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巖小語
-
2 # 大大小問號
烏龜長壽本質上是烏龜細胞存活時間長,並且可以增殖的代數較多形成的結果。
我們都知道,同一物種不同細胞生命時間不一樣,比如神經細胞可以存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而口腔粘膜細胞也就幾天生命。不同物種同一種細胞存活時間也是不一樣的。烏龜長壽,除去生病因素外,烏龜各種細胞生存時間應該是比較長的,至少心臟和腦細胞存活時間很久,而且烏龜不怎麼動,降低了代謝過程,進一步增加了細胞壽命。
此外,決定個體壽命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細胞增殖代數!一般的可增值細胞可以繁殖十幾代到30代。從這裡可以知道,10代的肯定沒30代的活的長,因為一個器官細胞可傳代狀態影響了該器官的壽命。
關於生命在於運動還是靜止的問題,目前還沒有定論,不過就目前的研究來看,支援生命在於運動的更多。機體在運動中會刺激整個生命系統,啟用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讓其得到鍛鍊,同時內分泌系統會分泌激素一些有益健康的激素,這些東西都在促進機體健康,而且我們身邊的運動讓人長壽的利益也比比皆是,我個人也是支援大家多運動的。
但是,靜止促進長壽的案例也有很多,比如烏龜,比如修道的人,清心寡慾,常靜坐,也很長壽。
不過,運動會讓人快樂,保持好心情和積極的狀態。
-
3 # 小民科
生命在於運動,這話肯定是沒錯的,但錯就錯在生命在於劇烈運動。
烏龜很長壽,而一些整天跳來跳去去的,比如說兔子,老鼠,甚至是我們人類中的大部分運動員等等,相對來說,他們的壽命都是相對比較短的,為什麼會這樣,運動不是使動物的身體更加健康嗎?
依照醫學理論來說,運動有益於動物本身的健康生長,這是沒錯的。動物的運動有利於動物細胞做生命活動,加速細胞物質的迴圈,即是加速細胞的新陳代謝,有利於細胞乾乾淨淨的生活。但是為什麼這樣的動物的壽命卻反而更短呢?有人說,這是細胞端粒的問題,動物本身生命運動做得多了,其肌體的損耗也就多了,肌體的損耗所帶來的就是更多體細胞的損傷以及死亡,而大量的細胞損傷以及死亡的肌體應對方案就是不斷地加速細胞的分裂生長來頂替損傷或者死亡的細胞。但是體細胞在正常情況下,分裂次數是有限的啊,分裂到一定次數後就不會再分裂了,於是某一次肌肉組織因為年輕時損耗太多,而到了中老年時細胞死亡沒法得到新細胞及時的分裂、新生、供應,最終使得肌體組織功能的快速衰老,甚至是功能缺失,最終還會導致個體生命的提前結束。而烏龜呢?烏龜的長壽可以用這相反的思路去解釋。
當然,還有人說,一個生命的心跳的次數是被定下來了的,只要心跳到一定次數了,生命也就結束了,年輕的時候運動量過大,心跳速度太快以至於命太短。這種說法雖感覺有些道理,但卻缺乏科學根據不可信。
那麼可信的是什麼呢?其實最近的一項生物學研究已經在表明,生物的本身它是會有著一套自我的修復系統的,這套修復系統會慢慢地將機體損傷的機能給修復好,但問題是這套系統修復的速度會很慢很慢,因為它需要動用到基因的調節等一系列繁瑣的過程。
烏龜運動慢,它的機體新陳代謝速度也會慢,因此它能等得起自身的修復系統將自身可能出現的毛病給慢慢修復好,可是熱愛運動活潑的動物呢?因為身體出現了損傷,而修復系統還沒來得及慢慢調養修復,然後更大的損傷又出現了,即是說,損傷速度遠大於修復速度,這才是導致物種命短的關鍵所在。
當然,實際上最最關鍵的還是物種本身的基因表達的問題,比如說,一隻壽命極短的飛蛾,它的生命怎麼可能長得過一個短命的人嘛。
回覆列表
科學發現,動物世界有個奇特的規律,好“靜”的往往比好“動”的壽命長。如:烏龜往往被視為長壽的象徵,忙碌的蜜蜂和一刻不停歇歌唱的蟬則只有按天數的生命。
醫學界通常解釋為—生命與“新陳代謝”或“心率”的快慢高低成反比,也有生物學解釋為“生長週期”或“天然基因”的差異。那麼問題來了,生命到底在於靜止還是運動?那些善於運動的動物,似乎更容易消亡,所以人難道要像烏龜一樣,一動不動才能活得長嗎?
當然不是。生物進化還有一個重要原理—“用進廢退”,即:生命體組織,如果經常使用、反覆刺激,就會加速分裂、充滿活力;如果長期不用,就會萎縮退化,甚至消亡殆盡。比如,肌肉往往越用越強大,大腦也越用越好使。長住高原缺氧環境,人的心肺會變大等,都是用進廢退的具體表現。
換句話說,明確“動”與“靜”的答案前,需要在“用”和“不用”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這方面,華人走在了前面。特別是中醫所探求的陰陽平衡,追求的就是一個長遠目標。華人的智慧告訴我們,要尋找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如太極拳,動靜結合、剛柔並濟,就是一種很好的養生之道。
拓展閱讀:醫學研究領域有一種新觀點—較慢的代謝速率能讓細胞“慢工出細活”,並有某大學幾年的臨床試驗佐證。此概念通俗來講,因為代謝率下降的關係,細胞的工作也變得悠閒起來。它們就會“慢工出細活”,把生長過程中的小錯誤給逐漸修補,最終長成應有的健康的模樣。這一理論又為這一命題開啟的另一扇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