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暖陽熱線yu心理諮詢
-
2 # 安慰記
在人際交往中很多人都表示自己被別人“綁架”了,說是自己難得的清閒輕易地被人家幾個“拜託”、幾個“麻煩你”佔據得一乾二淨,於是在心裡一遍一遍發誓“我下次一定要拒絕他們”,結果還是沒有辦法。這種無法掌控自己的感覺很容易引起自我懷疑,再加上幾片廣為流傳的雞湯文,“不會拒絕=懦弱”的等式很快深入人心。
我們承認,懦弱的人會因為害怕和別人發生衝突、害怕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儘量按照別人的安排行事。但還有一種可能是我們自幼的教育告訴我們要“樂於助人”,所以我們面對別人的求助時會傾向於認為我們的幫助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體現,並不是因為怕得罪人而無法拒絕。
這兩種想法帶來的結果是一樣的,但本質上難以拒絕的原因卻是不同的。可能有人會說:“要不是為了搞好人際關係誰會去樂於助人?”這是所有人樂於助人的原因之一,但並非所有人都是以此為主要目的。在每個人道德發展的過程中都經歷了“三水平六階段”(科爾伯格),其中最早的前習俗階段人們的行為都是為了獲得獎賞和避免不良結果而存在,但在後續成長過程中會漸漸內化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由於價值判斷較為個人化而前期的避免不良結果階段是人人都經歷過的,所以這樣的觀點更容易引起大眾的普遍認同。
實際上,當我們說“不會”拒絕別人的時候,除了受每個人想法的影響之外,還有一些方法論上的差異。如果你知道如何“優雅”地拒絕別人,不管你懦弱與否,你在人際關係中都會更遊刃有餘一些。具體方法可能就要因人而異了,不是一句簡單的“大膽一點”就能解決的,或者幽默化解,或者真誠地說明情況,言談之間的技巧能有一些幫助。
-
3 # 螞蟻科學
可能是因為自卑。
表現:不敢拒絕別人,不敢向他人提出合理請求
一個人自卑,是因為他的自我認知中的自我評價出現了誤差:
他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永遠比別人低一等。
人,是一種群體性動物。獲得群體性認同,是人的需求。這種對群體認同的需求,表現之一就是對自尊的維護。
他們很自卑,但是又要維護自尊,這就會造成他們矛盾的行為。
他們會將接受別人的合理甚至部分不合理的請求,“拼命”地幫助他人做事,以此作為一種獲得他人認同的手段,
更有甚者,會主動幫助他人做事,以此來尋求認同。
此外,在他們自己本身有需求需要幫助的時候,由於他們自我評價為“我沒有別人好,我低人一等”,他們會認為自己“不配得到幫助”,
而且為了獲得認同,維護自尊,他們有時候會裝作“我可以的,我很行”的樣子。
這時候,就會出現一種很矛盾的情況:明明他們很需要幫助,卻死活不接受他人幫助或是向別人求助。
(此圖是反例)
這樣的錯誤的自我認知如果不能被糾正,他們錯誤的認知會在自己的行為及他人反饋,中一步步被強化,最後完全失去自信。
當然,這個糾正可以是自己來完成,也可以在他人幫助下來完成。
情況二:偽裝的“討好型”人格
當個體有某種特殊動機,為了實現某種目的,會偽裝出此類“人格”,表現出對別人的要求“來者不拒”的行為。
但是,與其親密的人有時候會發現他們矛盾的一面。
-
4 # 言情小說迷
也可能是不忍心。因為你心地善良,覺得拒絕別人,就會很對不起別人,心裡會產生內疚感。讓你無法安心,晚上還心心念念。其實不會拒絕別人,這些別人,一幫都是你的同學或者朋友,他們有難,你怎麼會袖手旁觀呢?不然抬頭不見低頭見,以後多尷尬呀。
也可能是你承擔得起。你覺得他們需要幫助而你又有能力去幫助他們,舉手之勞,何足掛齒呢?一點小忙,很容易了,不用拒絕的。
-
5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吳瓊燕:
是不是曾經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您的身上:
你正收拾東西準備下班,準備今晚陪男朋友看電影,同事A卻突然找你幫忙:“小李, 我今晚約了女朋友,明天有個PPT急用,你幫我做一下吧!”
你想說“不行啊 我今晚有約了”,卻開不了口,只好強裝笑臉:“好啊, 我下班了也沒啥事!” 等A走了,你給男朋友打電話:“我今晚要加班不能陪你看電影了”… 你雖然幫了同事的忙,卻滿心委屈、不甘不願。
可能你生活中這類的委屈和不情願還不止這一個,卻始終無法開口說“不”。
不會說“不”--- 不是因為懦弱,不是因為真的順從,而是因為我們缺乏心理“界線”,是內心的恐懼、愧疚、害怕被否定、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害怕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使得我們不得已安靜地退縮,不敢誠實地說出自己的聲音“不”,不敢說出“其實你傷害了我”,卻暗自承受別人的行為帶給我們的痛苦。
然後,說出“真相”對雙方都是有幫助的。
什麼是心理“界線”?
我們每個人自出生以來,是獨立的個體,就有屬於自己的主權,就有自己心靈家園的籬笆,這道籬笆幫助我們阻擋外來的侵犯,保護屬於我們的主權和領域,就像我們自己的房子有護欄一樣,就像很小的孩子知道:這個玩具是屬於我的,這個區域是屬於我的,你不能碰。這道籬笆就是“界線”。
然而,當別人推倒我們的籬笆進入時,我們不敢說“不”,這就是我們沒有維護自己的主權範圍,沒有設立起自己的界線。
心理界線有十律:
因果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屬於別人的因果,不要去幹擾。
責任律: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包裹,這個包裹得自己背,別人的包裹也是。
能力律:接受你無能為力的事情,去改變你有能力的改變的,有智慧去區分二者。
尊重律:你願別人怎樣待你,你就怎樣待人。
動機律:當出於真心時,去幫人,而非出於恐懼。
評估律:你須評估設立界線所產生的影響,並且對有影響的人負責。這不代表別人生氣了,你就要避免設立界線。
積極律:積極的人能夠表現出他們到底愛什麼,他們要什麼,他們的目標是什麼,他們的立場是什麼,他能夠積極地去愛。
妒忌律:當醋罈子打翻時,以開放的心態瞭解和詢問一下自己:我缺失了什麼、我渴望什麼
活動律:勇於去嘗試,失敗了,再試一次……總有一天,幸福會來敲門。
顯露律:我們活在“關係”之中,你的界線需要讓人清楚看見,在彼此的關係中能夠互相溝通。
設立“界線”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需要你清楚地認識自己“我是誰”,確定自己的位置。也需要你的勇氣,最初還需要支援團體不斷的鼓勵。同時拒絕也是有一定的技巧和智慧的 --- 你願意為了自己的主權,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嗎?
回覆列表
不會拒絕別人的人,與其說是“不會”,不如說“不敢”——不敢拒絕別人!
“不敢”意味著“怕”,那麼我們就要認真思考一下,我們在“怕”什麼?
通常,不敢拒絕別人,都是怕得罪對方,進一步說就是怕與對方的關係喪失。
不敢拒絕別人的人,最怕關係喪失,哪怕只是泛泛之交的關係,甚至並不多好的關係,都想極力維護。他們把“關係”看的過重,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有一個“害怕失去媽媽”的孩子——小時候覺得失去媽媽,就失去全世界,自己活不下去了。這種心理,在成年後如果得不到完善,就會無意識的擴充套件到任何關係裡,潛意識裡覺得,拒絕別人就會失去關係,失去關係,自己就失去了獨立存活的能力。人際關係中的這種“怕”來自潛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