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有故事

    先說結論:科技讓生活更美好是毋庸置疑的。那些一邊享受著現代科技成果,一邊懷念前科學時代美好時光的人,或許更多地是懷念過去的精神,而不是物質。

    有人向我提問:

    “總是聽你鼓吹科學,但是你真的覺得科技讓我們生活得更好了嗎?從大的方面說,人類面臨環境危機、核危機、生化危機、轉基因滅種危機等。從個體角度來說,我們就比古人生活得更幸福了嗎?吃得好點兒、穿得好點兒就更幸福嗎?現在這個社會……”

    他後面敘述了很多現代人金錢至上、利益燻心,我就不貼出來了,因為過於極端,貼出來怕被人斷章取義地利用,說成是我說的話,那就倒黴了。總之他想表達的是現代人未必就比古代人更幸福,至少他自己沒覺得科技讓他變得更幸福了,反而充滿了焦慮。

    首先我感謝他花了這麼多的筆墨把他的思考告訴我,無論如何,獨立思考的精神值得欣賞。但我不得不指出,類似的思考實際上一點都不新鮮,反科學的思潮誕生近百年了。在科技越是發達的西方國家,這種思潮越洶湧,中國只不過到了最近十幾年,才開始有一些學者公開表達這種反科學思潮。

    例如上海交大江曉原先生在《我們準備好了嗎?》一書中記述,他對 443 部國外優秀的科幻電影進行了統計,發現沒有一部作品謳歌科學。但同樣是研究科幻作品的吳巖教授卻認為這個統計有失偏頗。我無意研究這個問題,只是想借此說明反科學的思潮並不是新鮮的觀點,由來已久。

    熟悉我作品的讀者一定知道,我很少用思辨的方式做推演和演繹,只是儘可能地多挖掘事實層面的資料,個人的淺見談得少,因為科學精神實際上就是一種“重資料輕思辨”的思維模式。

    但現在我想從一個具體的事實來談一下:科技是不是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19 世紀,倫敦和紐約位列世界上最發達的城市。在汽車發明之前,這兩個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都是馬車。可能有人覺得馬車多好啊,沒有尾氣排放,噪音汙染小,綠色環保,他們憎惡汽車,希望迴歸馬車時代,不知道向我提問的人是不是這麼想。

    然而,我想告訴大家,真實的情況是,馬車帶來的環境災難比汽車可怕得多。如果你對比過,一定不願意回到 19 世紀的馬車時代。資料和資料會告訴你原因。

    根據我從 BBC 新聞網和紐約時報網站上查到的資料,倫敦當時有 30 萬匹馬,紐約有 10 – 20 萬匹。一般情況下,每匹馬一天會產生 10 公斤的糞便和 1 升左右的尿液,注意,馬從來都是隨地大小便的。這也就是說,倫敦當時每天會在大街上增加 3000 噸馬糞;還有一天 30 萬升馬尿,相當於每隔 8天就把盛滿一個奧運會標準游泳池的馬尿倒在倫敦的大街上。

    這些馬糞有人清理嗎?

    部分地區有、部分地區沒有,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總之,可沒有像今天這樣成熟的城市環保機構。這是因為,3000 噸馬糞如果用當今最大的集裝箱卡車來拉的話,每天需要拉 115 趟左右。可是當時沒有卡車啊,還是隻能用馬車來拉,我不知道一輛馬車都裝多少馬糞,估摸著幾千輛馬車都拉不完吧。

    例如,我查到一篇報道:1818 年,為了控制糞便造成的汙染,紐約市議會要求由專門的人收集並託運走馬匹的糞便。1880 年的《紐約時報》報道過在東 92 街有一大片馬的糞堆,按照條例,每年 5 月 1 日之前需要清理一次,但實際上沒有人前去處理。

    馬糞很可怕,如果連續下雨,就會變成汙水四處流動,你大可以腦補那種景象,雖然我想都不願意想。大量的致病菌在馬糞中繁殖,它們是蒼蠅的樂園。1908 年,一位記者在《阿普爾頓》雜誌上撰文,提出紐約每年有 2 萬人死於多數情況下由馬糞造成的細菌四處飛散的疾病。

    下雨很恐怖,但如果是天氣晴朗的夏天會更恐怖,因為太陽暴曬下,馬糞很快就會變成灰塵,被碾壓過的時候,揚起漫天的糞塵。在倫敦的城市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個很著名的詞,就叫“馬糞危機”。如果大家用這個關鍵詞搜尋的話,可以搜到海量的報道,比我剛才的描述要細緻可怕得多。

    實際上,馬的可怕還不僅僅是排洩物,馬還會經常在大街上倒斃。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1880 年紐約人從街道上移走了 15000 匹死馬。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死馬的屍體很難運走,因為馬太重了,當時可沒有卡車。多數情況下,馬的屍體就在大街上任由它腐爛。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那種場景還不至於太噁心,但是我一想到那種氣味,胃就開始不舒服了。

    如果大家在公園騎過馬的話,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馬有很重的體味,只要有這麼幾匹馬在那裡散步,老遠就能聞到難聞的臭氣。倫敦和紐約可是有幾十萬匹馬在大街上溜達,你去看一些倫敦的老照片,那馬車多得就跟今天的汽車差不多,那種氣味你可以自行腦補。

    馬糞危機不是倫敦獨有的,當時全世界所有的發達城市都面臨這個問題,以至於1898年召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以馬糞為主題的國際會議。當時會議召開前,泰晤士報就預言如果馬糞問題得不到解決,到 20 世紀,倫敦的馬糞基本要堆上天。但是,那個國際會議並沒有找到解決方案,當時大家的憂慮可比今天對環境的憂慮大得多了。

    誰也沒有料到,這場可怕的環境危機突然就被科技的進步化解了,因為汽車出現了,馬車因此很快退出了歷史舞臺。大家對這段歷史瞭解得越多,就越會發現,汽車會這麼快地取代馬車可不僅僅是“快”這一個原因。汽車是人們毫不猶豫的選擇,或許只有從未在那個時代生活過的人還會懷念馬車時代。

    有人可能會覺得,馬車時代已經是工業時代了,那不算田園生活,回到更久遠點的田園時代就美好得多了。

    我建議這麼想的人親自過一年這樣的田園生活,因為馬車時代我們回不去了,但是田園時代很容易回去。你找一個山溝溝,自己搭一個茅屋並不是做不到的事情。但是,現代人有幾個人能在沒有自來水,沒有電,沒有最基本的衛生設施的情況下很開心地生活超過一個禮拜呢?

    我記得自己小時候在紹興的測水牌老家,最不美好的回憶就是四處林立的糞缸,每家每戶都要搭一個糞坑。小時候還聽說有小孩在晚上走夜路,不小心掉進糞缸中淹死的傳聞,大人們以此來警告小孩晚上別到處亂跑。那時候的夜晚,照明基本上靠星光和月光。這種糞缸的傳統,在中國的農村和城郊地區,大約從上古時代一直持續到上世紀末。

    科技讓生活更美好是毋庸置疑的。

    那些一邊享受著現代科技成果,一邊懷念前科學時代美好時光的人,或許更多地是懷念過去的精神,而不是物質,這種文化人的浪漫情感我完全可以理解,古詩的意境之美我也完全可以感受。但我們必須區分事實和想象,科學精神是用證據還原真相。

    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警惕,科技是否也會給人類帶來不可挽回的災難呢?這也是同樣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但是,現階段,在中國面向大眾的科普是否應當包含反思科學的這部分內容呢?我認為不必。對科學的反思應當侷限在科學家、科學哲學家以及與科研活動密切相關的專業人群中,不應當擴大化。

    科幻作家劉慈欣在文章中曾經寫道:

    今天的中國,科學精神依然只是曠野中的一個小火苗,一陣不大的風就能把它熄滅。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事情不是沒有發生過。守護這堆小火苗,把科學精神傳承下去,並且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傳播開來,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意義,這也是我們每一個科普人的職責和價值所在。

    我個人喜歡科幻作家劉慈欣在《從大海見一滴水》中寫過的一句話:如果不是從負面描寫科學,不把她描寫得可怖可怕就不能吸引讀者,那就讓我們把手中的筆停下來吧,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還有許多別的有趣的事可做。

    我做科普也是這樣,就是要讚美和謳歌科學精神,要把實證和邏輯這些華人最缺少的思維模式傳播出去。如果因此被某些文學者認為是思想淺薄,被那些推崇辯證思維的哲學家鄙視,我並不會介意,我只會以更加高漲的熱情,更努力的寫作來回應他們。

    今天的中國,雖然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還很低,但是這個陣營卻有一個巨大的優勢:一旦站過來,就不可能再回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婦在懷孕期間可以喝百香果檸檬蜂蜜泡的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