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曹守弱

    一般論及到得國最正,是因為漢、明兩朝的建立者及其先祖在上一個朝代無官職和政治勢力。漢高帝劉邦其實有亭長職位,但相對於其他開國皇帝,這基層幹部職位基本忽略不計。就歷史上十三個大統一王朝其他人來說均有“背景”:1 夏——啟,部落聯盟禹的兒子;2 商——成湯,商部落首領;3 周——姬昌,周部落首領,西伯侯;4 秦——嬴政,秦國國王,奮六世之餘烈終成統一大業;4 漢——劉邦,泗水亭長;5 新——王莽,攝政,“假皇帝”;6 晉——司馬炎,晉王;7 隋——楊堅,西魏八柱國之子,外公篡權;8 唐——李淵,隋煬帝表弟,唐王 9 周——武曌,太后篡權;10 宋——殿前都檢點使,後周太宗柴榮的親密戰友;11 元——忽必烈,蒙古大汗;12 明—— 朱元璋,放牛娃,和尚,農民軍;13 清——皇太極,後金皇帝,女真(滿族)首領。相比來看,漢、明開國者是從下至上改朝換代的,所以說得國最正。

  • 2 # 三叔小記

    漢朝明朝得國最正,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他們都是草根出身,想著的都是為民除暴,但是又無權可依靠。

    劉邦,泗水亭亭長。沒有權勢的爸媽,沒有權勢的朋友,他自己也沒權勢,完全靠著自己拉起一隻隊伍,不斷籠絡人才,這才發展壯大。

    朱元璋,從小就是一個放牛娃,沒有吃,沒有穿,他爸媽死後棺材板子都沒有,最後還是好心人的草蓆解決。為了有口飯吃,去當和尚,周遊討飯,不斷增長能力。在郭子興手下才一遇風雲便是龍,不斷髮展壯大。這經歷比劉邦還悲慘。而且當時元朝暴虐,他的名字就是因此取的。

    第二,劉邦朱元璋壓根都不知道自己以後要當皇帝。

    楚國貴族之後項羽,看到出遊的秦始皇說:“彼必可取而代也。”再聽聽劉邦:“大丈夫當如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壓根都不知道自己最後當皇帝。而朱元璋怎麼起義的,知道嗎?是被逼的,有人跟他寫了一封信,邀請他起義,殊不知被揭發了,被逼無奈才起義。

    第三,看看各朝代的得國情況。

    秦帝國:秦始皇就是個官二代,奮六世餘烈才滅六國建立秦帝國;晉朝是篡位;隋朝是外公也是外戚楊堅奪權;唐朝是表哥奪表弟的江山,李淵楊廣是表兄弟關係;宋朝是陳橋兵變;元清的江山是搶來的。

    綜上,漢朝明朝得國最正。

  • 3 # 納蘭談史

    一般來講漢朝和明朝得國最正原因有三,如有不足望請補充。

    1.白手起家打江山

    可以說是白手起家沒有天生的資源與領土,兵是一個個招的城池是一座座奪取的,可以說江山來之不易一將功成萬骨枯呀。

    2.草根出身做天子

    沒背景、沒錢的一群社會底層小人物最終屌絲逆襲打破了固化的階級讓人匪夷所思,在古代歷史上的帝王中恐怕稱得上草根並極負盛名的也就是劉邦、朱元璋這二位了。

    3.開創了漢人盛世王朝

    雖然說是一群底層人物打下的萬里江山,但是卻建立了歷史上極為強大的漢人王朝。漢朝和明朝在歷史上貢獻很大,漢朝出現了文景之治並長驅匈奴使四方臣服;明朝永樂盛世七下西洋萬國來朝。

  • 4 # 青言論史

    一、正統性方面

    自秦以來,正統性就是中國封建王朝必須要強調的問題。然而實際上要擁有正統性是比較困難的,譬如蜀漢、南宋等朝廷,孰為正統就很有爭議。

    所謂正統性慾獲得廣泛認同,我以為至少需要三個層面:一、取得整個中國的統一,至少是漢族文明地帶的統一;二、統治者的血統必須是儘可能純粹的漢人;三、享國要久。

    真正大一統的王朝,不過秦漢、西晉、隋唐、元明清而已。諸如南北朝、五代十國自不必提。北宋沒有燕雲十六州,南宋更是與金人劃淮而治。而秦、西晉、隋享國太短,元清又是外族的政權,其正統性就很難稱得上高。即使是李唐,其濃厚的鮮卑氣息也無法將其血統視作純漢。因此,相對而言,漢明兩朝正統性最高。

    二、得天下方面

    漢和明都推翻了以暴政而盡失人心的王朝(秦和元),明朝還成功地驅除了韃虜,光復了四百年未蒙漢家王朝雨露的燕雲十六州。相比於其他封建大一統王朝而言,司馬炎、楊堅、李淵等都是功臣宿將篡位,其得位手段略顯不正。因此可謂漢、明兩朝得國“正”。

    三、坐天下方面

    漢和明對外都是比較彪悍的。漢朝雖有白登之圍,但是幾十年以後就對匈奴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直到把匈奴人打的不是內附就西遷。明朝終其一世,都在和蒙古人作戰,被稱作是唯一一個“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的封建王朝,甚至還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美談。相比而言,李唐的首都被攻陷數次,趙宋的靖康之恥等,都有些相形見絀了。

  • 5 # 歷史輕鬆看

    民國時期的孟森先生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明史講義》其中開篇第一句話就是:中國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孟森在後面解釋了這一句:“匹夫起事,無憑藉威柄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

    這是什麼意思呢,說的是劉邦和朱元璋都是草根出身,劉邦是一個小小的亭長,無權無勢。他起家完全是靠著自己雙手打拼,一手把隊伍拉起來的。而朱元璋則更慘了,放過牛,當過和尚,要過飯,能做得到皇帝,則完全憑藉的是自己過人的膽識和謀略。則兩人無外界可以依憑,完全是自己實打實打出來的天下,讓人敬佩。

    第二句則是,劉邦和朱元璋起兵的初衷並不是窺視帝王寶座,而是真正的想要為民除害。劉邦起兵也是被逼無奈,他放走了押解的囚犯,不起兵也是死路一條,倒不如為民除害,剷除暴秦。而朱元璋則是同樣,造反之前,還請人算卦,要說這兩人起義是為了窺視皇位神權,那是萬萬說不過去的。

    因此說漢明兩朝得皇位最正,便一點都沒有錯,兩人靠自己努力打拼,起義目的也都是為了剷除暴政,行得正坐得端,自然得朝最正。

  • 6 # 歷史風暴

    先問是不是,在說為什麼。

    首先,我認為得國最正者非秦朝莫屬!漢明兩朝只能處於第二梯隊作為替補。

    下面說原因:

    1,周天子將周朝龍興之地賜給秦國!

    秦國建立於西周末年,東周初年!由於護衛周王室東遷有功,被周平王賜予土地得以建國。而被賜予的土地正是周朝的龍興之地,西岐!

    2,秦國為周王室報了犬戎攻破鎬京,滅亡西周之仇!

    可惜這時候的西岐已經被犬戎佔領,得到西岐就要先擊敗犬戎,為周王室報攻破鎬京之仇。二十年後,犬戎被擊退,秦人在這裡築城建國,秦國誕生。

    3,結束戰亂,讓天下重新歸於和平,為民心所向!

    公元前221年,秦朝結束了數百年的戰亂,將天下重新統一。秦國在滅六國的時候,經常將國內的大部分兵力用於作戰,如滅楚,秦軍出動60萬。這時候如果北方各華人民起義,秦國是無法抽調兵力平定的,但佔領區的人們卻沒有趁勢造反。說明秦國的統一為民心所向!

    4,秦國在統一中沒有出現屠城事件!

    戰爭的殘酷在於被佔領的城市經常被屠城。項羽愛屠城,常遇春愛屠城,劉邦的漢軍也愛屠城。

    從攻項籍,屠煮棗。。。。。圍項籍於陳,大破之。屠胡陵。《史記》

    《史記》卻沒有秦軍屠城的記載。即便人屠白起,殺得也是曾經戰場上的對手趙軍。

    5,匡扶天下,將華夏族築為一體!

    秦國的統一不僅僅是國土的統一。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將華夏族築為一體。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已經不一樣,度量衡更是千差萬別。華夏族已經處於分崩離析的邊緣。秦朝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並平等對待列國百姓,讓華夏族重新築為一體。

    秦朝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得國之正無出其右!

    你們說是不是!

  • 7 # 心向青山

    自秦以將,除了劉邦和朱元璋以外,均為篡位,並美其名曰:“禪讓”。

    所以,中國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

    這句話也是史學家孟森在《明史講義》中的結論。

    漢朝之後,曹丕篡位建立魏朝。

    然後,司馬炎篡位,建立西晉。

    晉之後是南北朝:

    南朝劉裕篡東晉建立宋,宋以後的齊梁陳也都是篡位。

    北朝的北魏分為東魏、西魏,東魏被北齊篡位,西魏被北周篡位。

    之後楊堅篡位北周,建立隋朝,滅南陳一統天下。

    再然後唐朝取代隋朝也是篡位,朱溫滅唐同樣是篡位。

    五代中梁唐晉漢周基本上都是篡位。

    趙匡胤建立宋朝同樣是篡位後周。

    由此來看,劉邦和朱元璋在整個歷史上是多麼的另類:匹夫起事,終奪取天下。

  • 8 # 杏水岸邊

    所謂“打來江山”才是真龍天子的使命,其它承襲的都是不足掛齒之宮廷鬥爭而來的結局。孰輕孰重歷史天平鑑衡不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豐太陽穴有哪些填充的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