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貴夷賤

    謝謝邀請。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對。首先要看北宋是怎麼來的,那是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弄到手的,抑武揚文是北宋的國策,所以文臣的光輝蓋過了武將。不過,北宋也出過楊家將這些武將,但數量較少而已。其次,南宋被壓縮到江南一隅之後,漢家子民恢復華夏、一統江山的呼聲極其高漲,主戰派如嶽王爺、韓世忠等人受到了民眾的擁護,此時力抗金遼的武將成為民眾支援的焦點。南宋不是無相,而是盡出奸相,秦檜、賈似道這些奸臣把持朝政,禍害國家卻是能耐不小。因此,北宋無將,南宋無相的說法,未必全對。

  • 2 # 南柯多萌

    “北宋無將、南宋無相”這種說法是後人對整個宋朝歷史的一種無奈的表述。北宋自宋太祖趙匡胤開朝以來,前幾位皇帝都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明君,從神宗開始,便是明君和昏君的一個分水嶺,神宗之前的宋朝皇帝包括神宗都是很有作為的,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明君,任用王安石開始變法。

    由於王安石變法過於倉促,致使最終改革以失敗而告終,神宗勵精圖治的宏偉願景就此化為泡影。神宗之前的皇帝都是比較注重軍事的,鞏固邊防也很牢固,尤其是太宗太宗這種行伍出身的皇帝,但太祖“杯酒釋兵權”就另說了。

    北宋到了中期的時候,經濟文化繁榮發展,有資料顯示當時北宋的人均GDP為百分之七十多,這就足以說明北宋的經濟有多繁華了。眾所周知的清明上河圖就完美的呈現了當時北宋帝國商業的繁榮。

    經濟高度發達,又加文人豪傑層出不窮,而這一時期就難免忽略了北方西夏的崛起,另加北宋的軍事制度,到了西夏迅速崛起的時候,難免過於急躁,軍事一直被後人所詬病。

    南宋則就更不行了,屢戰屢敗,屢屢遷都,整個南宋幾乎就沒有太平過,基本上都是在戰亂中度過的。

    “南宋無相”這種說法值得商榷,不是無相,而是盡出秦檜、賈似道這種奸相,這種奸相有沒有都一樣。

    北宋的名將還是許多的,比如潘美、曹彬、狄青、种師道、宗澤等等。

    南宋的名相則有陸秀夫(背幼帝跳海,壯哉!哀哉!)、文天祥等人。

  • 3 # 蜀中過思

    北宋歷代明君多,昏君很少。再加上兩宋都是以文治國,北宋是建國初期當然不重武。因此多賢相。【其實主要看皇帝。皇帝厲害臣子就老實一點咯。

    北宋和遼國戰爭結束後,基本維持著和平的國際環境,西北戰爭,卻又不利於大規模的殲滅敵軍,因此北宋將領沒有多少發揮才能的平臺,而且宋朝時典型的沒有騎兵和地形發揮軍力,所以將領表現的機會少。漢人王朝一般都無強大的騎兵。

    南宋呢,皇帝懦弱,因為這個原因,奸相也多一點

    但是經歷了靖康恥,所以湧現出了一大群愛國將領。許多將領卻憑藉有利的山嶽地形,江淮水鄉地形取得對敵人不錯的戰績,因此南宋的將領表現比北宋出色一點。

    因此也就有了北宋無將,南宋無相之說。

    但是其實不管北宋南宋,都有很優秀的將領和丞相。不可一概而論

  • 4 # 青竹小築

    北宋無將,南宋無相這種說法是因為兩宋的側重點不同!

    趙匡胤陳橋兵變可以說是平穩大周朝得江山交接過來,大周在柴榮的治理下欣欣向榮,國泰民安!趙匡胤這個皇位來的太舒服啦!而他作為武將,也清楚的認識到武將對國家的危害,想要篡權簡直輕而易舉,所以國家穩定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老哥們的兵權全收回來,壓低武將地位,限制武將權力!然後提高文臣的地位,重要職位全由文臣擔當!把社會風氣轉變成重文輕武!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防止武將造反!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北宋名相倍出!趙普,王旦,寇準,歐陽修,司馬光等等等等,數不勝數,他們得光輝太閃耀啦。北宋其實也是有很多名將,潘美,楊業,楊延昭,狄青等等。只不過地位不高,加上當時北宋總體比較穩定,澶淵之盟後,就只有和西夏有一些軍事衝突,名氣被文臣們全面碾壓!所以給人的感覺是北宋名相太多,武將不太出彩!

    南宋就不太一樣啦!外部環境比較惡劣,南宋剛建立時,金華人是搜山檢海捉趙構,趙構連個固定的居所都沒有,天天在船上飄著。是岳飛,韓世忠這幫武將浴血奮戰保住南宋的半壁江山,讓趙構有了穩定是居所,而且南宋建國開始到最後滅國一直有遭受著他國的侵擾,從初期的金國到後期的蒙古,南宋都是風雨飄搖,這個時候武將就是國家的棟樑。而南宋從孝宗以後皇帝能力是實在有限,任用宰相是奸臣倍出,從秦檜到韓侂冑到史彌遠要賈似道。一個比一個奸!給人的感覺是南宋就沒有好宰相!所以說是北宋武將,南宋無相!

  • 5 # 餘笑寧

    看了幾個回答感覺沒有答到點子上。

    北宋無將,南宋無相,是後人總結出,北宋時代雖有較賢能的宰相,如趙普、寇準、韓琦、富弼、文彥博、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這一個個縱有各種缺點,卻也足以名傳千古的賢相,但卻沒有南宋那樣如宗澤、岳飛、韓世忠、吳琦、辛棄疾……這樣能打得外敵丟盔棄甲的名將,雖有開國初期身經百戰的將領,但因怕武將學趙大趙二那樣篡位,揚文抑武,縱有名將也得不到一展身手,如狄青雖被宋仁宗看重,說“狄青是忠臣",甚至提拔到最高學軍事長官樞密使,卻被文官叫囂著“(宋)太祖豈非周世宗(柴榮)忠臣?“,逼得狄青鬱鬱而終!

    簡單點說,北宋因宋太祖是後周武將篡位,極怕手下將領學自己,而且經過五代十國的戰亂,北宋君臣都明白,皇帝有狗屁的天命,而是“兵將馬壯者為之",而且趙大雖是篡周為帝,但也算是一代名君,知道要想江山社稷永久,必須要讓老百姓有喘息的機會,認為一百個貪官,也沒有一個軍閥的禍害能力大,所以對文官優容,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最多貪點不是大事;而趙大五十多歲暴亡,趙二“燭影斧聲”中繼位,(所謂“金匱之盟"我是不信的),兩代皇帝得位按中國傳統都是“不正",這種得位“不正"的皇帝最能疑神疑鬼,最怕的也是有人造反,最喜歡的是聽話的沒能力造反的,前一種是武將,後一種是文官,皇帝和文官勾搭上了,武將只能倒黴,而且趙大懂軍事好歹算文武全才,但趙二隻會搞陰謀,軍事一竅不通,打契丹全軍覆沒,屁股中箭孤身逃回,後來再打仗不敢再上前線,卻喜歡指手畫腳,給前線將領發陣圖,這軍隊能打勝仗麼?前線將領如不按陣圖,打勝了老闆不高興,打敗了罪有應得下場悽慘;但要按皇帝陣圖旨意,打勝了(不可能)老闆高興,打敗了沒責任!

    而且趙二之後的皇帝還都是一樣的德性,而且傳染給了文官,最著名的當屬韓琦對上西夏的大敗!後來還有砸缸的司馬光,也敗給西夏,幸得北宋另一名臣他的恩師替他背了黑鍋,就是戲劇中被抹黑的“龐太師"龐籍!

    但韓琦、司馬光喪軍辱師屁事沒有,後來一個是“相三帝扶二主“位極人臣的宰相,一個是文官領袖(王安石語反變法“赤幟“),如果是武將早砍頭家眷流放幾千裡了!

    范仲淹這樣的名臣,遇到害得“一路(相當於現在的省)百姓哭"的超級混蛋文官,也只是流放,還解釋說不能殺,恐以後開了殺文官先河後“手滑"殺到自己頭上!

    北宋官場如此,武將除了聽話貪汙喝兵血之外還能有什麼做為?!

    南宋立國與北宋不一樣,北宋自太祖亡後是太宗趙二繼位,雖然趙二是小人,但畢竟經過五代十國的戰亂和後周以及北宋的統一戰爭,且善於搞陰謀詭計,給後代留下了“異論相攪",提科舉和文官的地位,勉強維持統治;但南宋開國卻是因聯金伐遼,金國突然翻臉滅了北宋,將趙光義一系子孫幾乎一網打盡,只有一個北宋末期幾乎毫無存在感的康王趙構成了漏網之魚,南京應天(今商丘)繼位,卻因靠近前線畏金如虎,一路南逃,想在未受戰亂波及的南方建立小朝廷,卻也只能靠將領們拼命。

    和金國血拼,原本腐朽的宋軍在戰爭湧現出許多悍將名將,如被稱為中興四王的岳飛韓世忠等人,但這時期的相權被千古名奸秦檜把持,從此中國有了忠奸對立極為鮮明的符號,忠臣良將岳飛,奸賊佞臣秦檜!

    趙構沒受過宋朝皇室的帝王教育,掌權時也算兢兢業業,但心胸狹隘,又有祖傳的防備武將重用文臣的家法,更因隨時處於金國的威脅中,只能重用秦檜來壓制武將,後來除養子宋孝宗還算南宋唯一的有點做為的皇帝外,是癩皮狗生黃鼠狼,黃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重用的宰相要麼是無才無德的奸人庸人,耍麼是憑裙帶關係上來的外戚,從秦檜開始,史彌遠、賈似道……一代更比一代混蛋,所以後人總結為南宋無相!

  • 6 # 時實談論

    感謝官方邀請 其實我個人來看 整個宋朝有相有將 只是後人瞭解這段歷史的有幾個歷史節點 整個北宋時期到靖康這段時間 沒有大戰事 期間和遼議和 並沒有大規模的戰爭 所以大家看這段的時候都是看文治也就是相 加上幾個有名的相國 所以大家會感覺北宋相很厲害 到了南宋戰事多了 而且都是關係存亡的戰爭 基本大家瞭解的都是南宋初期和南宋滅亡 中間的那段估計大家都沒了解過(估計很多人只是知道宋高宗和最後跳海的小皇帝這一最前一最後 其他大家沒關注過)所以感覺南宋有幾個大將還是很厲害的 縱觀整個宋朝 可以說是華夏巔峰 華夏民族之文化 歷數千載之演進 造極於趙宋之世 南宋的文化經濟物質豐富 南宋GDP世界第一 當時的都城臨安人口超百萬 同時期倫敦才4.5萬人 巴黎才20多萬人 這麼厲害的南宋 沒有出色的相國是不可能的

  • 7 # 火器工坊

    其實不是北宋無將,而是北宋的將軍根本就沒有統兵權。宋朝吸取了唐朝的教訓,用文人轉運使、安撫使取代了武人藩鎮,這自然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有理想思想面更廣文人自然是不會搞國家分裂。在中央,因為五代基本上政權更替都是中央禁軍的頭目造反取代舊王朝,故而宋朝設立的樞密院的長官樞密使只有調兵權,統兵的將軍除了再打防守戰以外,在行軍打仗中連統兵權也被剝奪了。北宋的將軍打仗要聽皇帝指揮,皇帝會事先畫好作戰方略,然後要求將軍按照這個指令打。如果有突發情況,也是皇帝事先準備一個方略,然後將軍套用。如此一來,在指揮上,北宋軍隊就吃了大虧。

    另一方面,北宋的軍隊也是很有問題,廂軍(邊軍),招募的都是些難民,需要的工作不是軍訓,而是幹雜役。禁軍的訓練也很鬆懈,除了站崗,很多訓練在仁宗朝都被荒廢了。

    直到南宋,軍事局面才有改觀,武將有了統兵權,邊軍招募的都是些青壯年,軍事訓練嚴格,在隨後的宋金戰爭中宋軍逐漸憑藉雄厚的物資佔據了優勢,保持了南北割據的局面,而不是一邊倒的戰敗。

    所謂南宋無相也是個謬論,南宋的文官集團所握的權力比北宋還要大,權勢滔天的宰相有很多,因為皇帝的懦弱,大權自然的落到了文官集團的手裡,而文官集團的領袖則是各個宰相,一方面有皇室的信任,一方面身兼數職,南宋的宰相多為後世所說的權奸,甚至皇帝也不可以輕易的將他們趕下臺。只不過跟王安石、范仲淹、包拯、寇準這些人比,正面名氣不夠大而已。

  • 8 # 南北拾芳

    北宋缺將,南宋缺相!這是某著名高階教師在百家講壇說過的一句話,也得到了眾多歷史愛好者的贊同。但是當你仔細瞭解宋朝的歷史,就會發現其實“北宋缺將,南宋缺相”這句話並不是那麼準確,或者說即使有那麼一點道理,也只是表相!

    從表面上看,北宋確實有很多名相。

    北宋之所以缺將,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宋朝劉摯、王安石,寇準、韓琦、司馬光、趙普、李沆、陳恕、富弼、呂端、文彥博、呂蒙正、曾公亮、畢士安、曹利用、李昉、王曾、韓瑜等,可以求名相輩出,在北宋的政治外交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而南宋卻是名將輩出,岳飛、韓世忠、孟珙、吳玠、虞允文、劉錡、畢再遇、王堅、餘玠、魏勝、牛皋、楊再興、宗澤等,拿出來都是大名鼎鼎的,但名相卻很少,有一個出名秦檜,還是個奸相。

    事實真的如此嗎?

    北宋從五代十國統一的中原,缺將的話根本就不能完成這個任務!實際上在宋太祖趙匡胤開國期間,湧現了一大批的名將,比如我曹彬、石守信、潘美、李繼隆等,在這些名將的幫助下,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並且逐漸統一了中原地區,再帶十國豪強林立,周圍少數民族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沒有名將是絕對完不成的,即使到了穩定時期,也出現了狄青這樣的名將,所以北宋其實是名相和名將輩出的時代,所謂的缺將這是一種假象!

    而南宋可能由於存在時間短,所以命相確實不多,或者名將的光芒掩蓋了名相,所以這也只是表相!

    之所以會出現“北宋缺將,南宋缺相”的變相,主要還是制度和環境造成的!

    北宋是在經歷了長久的亂世(五代十國)後建立起來的,所以當時宋太祖為了防止藩鎮割據的局面再次出現,在建立宋朝的時候就搞了一個“杯酒釋兵權”,並且在以後還採用文官監軍(甚至太監監軍)這樣一個制度來控制擁兵在外的大將們,宋太祖趙匡胤在世的時候,對於這些名將還能夠掌控,而宋太宗趙光義的皇位得之不正,造成了趙光義對這些名將很難駕馭,因此,在趙光義執政的後期還出現了行軍計劃圖,也就是出行前皇帝畫好行軍計劃圖,將軍們按照這個行軍計劃圖進行指揮,不能有自己的發揮。

    此外,在趙光義駕崩以後,北宋對外戰爭減少,與北方的遼,西北的西夏,西南的大理保持了一段時間的和平穩定,而這全部都是靠文官談判達成的,因此很容易出現名相!而武將們則被防範的很嚴,在種種束縛下就造成了後來的“北宋缺將”。

    至於“南宋缺相”就比較複雜了一點了,首先南宋這個政權實際上是北宋的一個延續,南宋是在戰火 紛飛、金兵緊逼情況下建立的!南宋最大的任務就是保住地盤,不讓金兵攻破,經歷一段時間的和平穩定後,蒙古人又打來了,此時又要對抗蒙古,可以說,南宋存在期間都是在跟北方的強敵進行戰爭,這種情況下沒有會打仗的武將怎麼能行?因此南宋名將某種程度上那是被逼出來的,你不給武將們發揮的空間,南宋早就被滅了!

    因此正確的話應該是北宋缺乏持續產生名將的環境和制度,而南宋缺乏持續產生名相的環境!

  • 9 # 武漢小市民咵天

    宋朝是一個飽受爭議的朝代,一方面它軍事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則是經濟文化十分昌盛。按理來說國家繁榮昌盛了,軍事力量應該很強才對,就比如唐朝,它的軍隊實力就是和經濟實力掛鉤的,結果到了宋朝完全不一樣了,所以說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王朝。後來人們還對宋朝的兩個政權做出了一個評價叫做“北宋無將,南宋無相”,為什麼會這樣評價宋朝,這句話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

    先說“北宋無將”這個評價,北宋的開國皇帝是趙匡胤,趙匡胤之前還是後周的大臣,也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將軍。因為作戰英勇,再加上愛護士兵,所以他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名望,他手下的那些將軍也非常的敬佩他,所以,他們都認為趙匡胤是有資格當皇帝的。結果趙匡胤在一次帶兵出征的時候,他的部將直接把他推上了皇位,宋朝因此而建立。

    趙匡胤雖然建立了宋朝,但是當時宋朝疆域還不大,周邊還有許多林立的政權存在,想要擴充地盤怎麼辦?當然是把這些政權全部消滅了啊。想要擴大地盤那就得打仗,趙匡胤自己是一個武將,但是他一個人怎麼可能統領整個國家的軍隊呢,當然得有將軍了。所以,趙匡胤能夠消滅其他政權,都是因為這些將領會打仗的緣故。所以北宋絕對不缺乏名將啊,就光說北宋初期就有曹彬這樣的猛將。

    曹彬是郭威的外甥,早些年就一直跟著趙匡胤南征北戰,很受趙匡胤的器重。後來趙匡胤當了皇帝,曹彬當上了樞密使,位高權重的他並沒有因此變得自傲,依然對趙匡胤忠心耿耿。宋朝的疆域大半都是曹彬打下來的,先是消滅後蜀,然後帶領大軍消滅了南方的最大政權南唐,又輾轉北上攻打北漢和遼國,立下戰功無數,這樣的將領如果還不算名將那真是說不過去了。雖然後來在攻打遼國一戰中戰敗了,但是從他的平生來看,這也就不足為道了。

    北宋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將軍叫做狄青,就算是那些不熟悉歷史的人都應該聽說過狄青的大名。狄青是一個非常謙遜的人,從來都不居功自傲,也不奪取他人的戰功,曾經狄青和孫沔一塊出征將叛軍擊敗,狄青又是上陣殺敵又是出謀劃策的,按理來說功勞最大的應該是他才對。但是他並沒有將這些功勞都攬在自己身上,而是主動退居幕後,讓孫沔享受這一榮譽。孫沔十分敬佩他的為人,對他也十分敬重。

    而狄青的成名之戰就是崑崙關之戰,當時軍隊計程車氣比較低落,狄青擔心這樣的軍隊會遭受失敗,所以他想到了一個法子。他當著眾將士的面把一百枚銅錢高高拋在空中,等落在地上以後這些銅錢居然都是正面朝上,將士們都認為這是吉兆,士氣一下子就提升上來了。狄青帶著這支士氣鼎盛的軍隊趁夜越過崑崙關,消滅了儂智高的軍隊,取得了大勝。等到將士們回去的時候,這才知道原來狄青扔的那一百枚銅錢兩面都是一樣的,狄青的聰明才智可見一斑。

    北宋的名將除了這兩個人還有很多,比如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這爺孫三個,楊家將的原型就是他們,還有北宋末年的名將种師道,宗澤。所以說“北宋無將”這句話並不可信。

    我們再來說說“南宋無相”,眾所周知,宋朝是一個重文抑武的朝代,這個朝代湧現了大量的文學大家,北宋時期的王安石、范仲淹、司馬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大人物,這些人在當時都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既然北宋都能夠有這麼多著名宰相,那麼為什麼到了南宋卻“無相”了呢?

    實際上這個“無相”指的不是沒有宰相的意思,真正的意思是沒有一個著名的宰相,但是這句話也是不合理的。要知道南宋雖然只不過是偏安一隅的小政權,但是文人士子可不在少數,有能力的人也是數不勝數,選出個人出任宰相還是很簡單的。

    而且南宋也不是沒有名相,比如南宋初期的宰相李綱就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當初金軍圍攻汴京城,李綱帶領著汴京城內的軍民一起部署防禦,他還親自在城上督戰,成功將金軍擊退。後來趙構當上了皇帝,李綱又被他任命為宰相,李綱為了拯救宋朝的江山,向趙構提出了十條建議,希望趙構可以明白他的苦心。但是趙構一門心思的想逃跑,李綱想要收復山河的願望也只能落空。李綱一輩子都想著抗擊金國,收復北宋河山,可惜他攤上了趙構這麼一個“好”皇帝,到死也沒能完成自己的意願。

    南宋的另外一個名相我想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他就是文天祥。文天祥崛起的時候,南宋已經快要走到了盡頭,但是文天祥並沒有因此而頹廢,他始終將國家放在第一位,帶領軍隊苦戰元朝大軍,即便是皇帝都投降了他也沒有半點退縮之意。雖然他戰敗被俘,但是他沒有像留夢炎這些人一樣委曲求全,而是選擇英勇就義,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欽佩。而且南宋末年除了文天祥以外,還有張世傑、陸秀夫這些人都是名相,哪來的“南宋無相”一說呢?

    其實南宋的名相和北宋比起來也是不遑多讓的,但是南宋的奸相太多了,秦檜、万俟卨、史彌遠、賈似道這些人都是禍害朝廷得罪人,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所以大家對於南宋宰相的認知總是帶有一些偏見。

    所以說,“北宋無將,南宋無相”這句話其實不足以服眾,因為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那都是我們歷史上的朝代,不管是北宋的將領還是南宋的宰相,那也都是我們國家的人,他們的功過得失我們可以去評價,但是卻不可以將其忽略。

  • 10 # 朝史暮想

    北宋無將,南宋無相,其實是有所指

    北宋無將——

    趙匡胤軍人出生,兄弟二人滅了一群割據的軍閥,怎麼會無將?說無將,其實是因為北宋一直提衝文官治國,武將是被壓制的

    趙匡胤很清楚自己兵變起家靠的是什麼,所以才會在建國後有著名“杯酒釋兵權”。不是北宋沒有利害的將領,而是北宋不待見武將,是有一套完善的體系壓制住了武將。而軍人的社會地位也是非常低的。再加上外輕內重的國策,搞得武將自己也看輕自己,都巴不得自己和下一代能進入文官系統,所以我們在北宋歷史上,聽到最多的是那些為相的文人。

    於是說,北宋無將。

    南宋無相——

    其實還是和防備武將當權有關。南宋的前面幾個皇帝,都明白一件事情:對於金國,能速勝就速勝,不能速勝就拖著,最不能出現的情況就是武將勢力的抬頭

    但是金國給予南宋的壓力又是實實在在的,你不得去抗衡。

    於是“只有高喊抗金才能凝聚人心,只有割地求和才能保住江山”。

    所以,在南宋皇帝這樣的心態下,主和派和主戰派孕育而生。而南宋的父子皇帝執政模式,就是為了適應戰和的需求,唱的就是雙簧。

    南宋朝廷內部的激烈鬥爭,導致朝局很不穩定,宰相也不斷地更替。派系實在又亂又多,單單一個主戰派又可以分好幾撥,比如激進的主戰派,溫和的主戰派,武將系統的主戰派,文官系統的主戰派,所以宰相也是一波一波的換,這是跟著宋金局勢和南宋朝廷內部權力鬥爭走的。

    所以我們說,南宋無相。

  • 11 # 格局新思維

    所謂“北宋無將,南宋無相”的說法,是後人對於整個宋朝歷史的這一種無奈,先看看北宋歷代皇帝:太祖趙匡胤(公元927--976年),太宗趙匡義(公元939--997年),真宗趙恆(公元968--1022年),仁宗趙禎(公元1010--1062年),英宗趙曙(公元1032--1067年),神宗趙頊(公元1048--1085年),哲宗趙煦(公元1077--1100年),徽宗趙佶(公元1082--1135年),欽宗趙桓(公元1100--1156年),從神宗開始是一個分水嶺,之前的君主都是比較注重軍事,邊防也鞏固的很紮實,尤其是太祖太宗是武將出身。自從到了神宗一代推行王安石變法,可惜實行的太過匆忙,最終以失敗收場,神宗還是有勵精圖治的想法的。而且北宋中期文化、經濟繁榮,文人豪傑層出不窮,並沒有考慮到西夏在北方的迅速崛起,這也是北宋無將的重要原因,南宋就不多說了,國都從東京一直遷到臨安,半個南宋幾乎都在戰火中度過,武將那必須多啊!不然誰來打仗啊,再加上後期南宋皇帝們無心國事,偏安江南,隔江猶唱後庭花,自然加速了宋朝的滅亡。

  • 12 # 馮克思的文章

    北宋也有名將楊家將呼家將荻青等不可謂將略不高也;南宋也不是沒有明相開始的李剛不是明相嗎!主要是國策和君主問題,既使有能力的文官武將也發揮不了作用。

  • 13 # 夜雨看國際

    先讓我們說說為什麼北宋無將,想必大家都知道北宋重文輕武,說直接點要不是有這個政策北宋怎麼會無將呢,可以這麼說在北宋時期去當兵都那些底層沒出路的出當的,大家都崇尚文人,而且將土幾乎無地位可言甚至在北宋時期軍人都成了一種職業,當然北宋不是沒出名將其中最著名的是楊家將滿門忠烈啊。只是北宋大部分時期邊境基本和平穩定沒有戰爭,軍隊自然沒什麼有。

    南宋為什麼無相,因為南宋時期的武將風頭蓋過了丞相讓人覺得南宋無相,其實南宋也有名相比如虞允文、陸秀夫、文天祥等。

  • 14 # 秦帝輝騰

    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

    北宋並不缺將 ,只是北宋的軍事制度制約了武將的發揮。宋太祖目睹之前藩鎮割據的亂象,自己也是靠兵變上位的,對軍事將領是有很大戒心的。禁軍制度,更戍制度和監軍制度,都是對武將的極大約束,在這個制度下,再有才能的武將他也發揮不出來。

    南宋的宰相從權力集中度上來說,北宋的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這樣的名相可比不上南宋的宰相,只能說是一代文宗,自秦檜獨相之後,南宋宰相的權柄大大的集中了,因此才會有上述一個宰相獨霸一朝甚至數朝的情況。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或許南宋比之北宋更稱得上是“真宰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歲的男孩注意力不集中、不懂聽命令,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