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又愛又恨,做拿拳拳錘你的胸口狀!

    他們的狂童之狂也且!不如詩經裡的女孩子說的豪放!

    以上

  • 4 # 風雅正

    在雜文名篇《墳》中,魯迅先生提出了一種說法,中國歷史其實是在兩種時代之間交替進行:

    一,想做奴隸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換言之,中國一直都處於“奴隸”時代。奴隸時代,除了作為奴隸主的君主和丈夫,就是臣子和妻妾了。漫長而強大的“奴隸”文化,使得中國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文化人格——臣妾人格。

    武漢大學教授李建中老師敏銳地發現了這一現象,並寫成了《陰陽之間:臣妾人格》一書,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臣妾人格“患者”作了論述。

    作為臣子或者草民的文人,顯然不太可能成為君主,臣妾人格綜合症時常感染了他們。或者說,他們的骨子裡,多半流有臣妾人格的血液。外化為文,時常自比女子,抒情言志了。

    具體到題主的問題,文人之所以自比女子,以女人的身份和強調抒情言志,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首先,文人身份與臣妾相似,出於相對弱勢地位,藉助女子身份,言說自我,含蓄婉轉,便於抒情言志。

    中國古代文人,多以進取為人生重要理想,達則兼濟天下。兼濟天下,須得遇明主,受人賞識,已經居於臣妾之位了,皆女子達意傳情,固其宜也。

    屈原自比美人,喻楚王以男子,以女子的德、才、色,比喻自身的品德、才華和容儀。

    因自身優異稟賦和才德,而被楚王重用,後來因“嫉餘之蛾眉兮”的“眾女”讒言,“君子”疏遠了“美人”。

    【中國古代文人中,作閨音最早最著名者要數屈原了,他的《離騷》《九歌》等作品,多有以女子身份抒情言志的成分。一般讀者可看今人的翻譯和註解本。如希望有所精進,當然要讀《楚辭集註》《楚辭補註》了。】

    如果直接正面述說,恐怕難以做到含蓄有節,容易流於怨憤,有冒犯尊上的風險和嫌疑。如以男子與男子的朋友關係言之,則不夠貼切,畢竟君臣關係不對等,而朋友關係相對平等了。

    其次,男性文人第二性徵發育相對充分,情思細膩,類似女子,以女子口吻傳達自身生命體驗和人生感受,有一定的心理基礎。

    社會對男女形象,有著相對固定明晰的區分,這種區分,有其必要,也有合理處。然而,嶄然兩途的分別,未必完全符合實情。

    女性可能具備男性的某些性徵和特點,男子亦然,可能有些細膩纏綿,難以述說的情緒和感受。

    如果直接以男性的身份道出,可能會受到習俗道德規範的拘束,便有意無意地以女子口吻賦詩作文了。

    如今的反“娘炮”式小鮮肉,卻有其合理之處,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對男性第二性徵的壓抑了。

    所謂的男性的優良品質,不應該僅僅限於表面的陽剛堅毅,更應該具備勇敢、自信、正直、誠實等品質,而不應該過分關注外形和妝容了。

    【圖:《花間集校注》。《花間集》,是中國古代極為重要的詞選本,詞體代言體制的確立,與此集中大量的代言之作,存在重要關係。】

    第三,有些問題比如詞,最初由歌兒舞女演唱,文人為其作詞,自然要仿照其口吻心態了,這種習慣成了傳統之後,便會出現大量踵武效仿者了。

    溫庭筠奠定的“花間正規化”,抒情主人公都是女子,辭藻華麗,香軟濃豔,多描寫閨閣生活場景,摹寫女郎情態。

    大量收錄溫庭筠詞的《花間集》,在後世詞人心目中,具備典範地位,是被效法師法的物件。

    後世文人繼續寫作“代言體”(男子作閨音)作品,就再正常不過了。

    最後,男性文人作閨音,含蓄柔婉,可以幫助文人在堅持自我的同時,避免尷尬,化解風險。

    手握重兵,權傾一方的節度使李師道,愛賞張籍之才,有意拉攏後者。張籍擁護中央政府,不願從命,又不好直接拒絕,便以一首《節婦吟》,抒情言志。

    開頭便含蓄指出,對方的做法有點不妥當,“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勾搭有婦之夫,有點不地道。然而,自己還是挺感激,“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一般讀書,只讀這類版本便可。】

    只是還是要拒絕你,比較自己丈夫實力雄厚,“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繼而,再對方的美意,表示感激,“知君用心如明月”,但自己還是願意作節婦,“事夫誓擬同生死”。

    最後,安慰一下對方,再次撫慰被拒絕者——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這種拒絕與撫慰的交替,把自己的志向表述的非常明確了,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感激和糾結之情,撫慰了“追求者”,免得其惱羞成怒,打擊報復了。

    更多人文靠譜解讀,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快四歲了能學寫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