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慧知愛客

    哥哥的這個"欺負"行為沒有具體說明,所以不好下結論。估計大概是一下幾種情況,在對待自己的孩子方面,父母沒有做到"一碗水端平",比如說,把關注點過多地集中在妹妹身上,這樣會引起哥哥的不滿情緒,把欺負妹妹作為一種引起父母注意的方式和發洩他認為所受到的"不公平"對待,如果是這樣的話,父母可以和哥哥好好談談,找出他內心真實的想法,同時注意做到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

    還有一種情況,哥哥處於青春期,對於異性產生了解的慾望,但是又沒有能力和客觀環境去正面接觸女孩,所以對待妹妹的方式就成了他的突出自己男性權威的一個渠道。有可能哥哥在平日裡還耳濡目染一些重男輕女的陳舊意識,"男權"的優越感使他把女性作為可以欺負的物件。

  • 2 # 春風化雨花草香

    還真有那麼一種哥哥,自己可以隨便欺負妹妹,但是妹妹若是受到旁人的欺負,又會第一時間衝出來去保護妹妹的。

    哥哥讀初二,妹妹讀初一,沒什麼年齡差。估計也是從幼時一起陪伴打鬧過來的,他們已經習慣了打打鬧鬧,打鬧幾乎成了他們之間唯一的交流方式。也許哥哥小時候欺負妹妹,沒少受到家人的批評甚至打罵,進而讓哥哥產生不平衡的心理,有事沒事就要讓妹妹生氣或者哭泣。

    作為家長,一定要儘量做到公平,不能因為妹妹年齡小,就偏袒妹妹,而要做到一視同仁。如果家人偏心明顯,哥哥就會從妹妹那裡刷存在感。於是故意欺負妹妹,吸引家長的注意力。其實,兄妹之間鬧矛盾是常有事,一段時間不見面,又互相想念。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慢慢好起來的。

  • 3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其實親子關係間產生這種問題,跟家長的教育是有極大的關聯的。家長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產生兄友弟恭的良好兄妹關係,就需要進行有意識的培養。

    幫助孩子樹立兄妹的界限。

    比如哥哥有照顧妹妹的義務,妹妹有尊敬哥哥的義務,哥哥對妹妹犯錯有糾正、管教的責任等等,家長應該用非常明確的方式告知孩子,並把它變成一種家庭規則。只有讓兄妹倆能清楚的知道兄妹之間的界限和定位,才能夠產生正確和諧的兄妹關係。

    強化兄妹間的界限和關係。

    如果只是界定了兄妹間的界限和關係,但是不對這些內容進行強化,那麼所起的作用還是會有限的,或者說僅僅停留在很淺的階段。比如哥哥為了保護妹妹,對其他的大孩子進行反抗,這種時候就要家長就要及時的肯定和表揚哥哥的行為。這樣哥哥就很容易感受到當哥哥的榮譽感和成就感,就會不斷的強化自己做哥哥的責任和義務。比如妹妹尊重自己的哥哥,家長也應該及時的表揚和肯定,這樣妹妹也會不斷的修正自己的行為。

    如果哥哥欺負妹妹,那麼這種就是非良性的行為,家長不一定要透過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但一定要明確的告訴孩子:這樣的孩子家長不喜歡。當家長有了明確的是非觀念,並將之告訴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去儘量的避免這種非良性的關係出現,不斷的約束自己的行為,因為沒有一個孩子是希望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印象是糟糕的。

    透過這種界限和關係的不斷強化,兄妹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越來越和諧,越來越清晰。

    所以,良好的兄妹關係,一定是家長有意識的培養和教育出來的,而不能夠指望著自發的形成非常良好的兄妹關係,自動自發形成的良好的兄妹關係有很大的偶然機率,而有意識的培養,則會讓良好的兄妹關係成為必然。

  • 4 # 大海心理

    打是親罵是愛,其實說的是一種親密的表達,如果沒有學會輕鬆地表達親近,就會用這種看上去簡單粗暴的方式,不知道家庭氛圍怎樣,如果父母也不善於表達親近,就可能束手無措,但透過交談設一個底線是可以的,剩下的讓孩子自己解決,這就成了難得的社交經驗,很多獨生子沒有這個條件。管的太多,孩子不敢對父母表達的情緒,會指向兄弟姐妹。但交談的方式很重要,這個方式也會潛移默化的讓孩子學習表達。

  • 5 # 六和麥田

    多安排一些合作勞動的專案。

    我們平時都說孩子在學校才接受集體教育,在集體裡要互相團結友愛,這個互相團結友愛並不是在說教的情況下形成的,而是在集體活動中形成的,例如團體專案,接力賽、跳大繩、跳橡皮筋、拔河比賽、籃球賽……在集體專案中形成集體向上的力量。

    其實,我們很多家長一直都沒有認為,家庭也是一個集體,在這個小集體中也像在學校裡的學習小組一樣,需要磨合,需要小組的精神,需要小組的文化,需要小組的活動,需要小組的制度,那麼,我們就可以在家庭裡組織這樣的文化活動。

    初中的孩子,不同於小學生的特點,並且都喜歡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主意被大家認可,被大家接納,這樣相近的親兄妹,有時候就是一種權利之爭,就是想爭得誰更能釋出政令。

    因此,我們家長可以安排一些合作的專案來磨合兄妹之間的關係。

    衛生打掃,週末家庭成員出遊,可以登山,可以旅遊,或者是一家人的體育運動也行,羽毛球比賽……除了活動,還是活動,在活動中,互相認識,認識到對方的優點,互相幫助,互相包容,互相接納。當然,還有學業上的輔導,例如可以透過輔導的方式獲取獎勵,可以透過幫助對方的方式獲取獎勵,那麼他們之間的陣線會越來越統一。

    在假期裡,給他們去擺地攤,讓他合作完成任務,互利共贏。

    學會合作,就是從家庭教育開始,那我們的孩子才能走向更廣闊的空間,與更多的人合作共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遷墳注意事項都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