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麥克斯的歷史閒聊

    新元史、續資治通鑑也可以。一個是紀傳體,一個是編年體。如果不太瞭解這段歷史,可以先了解重要人物和事情,百科即可。再讀原文會輕鬆很多。

  • 2 # 枕籍經史0

    1,《草原帝國》(全兩冊)

    三千年來草原民族在世界舞臺上演的宏大史詩

    西方人瞭解東方歷史的必讀書

    2,《草原霸主》

    歐亞草原上掀起探險熱潮,沉睡千年的遊牧王者的墳冢被漸漸開啟

    揭秘草原霸主的興衰史

    3,《世界征服者史》

    4,《蒙古帝國史》

    一部關於歐亞大陸游牧民族三千年歷史的經典作品,

    記錄成吉思汗及黃金家族征服世界的歷史

    5,《細說元朝》

    元代的蒙古民族歷史活動,特具世界性的意義

    6,《草原狼纛:突厥汗國的歷史與文化》

    草原民族突厥的神秘崛起與衰亡史

  • 3 # 黃爺30

    要了解蒙古史,可以讀下面的史書。

    一。《蒙古秘史》

    二。《元史》

    三。《史集》

    四:。《蒙古黃金史》

    五。《蒙古源流》

    六。《成吉思汗傳》

    七。《忽必烈傳》李治安寫的。

    八。《蒙元帝國》,朱耀廷寫的。

  • 4 # 隔夜的粥

    《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的文明意義》

    [日]岡田英弘 著,陳心慧 譯

    北京出版社:2016年2月

    在岡田英弘看來,歷史分別於公元前五世紀與公元前100年,誕生於中華文明與地中海文明。而創造歷史這項文化的是兩位天才。一位是東方中國,以漢文寫下《史記》的司馬遷,另一位則是在西方地中海世界,以希臘語寫下《歷史》的希羅多德。

    司馬遷的《史記》是皇帝制度的歷史,敘述的是王朝更迭、皇帝變遷。在他所確立的歷史敘述中,無論現實世界發生了多大變化,記述時都會盡量規避“正統”的變化。希羅多德所“創造”出的地中海型歷史,記敘的是強國變弱、小國變強等命運的轉換,確立了“歐洲戰勝亞洲是歷史的宿命”這樣的歷史觀。

    就這樣,擁有歷史的兩大文明——中華文明與地中海文明,各自在創造出固有的歷史觀之後,在各自的地區裡以各自的歷史架構書寫歷史,直到公元十三世紀,蒙古帝國的出現打通了東西藩籬。隨著蒙古軍隊四處征戰吞沒大半歐亞大陸,讓中華文明與地中海文明得以連線,兩大歷史文化首度接觸。覆蓋整個歐亞大陸的世界史從此變得可能,至此,人類文明方才真正進入世界史的時代。而這,也正是蒙古史的文明意義。

    2

    《忽必烈的挑戰:蒙古帝國與世界歷史的大轉向》

    [日]杉山正明 著,周俊宇 譯

    “甲骨文”叢書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6月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猝死在征服南宋的前線上,皇弟忽必烈突然有了爭奪大汗位的機會,同時忽必烈也面臨著威脅與挑戰。他面臨著什麼挑戰?他不只要擊敗競爭者登上大汗之位,還得創造不世之功與巨大財富才能給蒙古共同體帶來繁榮與安定。忽必烈不只要克服地形天險才能在軍事上打敗南宋,還要儘可能減少雙方損傷,才能順利達成接收江南財富的目標。而且,忽必烈面臨如何建構世界國家和經濟體系——地跨歐亞陸上海上的軍事與通商帝國的難題。

    杉山正明這部1995年SUNTORY學藝獎獲獎作品,超越了以西歐、中國為主體的觀點,描繪出別開生面的蒙古帝國與世界歷史,將蒙古的“野蠻入侵者”或“軍事破壞者的形象”徹底顛覆;帖木兒帝國、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莫臥兒帝國、明清帝國這幾個在近代西歐列強興起之前的世界強國,在杉山正明看來,也與蒙古帝國有著內在的聯絡。

    3

    《東胡民族考》

    [日]白鳥庫吉 著,方壯猷 譯

    “近代海外漢學名著叢刊”

    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

    白鳥庫吉 (Shiratori Kurakichi,しらとり くらきち,元治二年-昭和十七年),日本東洋史學界泰斗,日本東洋史學東京文獻學派創始人,北方民族、西域史、北韓史、中國神話研究的開拓者。一生在人種、言語、宗教、歷史,民俗,神話,傳說,考古等領域貢獻頗多,世有日本近代東洋史學界的"太陽"尊稱。

    白鳥庫吉的研究領域從日本和北韓開始,涉及整個亞洲的歷史,民俗,神話,傳說,語言,宗教,考古學等方面。他精通多種古代民族語言和歐洲語言,為日本西域史研究第一人。早年向國際東方學家大會提交德文撰寫的《突厥闕特勤碑銘考》、《匈奴及東胡民族考》和《烏孫考》三篇論文,得到當時名家拉德洛夫、夏德等人的重視,為日本躋身於歐洲東方學界開了先端。白鳥採用近代歷史研究法研究亞洲史,特別是中央亞細亞、滿、蒙各民族的歷史和語言,富有獨創性。

    4

    《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

    [美]拉鐵摩爾 著,唐曉峰 譯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

    《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對中國內陸邊疆的四個地區(東北、內蒙古、新疆、西藏),從生態環境、民族、生產方式、社會形態、歷史演進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國內地與上述四個邊疆地區各自不同的互動依存關係,討論了中國內陸邊疆歷史的豐富多樣性。由此,它展現了各個邊疆地區獨特的歷史價值,指出了中國多民族社會文化的整合特徵。

    本書譯者唐曉峰教授編寫的

    《給孩子的歷史地理》一書

    即將由活字文化策劃出版,敬請期待!

    5

    《危險的邊疆:遊牧帝國與中國》

    [美]巴菲爾德 著,袁劍 譯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

    《危險的邊疆:遊牧帝國與中國》是一本在中國邊疆史研究領域內由“重新發現”拉鐵摩爾到新的“邊疆正規化”形成的過渡時期的代表性作品。該書透過對兩千多年曆史時段之內遊牧帝國與中原政權之間歷史關係的人類學考察,提出了一個解釋包括蒙古帝國在內的遊牧大帝國興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經濟組織分析模式,並對中原政權與這些帝國的關係作了貫通性的研究。

    作者提出了邊疆遊牧力量在與中原政權接觸時所交替採取的“外部邊界戰略”和“內部邊界戰略”問題,指出外族王朝對中原北部地區統治的週期律在某種程度上表現為一種基於集權化與分權化之上的機制性更替過程。

    6

    《多桑蒙古史》

    [瑞士]多桑 著,馮承鈞 譯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4月

    中國斷代史研究諸科中,元代是國際性的專案,其原因在於這一時段的蒙古民族的歷史活動,特具世界性的意義,建都於今北京的元朝,不只取得了統一全國的成就,而且向外發展,達到今天東歐各地,建立了察合臺、欽察、伊兒等汗國,既對這些地區各民族的歷史走向發生了重大影響,又把中國傳統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發展的內外交流,推進到一個更高更廣的層次。為此,全面地瞭解和研究中國元代和蒙古民族活動的歷史,有必要參考傳統載籍以外的更多的歷史文獻。《多桑蒙古史(套裝上下冊)》作者以東方學家著聞,這部用法文撰寫的鉅作,參用了大量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史料,不僅對蒙古民族在中亞西亞及歐洲的活動史實作出了詳細敘述,也為《元史》等傳統載籍的研究和運用,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源,以此獲得中外學者的高度評介和廣泛使用。

    7

    《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

    蕭啟慶 著

    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蕭啟慶治元史的多篇論文在臺灣先後不重複地結集收入三本著作中,即《元代史新探》、《蒙元史新研》、《元朝史新論》。此次將其中有價值的文章重新編排,匯為《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本書分為上下兩冊,內容涉及元朝的統一,蒙古帝國的崛興與分裂等等重大問題。作者蕭啟慶教授是《劍橋中國史》蒙元部分的撰稿人。

    8

    《蒙元制度與政治文化》

    姚大力 著

    “清華國學叢書”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結集於本書中的十四篇論文,寫作年代前後相距近三十年,其中貫穿著同一種追問:如何從一部以漢文敘事的《元史》,去揭示出蒙元中國的制度成分及其文化所特有的多樣性品格?

    蒙元政權在征服中原、繼而君臨全中國的過程中,由草原遊牧帝國轉變為一個以治理廣袤的漢文化地區為重要任務的“帝國式王朝”。本書聚焦於在此期間蒙元政治體系所發生的變化,從皇權、權力中樞機構、官僚體系、刑法體系、官僚銓選制度、地方行政體系等方面,分別展開專題式的分析和論述。這一政治制度體系具有相當程度的“漢化”特徵,但又不能簡單地使用“漢化”概念來界定或概括它,其中保持著或變相保持著一些蒙古制度成分。

    9

    《蒙元帝國與13-15世紀的世界》

    劉迎勝 著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3月

    本書分別從元代皇室的政權鬥爭、元代各汗國之間的關係以及特殊歷史事件、人物考證等方面,為讀者重現了12—15世紀蒙元帝國的社會文化圖景。作者大量運用英文、德文、波斯文、阿拉伯文、蒙文、突厥文等文獻資料,著重對蒙元時代的內外交流進行探討。

    10

    《五色四藩:多語文字中的內亞民族史地研究》

    烏雲畢力格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7月

    《五色四藩——多語文字中的內亞民族史研究》分上下兩編。

    上編“多語文字與內亞關係研究”主要是內亞民族史相關的內容,涉及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天山北路衛拉特草原等區域的滿蒙、蒙藏和滿臧之間的政治關係,從時間上來講,主要集中在清前期。共有十一章。

    下編“蒙古歷史地理研究”涉及的內容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是明末漠南蒙古喀喇沁、東土默特部的遊牧地考證,第二是清初神秘的“察哈爾國”遊牧地的考證,第三是17世紀上半葉中亞衛拉特人各部的遊牧地考,第四是關於清代蒙古地圖文獻的點滴。共有六章。

    特別推介

    《殊方未遠:古代中國的疆域、民族與認同》

    葛兆光等 著,《上海書評》編輯部 編

    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8月

    何為“中國”?元朝、清朝不是中國的王朝嗎?清帝國透過怎樣的統治政策獲得了奠定今日中國版圖的疆域?“新清史”、內亞史研究為什麼在國際學術界這麼火?……

    近年來,在新的理論視角與新的理論框架的衝擊下,中國史研究日益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葛兆光、徐文堪、汪榮祖、姚大力、張帆、羅新、沈衛榮、鍾焓、狄宇宙、歐立德、杉山正明等二十位中外知名學者,在本書中展開了精彩的論述與對話,對上述種種熱點問題進行了迴應,也具有鮮明的學術史意義。

    本書可以使我們比較深入地瞭解當前中國史研究的前沿論題,啟發我們對傳統的以漢族為中心的中國史研究正規化進行檢討與反思,進而豐富對中國歷史的宏觀思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蘿蔔藕梨熬出水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