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遼海醉仙
-
2 # 百味寫春秋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對四季變換規律的總結,也是古人透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然而,令人感嘆的是,現代的人們生活節奏匆匆忙忙,生命中越來越缺乏了儀式感。大多數人習慣了夏有空調、冬有暖氣的生活,過去掌握著古人保暖生死的節氣,如今似乎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其實,二十四節氣絕不僅僅只關乎於農業生產,也和人們對生命、自然、宇宙的感受和認知是息息相關的。
在古人看來,觀察氣候、認識時節是先民安身立命的生活參照,只有瞭解二十四節氣背後的諸多含義,才能理解天人相印、人心相合的美好理念,在短暫的人生中提升自已的價值。
2016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自此,二十四節氣的保護和傳承就成為全國上下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彰顯了節氣的當代價值。具體而言,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文化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指導日常生活,尤其是在人們健康養生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二十四節氣不僅關乎農業生產,亦深系生活。不少節氣諺語都是對生活的指導,從穿衣到飲食到娛樂休閒,無不涉及。
如“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換上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穀雨過三天,園裡看牡丹”、“夏至餛飩,冬至團圓”等。
現代社會,一方面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生命的安全與健康;另一方面,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由此帶來身體亞健康等一系列問題,促使人們對反自然行為進行反思。二十四節氣養生強調人和著自然的節拍,根據不同的節氣適時調整自己的行為、飲食與精神,這對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具有積極作用。
第二,相關文化和實踐可以豐富人們的生活內容,併為人們觀察自然、感受自然、詩意地棲居提供可能性。二十四節氣讓人更好地感知自然的韻律和氣息,從而真切的體會到融入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親密與詩意。中國古代文人有許多因節氣而寫、為節氣而寫的詩詞,描繪氣候物候,抒發節氣推遷引起的情感之變,它們流傳至今,成為時下人們穿越時空、與詩人共同感受自然節律、讓生活充滿詩情的重要憑依。
第三,具有重要的理念共享價值。二十四節氣傳承久遠,播布廣泛,文化形式多樣,文化內涵豐富,貫穿著天人合一的價值理念,遵循著順天應時、循時而動的法則,反映著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深刻理解。尊重生命節奏,遵循自然規律,根據自然界的變化來調整自已的行為,循時而動,以合時宜,並充分利用自然之物,實現自身之圓滿。這些符合時宜的活動都有利於萬物生長,天人和諧。這種理念在全球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可持續發展遭遇危機的當今,凸顯出普遍意義和共享價值。
歷史上,二十四節氣伴隨著王朝的歷法的頒佈成為老百姓遵循的日用之時,為全國各地所採用,併為多民族所共享,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各地的民眾對於二十四節氣進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創造性利用,形成了十分豐富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甚至成為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最後,二十四節氣還是文化創意的重要來源。既有國家祭典,又有生產儀式和習俗活動,涉及飲食、服飾、信仰、娛樂、社會交往等多個方面,還有諺語、歌謠、傳說、詩詞、工藝、書畫等各種文藝作品,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既可以為文化創意提供材料,也可以激發我們的創造力。
解答至此。
-
3 # 88何明遠
二十四節氣的詩歌。
立春
寒冷是黑夜的值更
散佈著凜冽刺骨的謊言
細雨呼喚雲間的暖春
枝頭綻出嬰兒微笑的幼芽
溪水解凍春天的笑容
雨水
豐沛的生命
漸漸析解渴望的萌動
龍皇行職備足萬物的營養
均分給大地的暖床
醒來發芽撥節的五穀
世紀的勳章就等待掛上
驚蟄
寒凍的蜂刺
最後行使它的職責
告訴人們冬衣還不能脫下
那也算老牛的道鬼門關
春的最後關卡
得向寒門的守衛陪笑
立春
萬物復甦
紅花綠葉擁簇的錦秀山河
河流迭唱生命的讚歌
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都講訴春天的故事
清明
已到和風送暖的時節
風輕雲談雨細苗青
孝子孫又祭拜祖墳的日子
一柱柱香火一代代感恩
一串串紙錢一年年的懷念
祈祖先快樂安寧
盼兒孫發達興旺
穀雨
布穀鳥一次次摧急
布穀 布穀
聲音古老而親切
農事的人們馬不停蹄
翻田犁地播種施肥
把五穀雜糧侍候得舒服
向秋天報於豐收的希望
二十四節氣的春季節氣的詩歌,未完待續。
-
4 # 不平事
二十四節氣歌版本很多,那都是勞動人民根據地域氣候的變化,對農事的掌據,透過不斷的實踐總結出來的寶經驗,不同區域有相當差異,不能一概而論。譬如說西藏與海南,東三省與黃淮……
我把自己十幾歲常看的二十四節氣歌說給您,不對請批!
歲朝宜黑四邊天,大雪紛紛是旱年。但得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
驚蜇聞雷米似泥,春風有雨病人稀。同中但得逢三卯,到處棉花豆麥宜。
風雨相逢初一頭,沿村瘟疫萬人憂。清明風若從南起,定是豐年大有收。
立夏東風少病痾,晴逢初八果生多。雷鳴甲子庚辰日,須防蝗蟲侵稻禾
端陽有雨是豐年,芒種聞雷美亦然。夏至風從西北起,瓜蔬果園受熬煎。
三伏之中逢酷熱,五穀田中多不結。此時若不見災厄,謹防三冬多雨雪。
立秋無雨事堪憂,萬物從來只半收。處暑若逢天下雨,縱然結實也難留。
秋分天氣白雲多,到處歡歌好晚禾。最怕此時雷電閃,冬來米價道如何。
霜降有風五穀豐,重陽無雨晴一冬。霜降若逢天下雨,搶收稻穀回倉中。
立冬之日怕逢壬,來歲高田枉費心。此時更逢壬子日,災殃處處損人丁。
初一西風多疾病,若兼大雪病更多。冬至天晴無雨色,明年定唱太平歌。
小寒下雨大寒晴,大寒有雨漚出正。初一若逢天晴好,下歲農夫放下心。
-
5 # 七秩老松樹
是的,縱觀網上詩詞,發現描寫二十四節氣的越來越多了。不只是節氣詩詞多起來了,而是各領域的詩詞總量多了,呈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
身邊的一些朋友,每到一個農曆節氣,必互相唱和,好不熱鬧。
早年我們讀到的是:打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這是流行在東北地區的吟誦二十四節氣的詩歌。年代無考,肯定很久遠了。作者無考,肯定是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小時候,農家曆書就是這樣寫的,我們就是這樣背的,雖然早已脫離農村,不像父輩那樣艱難稼穡了,但二十四節氣沒忘,歌詩沒忘。
節氣,據以安排農事。例如,“二月清明麥在前,三月清明麥在後”,“過了芒種不可強種”。我們華夏民族,早已走出農耕時代,可是祖先創造的農業文明,不因歷史嬗變而割裂或斷送,而是長盛不衰。文化是一個民族得以發展的筋骨血脈。
今天,我們進入了科學高度發展的新時代,城鎮化逐步推進,真正的農人漸少,吟詠二十四節氣的涉農詩詞多了,似乎有悖於時代的發展,是一種文化異動。
其實不然,任何文化現象的存在都有其展現的根基。
愚以為,節氣詩詞的增多與以下幾方面有關。
第一,具備社會背景。
國家提倡“四個自信”,其重要組成之一是文化自信。表明中華民族對傳統文化的承繼和發揚,這就給對於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二十四節氣的吟誦,提供了前提條件,為節氣詩詞的創作奠定了社會基礎,為節氣詩詞的生髮供給了土壤。日曆上和元旦、春節、端午等同列標明立春、冬至等二十四節氣,天氣預報等電視節如期播報節氣,課本選編節氣篇章。節氣知識每天耳濡目染,佔據了每個人的心田。國家層面鼓勵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百姓群起響應。可見文化自信的闡揚正當其時,政府的意願深得民心,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設,定會層樓更上。
第二,人民的文化素養提高了。
幾十年的教育大發展,國民的學歷逐年提高,文化素養日漸進步,為創作詩詞提供了人才儲備。不僅老年人逢節氣必詠,特別是青年人常有詠節氣詩見諸網路報端。可以說,差不多人人能文能詩。詩詞走出了象牙塔,詩詞不再是少數文人的專利,大眾化普及化已成現實。
第三,網路平臺的發展。
以前,尤其是上世紀,寫出東西去發表,很困難。現在,不可同日而語。網路是開放的載體,只要願意寫都可以放在網路平臺上,幾乎沒有門檻。只要不違法,遵循心中的道德律底線,都可以表現。百花齊放,真正的全民寫作時代,網路功不可沒。
第四,人們有空閒時間。
包括節氣詩詞的創作,你得得空,有時間。快節奏的生活,如果戰亂頻仍,如果疲於奔命,如果食不果腹,恐怕詩詞就會少很多。自然節氣詩詞,會少之又少。倉廩實,而後作詩書。有閒心了,才可能想起來創作寫詩詞。當今,畢竟詩詞當不了飯吃,即使純粹的詩人單靠寫詩作詞也很難生存。
詩詞是個人感情的抒發外化,亦是時代和國度的晴雨表。
在文化自信大旗的感召下,相信包括節氣詩詞在內的詩壇將大放異彩。文藝復興、詩詞繁榮的局面將持續發展下去。
回覆列表
《二十四節氣歌(五言詩)》
打春陽氣轉,雨水湮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乾。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駐,小滿雀來全。
芒種不強種,夏至豔陽天。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天高爽,白露晨珠連,
處暑忙收割,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多添衣,小雪地封嚴。
大雪叉河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又大寒,數九迎新年。
注:二十四節氣歌是在黃河流域流傳的,尤其是河南山東地區廣傳,我回憶並複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