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牛生活vlog

    1.遠師

    唐代:白居易

    東宮白庶子,南寺遠禪師。

    何處遙相見,心無一事時。

    2.林琴南敬師

    清代:佚名

    閩縣林琴南孝廉紓六七歲時,從師讀。師貧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歸,以襪實米,滿之,負以致師。師怒,謂其竊,卻弗受。林歸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豈束脩之禮?”即呼備,齎米一石致之塾,師乃受。

    3.尋隱者不遇

    唐代: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4.送元暠師詩

    唐代:柳宗元

    侯門辭必服,忍位取悲增。

    去魯心猶在,從周力未能。

    家山餘五柳,人世遍千燈。

    莫讓金錢施,無生道自弘。

    5.師說

    唐代: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1.拜師收徒依照中國古代拜師禮內容有:

    (1)弟子向老師贈送六禮束脩,古時六禮包括: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於勤;蓮子心苦,寓意為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桂圓,寓意為功得圓滿;乾瘦肉條以表達弟子心意。

    (2)行跪拜,雙手獻茶之禮。

    (3)老師回贈禮品。

    2.傳統的師徒關係僅次於父子關係,即俗諺所謂”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傅”、“投師如投胎”。有的行業,一入師門,全由師傅管教,父母無權干預,甚至不能見面。建立如此重大的關係,自然需要隆重的風俗禮儀加以確認和保護。一般拜師禮儀分成四個程式。

    第一,拜祖師、拜行業保護神。表示對本行業敬重,表示從業的虔誠,同時也是祈求祖師爺“保佑”,使自己學業有成。

    第二,行拜師禮。一般是師傅、師母坐上座,學徒行三叩首之禮,然後跪獻紅包和投師帖子。

    第三,師傅訓話,宣佈門規及賜名等。訓話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規,勉勵徒弟做人要清白,學藝要刻苦等。

    3.古代的拜師禮適用於所有師生關係,不僅普通學生,就是皇太子也不例外。按照拜師禮儀規定,皇太子初入學,拜見老師的程式及要求,與州、縣學的拜師禮是一樣的。拜師的禮俗反映了對授業解惑的老師的尊敬,尊敬師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人學之後則強調敬師,在行為規範上要求:遇見老師,必作揖行禮;老師提問,必起立回答;向老師提問,要舉手;老師坐著時,學生應該侍立一旁;老師站著,學生就不可以坐著; 老師在場,學生不可高談闊論,等等。

  • 2 # 小人物之十三

    不須遠遠遠尋師。自是神仙自是師。

    真淨真清真至理,至微至妙至真師。

    愛憎不盡難求道,人我仍存枉拜師。

    你意不能隨我意,我心怎做你心

    誰解登高問上玄,謫仙何事謫詩仙,

    雲遮列宿離華省,樹蔭澄江入野船。

    黃鳥晚啼愁瘴雨,青梅早落中蠻煙。

    不知幾首南行曲,留與巴兒萬古傳。

    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溪荒僧已無。

    今日重思錦城事,雪銷花謝夢何殊。

    亂離未定身俱老,騷雅全休道甚孤。

    我拜師門更南去,荔枝春熟向渝瀘。

  • 3 # 落霞孤鶩i

    1.遠師

    唐代:白居易

    東宮白庶子,南寺遠禪師。

    何處遙相見,心無一事時。

    2.林琴南敬師

    清代:佚名

    閩縣林琴南孝廉紓六七歲時,從師讀。師貧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歸,以襪實米,滿之,負以致師。師怒,謂其竊,卻弗受。林歸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豈束脩之禮?”即呼備,齎米一石致之塾,師乃受。

    3.尋隱者不遇

    唐代: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4.送元暠師詩

    唐代:柳宗元

    侯門辭必服,忍位取悲增。

    去魯心猶在,從周力未能。

    家山餘五柳,人世遍千燈。

    莫讓金錢施,無生道自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森林大火是不是給澳大利亞這個國家帶來了極為嚴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