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雨燕
-
2 # 何以知世
如果從海禁來說明朝是比清朝更開放些的。
海禁很早以前就有了,元朝就曾經廢除市泊司,洪武初期在廣州寧波泉州設立市泊司,不過主要是朝貢,不過因為倭寇的原因,還有重農抑商政策所以又關閉了。明朝的海禁與倭寇是有比較大的關係的,,鄭和下西洋增強了對外交流,雖然屬於官方行為,但是也不見清朝如此做啊。
嘉靖時期倭寇過於橫行,整個明朝的倭寇有八成都是嘉靖時期,此時處於戰國時代的日本都想來明朝撈點東西,不過隨著戚繼光和俞大猷的東南剿滅,還有就是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大力禁止海盜,所以才有後來的隆慶開關。
而且南方偷偷摸摸的海商很不少,鄭一官也曾經稱霸海上,與西班牙,還有海上馬車伕的荷蘭打交道,明後期也有傳教士或者外華人在境內,所以對外也是有交流的,雖然大明官方並不在乎他們,應當說明朝是比清朝開放些的。
為了反對清朝的組織,如鄭成功,清朝遷移海邊人民的手段實在有些太過於殘忍了,清朝的海禁確實比明朝更嚴厲一些。
清朝更開放,而明朝卻非常標準的詮釋了“閉關鎖國”這個術語,我覺得所謂的“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既是刻意對明朝的粉飾,實際上是暗地裡對清朝的貶損,對過去歷史的嘲諷,藉此以粉飾明朝的無能和腐朽。對於明朝這個特殊的朝代來說,它正處於新航路開闢,世界文明交流日益密切的時代背景下,但明朝統治者不論世界形勢,除了隆慶時期短暫開放月港,其餘時間都處於“閉關鎖國”狀態,這既造成明朝自身的衰弱,也阻絕了中國邁入世界舞臺的發展道路。
所謂的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一直被明粉掛在嘴邊的這句“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實際上是一種詭辯論,他們刻意去用唐朝的和親政策、宋、清兩朝的納貢、賠款、割地等失當的政策來烘托明朝的偉大,照這個邏輯我們也可以說漢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說秦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也可以說隋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可見這種吹捧實際上只不過是抓住了這些朝代的某些政策以達到粉飾明朝的目的。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就像高曉松說明朝是一個“三無朝代,無明君,無名士,無名將”,那麼我們能說這種言論是成立的嗎?肯定不能,徐達、常遇春、藍玉、盧象升、孫傳庭這些都是名將,朱棣也是明君,王陽明、解縉、羅貫中、吳承恩、馮夢龍這些都是有名的文人,如果非要說要像魏晉時期計程車人一樣清談玄學、放飛自我才算名士,那麼恐怕歷朝歷代都沒有名士了。
再說所謂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不過是一種謊言,朱棣遷都北京是其實不過仿效朱元璋把自己的龍興之地老家鳳陽曾經設為陪都,所以他也把自己的龍興之地北京設為了陪都,最後乾脆遷過去當成京師,同時也是為了方便他北伐蒙古,並不存在守國門一說,相反要是他不遷北京,明朝搞不好還可以多活幾年。而“君王死社稷”不過是崇禎臨死之前一句無奈的豪言而已,崇禎臨死前的明朝還有什麼?真的是要人沒人,要錢沒錢。
閉關鎖國明朝時間最長,最嚴厲,清朝迫於外部壓力反而開放的時間最長,也最多明朝是真正意義上的比較符合“閉關鎖國”政策的,長城明朝修築的最長,“海禁”明朝也實施的最長,嘉靖時間的大海盜,走私商人汪直曾經上疏嘉靖說“如皇上仁慈恩宥,赦臣之罪,得效犬馬微勞馳驅,浙江定海外長塗等港,仍如廣中事例,通關納稅,又使不失貢期”,希望嘉靖能夠開市貿易。但是被嘉靖拒絕,從而實施更為嚴厲的海禁政策,使得明朝錯過了新航路開闢時期,同世界各國進行貿易的機會。
另外“閉關鎖國”這個術語其實表述的並不準確,因為長城和“海禁”政策基本上都是出於維護國家穩定統一的目的,並不可刻意的要和外部世界斷絕往來,拒絕交流。而清朝入主中原後,北方基本上已經融入中原,已經不存在“閉關”一說,而我們現在所說的“閉關鎖國”其實主要還是針對明清兩代的“海禁”政策。
明清兩代初期的“海禁”政策都十分嚴厲,朱元璋規定“片板不得下海”,清朝更是頒佈了更為嚴厲的“遷海令”,但是從中後期來看,隨著局勢穩定以及臺灣收復以後,及至康熙一朝時,“海禁”基本上已經被廢除,清朝開放了閩、粵、江、浙四處口岸,也就是所謂的“四口通商”,及至乾隆時關掉了三處,也還開放廣州。
並且針對同外國貿易,清朝還專門設立了負責同外華人貿易的“十三行”,而反觀明朝近三百年裡只有區區的“隆慶開關”這一段時期,“鄭和下西洋”屬於官方活動,並不在此列,就算它是,“鄭和下西洋”也是一種文化交流,實際上並沒有給明朝帶來財政收入,民間貿易依然被嚴格禁止。
而隨著清朝晚期的到來,外國勢力要求入華經商的要求越來越高,甚至不惜動力武力脅迫清朝政府,所以在這樣一種外部壓力的情況下,清朝反而被迫開關,又從另一方面來說,清朝晚期鴉片商人向國內輸送鴉片,清朝嚴厲控制海關貿易實際上也情有可原。而縱觀明清時代的海禁,明朝足有75%的時間處於禁海,25%的時間處於開海;而清朝則有85%的時間處於開海,15%的時間處於禁海。
應該說,真正錯過發展的是明朝,畢竟那時候的西方國家才剛剛進入工業革命,明朝總體上來說還佔有優勢,但等到清朝時,西方國家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改變,及至清朝時,又因為清朝沒有及時抓住這波機會,最後導致晚清時期揹負了太多屈辱,應該說這是時代的侷限性導致的,我覺得既不能說是明朝的過錯,也不能說是清朝的過錯,就像一個生活在沙漠裡的人,他當然無法理解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