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
中國三國魏7位名士的合稱,成名年代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集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西北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
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
在政治態度上的分歧比較明顯。嵇康﹑阮籍﹑劉伶等仕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仕。阮咸入晉曾為散騎侍郎﹐但不為司馬炎所重。
山濤起先“隱身自晦”﹐但40歲後出仕﹐投靠司馬師﹐歷任尚書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晉後長期為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歷仕晉武帝﹑ 晉惠帝兩朝﹐至八王亂起﹐仍優遊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度為司馬朝廷所不容,最後分崩離析: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殺害。
王戎、山濤則投靠司馬朝廷,竹林七賢最後各散西東。
嵇康(224—263)
三國時譙國銍縣(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雖家世儒學,但學不師授,唯好老、莊之說。
與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稱嵇中散。崇尚自然、養生之道,著有《養生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與王戎、劉伶、向秀、山濤、阮咸、阮籍等人交遊甚密,被稱為「竹林七賢」。後因與山濤志趣不同,山濤將去官,舉以自代,遂作書與濤絕交;又因與鍾會有隙,被譖於大將軍司馬昭,年四十遭殺害。
嵇康善鼓琴,以彈《廣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魯迅輯校《嵇康集》為精善。
阮籍(210-263)
三國時期曹魏末年詩人。字嗣宗,竹林七賢之一。
陳留尉氏(河南開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採謹慎避禍的態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詠懷》八十二首最為著名。阮籍透過不同的寫作技巧如比興、象徵、寄託,藉古諷今,寄寓情懷,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
除詩歌之外,阮籍還長於散文和辭賦。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長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另又存賦六篇,其中述志類有〈清思賦〉、〈首陽山賦〉;詠物類有〈鳩賦〉、〈獮猴賦〉。考《隋書.經籍志》著錄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張溥輯《阮步兵集》,收《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至近人黃節有《阮步兵詠懷詩注》。
山濤(205—283)
字巨源,「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貧。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
山濤將離選職,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後,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鍾會作亂於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
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餘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後拜司徒,復固辭,乃歸家。
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向秀(約227-272)
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曾注『莊子』,“ 發明奇趣,振起玄風”,《秋水》、《至樂》二篇,註釋未完而卒。
後郭象“ 述而廣之”,別為一書。向注早佚,現存《莊子注》,可視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張“ 名教”與“自然” 統一,合儒、道為一。認為萬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遙”,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於“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遙” 而違反“名教”。
擅詩賦。其哀悼嵇康、呂安的《思舊賦》,情辭沉痛,有名世。
劉伶
字伯倫,沛國(今安徽宿縣)人。「竹林七賢」之一。魏末,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召對策問,強調無為而治,遂被黜免。
他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和虛偽禮教。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來訪,他不穿衣服。客責問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為何入我褲中?」他這種放蕩不羈的行為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頌〉一篇。
阮咸
西晉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字仲容。
“竹林七賢” 之一。阮籍之侄, 與籍並稱為“大小阮” 。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為人曠放,不拘禮法。善彈琵琶。
王戎(234—305)
字衝,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
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幼穎悟,神采秀徹。善清談,與阮籍、嵇康等為竹林之遊,戎嘗後至,籍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他是「七賢」中最庸俗的一位。晉武帝時,歷任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進爵安豐縣侯。後遷光祿勳、吏部尚書等職。
惠帝時,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寵,熱衷名利,立朝無所匡諫。性極貪吝,田園遍及諸州,聚斂無已,每自執牙籌,晝夜算計,恆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賣之,但恐別人得種,故常鑽其核而後出售,因此被世人譏諷。
竹林七賢
中國三國魏7位名士的合稱,成名年代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集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西北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
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
在政治態度上的分歧比較明顯。嵇康﹑阮籍﹑劉伶等仕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仕。阮咸入晉曾為散騎侍郎﹐但不為司馬炎所重。
山濤起先“隱身自晦”﹐但40歲後出仕﹐投靠司馬師﹐歷任尚書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晉後長期為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歷仕晉武帝﹑ 晉惠帝兩朝﹐至八王亂起﹐仍優遊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度為司馬朝廷所不容,最後分崩離析: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殺害。
王戎、山濤則投靠司馬朝廷,竹林七賢最後各散西東。
嵇康(224—263)
三國時譙國銍縣(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雖家世儒學,但學不師授,唯好老、莊之說。
與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稱嵇中散。崇尚自然、養生之道,著有《養生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與王戎、劉伶、向秀、山濤、阮咸、阮籍等人交遊甚密,被稱為「竹林七賢」。後因與山濤志趣不同,山濤將去官,舉以自代,遂作書與濤絕交;又因與鍾會有隙,被譖於大將軍司馬昭,年四十遭殺害。
嵇康善鼓琴,以彈《廣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魯迅輯校《嵇康集》為精善。
阮籍(210-263)
三國時期曹魏末年詩人。字嗣宗,竹林七賢之一。
陳留尉氏(河南開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採謹慎避禍的態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詠懷》八十二首最為著名。阮籍透過不同的寫作技巧如比興、象徵、寄託,藉古諷今,寄寓情懷,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
除詩歌之外,阮籍還長於散文和辭賦。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長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另又存賦六篇,其中述志類有〈清思賦〉、〈首陽山賦〉;詠物類有〈鳩賦〉、〈獮猴賦〉。考《隋書.經籍志》著錄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張溥輯《阮步兵集》,收《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至近人黃節有《阮步兵詠懷詩注》。
山濤(205—283)
字巨源,「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貧。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
山濤將離選職,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後,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鍾會作亂於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
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餘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後拜司徒,復固辭,乃歸家。
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向秀(約227-272)
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曾注『莊子』,“ 發明奇趣,振起玄風”,《秋水》、《至樂》二篇,註釋未完而卒。
後郭象“ 述而廣之”,別為一書。向注早佚,現存《莊子注》,可視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張“ 名教”與“自然” 統一,合儒、道為一。認為萬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遙”,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於“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遙” 而違反“名教”。
擅詩賦。其哀悼嵇康、呂安的《思舊賦》,情辭沉痛,有名世。
劉伶
字伯倫,沛國(今安徽宿縣)人。「竹林七賢」之一。魏末,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召對策問,強調無為而治,遂被黜免。
他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和虛偽禮教。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來訪,他不穿衣服。客責問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為何入我褲中?」他這種放蕩不羈的行為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頌〉一篇。
阮咸
西晉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字仲容。
“竹林七賢” 之一。阮籍之侄, 與籍並稱為“大小阮” 。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為人曠放,不拘禮法。善彈琵琶。
王戎(234—305)
字衝,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
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幼穎悟,神采秀徹。善清談,與阮籍、嵇康等為竹林之遊,戎嘗後至,籍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他是「七賢」中最庸俗的一位。晉武帝時,歷任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進爵安豐縣侯。後遷光祿勳、吏部尚書等職。
惠帝時,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寵,熱衷名利,立朝無所匡諫。性極貪吝,田園遍及諸州,聚斂無已,每自執牙籌,晝夜算計,恆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賣之,但恐別人得種,故常鑽其核而後出售,因此被世人譏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