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漢靈帝時期的宦官集團,稱十常侍,以張任為首的十二人,他們把持朝政,橫徵暴斂,賣官鬻爵,多放父兄、子弟、婚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榷財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無所申訴,導致民不聊生,暴發了黃巾起義。
太子之爭,董太后想立自已收養的劉協為太子,而大將軍何進想立其妹何皇后之子劉辯為太子,此時宦官集團也分成兩派,一派是支援何皇后的,以張任為代表,一派是支援董太后的,以蹇碩為代表。
最後皇帝臨終時選擇了劉協,故讓蹇碩擔任上軍校尉,掌管禁軍,大將軍何進也得聽命於他,怕死後何進叛亂,所以提前做好安排。最後還是不放心,就接受了蹇碩之建議,召何進入宮,想殺掉何進,沒想到何進命不該絕,蹇碩之部下密報了何進,急忙中途轉回,商議對策。
此時傳來靈帝駕崩的訊息,蹇碩還想密不發喪,假傳聖旨誆何進入宮,何進則率軍在帝靈前立劉辯為帝。蹇碩雖掌管禁軍,但禁軍首領大都是何進部下,不聽蹇碩調遣,只好逃跑,後被殺。
宦官的所做所為激怒了何進,想除之而後快,遭到其妹何太后的強烈反對,宦官張任等皆有恩於我們兄妹,當年因毒殺王美人之事,靈帝想廢之,多虧張任拿出鉅款賄賂皇室,苦苦求情,地位才得以保全,怎能忘恩。現蹇碩已死,何必殺之。宦官們彷彿看到了希望,拼命的抱住了何太后這個大腿。
袁紹則佔出來支援何進,建議召地方軍隊進京勤王,給何太后增加壓力,誅殺宦官,遭到曹操反對,曹操說除宦官一獄吏足矣。此時蹇碩已死,宦官已調不到禁軍一兵一卒,完全處於弱勢,隨便羅織一些罪名,將其首腦抓入監獄,只需一獄吏,便可將其殺死。而且會死的名正言順。
此法是絕對可行的,但何進顧忌也不是沒有道理,一是何太后不同意,難以明目張膽的進去抓人。二是手握重兵的車騎將軍何苗已被宦官收買。站在了宦官一邊。三是禁軍一直為宦官統管,怕展開行動後,出現變故。四是宦官在朝中經營多年,不知還有多少同黨。
最後何進還是召董卓進京了 ,因為他沒有曹操的氣魄,瞻前顧後,不敢賭上一把,其實何苗是他的弟弟,太后是他的妹妹,皇上是他的外甥,有什麼可怕的,都是一家人,帶兵進去把人一抓,投入大獄,隨便安個罪名就把他們辦了,事後大家都是親戚,還能為外人反目。
-
3 # 南門太守
派一名獄吏就能剷除宦官,這個說法並沒有錯,因為宦官當時已經失去了大權,困在皇宮裡,就像老虎沒有牙也沒有了爪子,已經束手可擒。
東漢末年,宦官成為一支重要政治力量,與外戚和黨人並駕齊驅,三者互相爭權,在自漢桓帝以來,宦官後來居上,透過兩次黨錮之禍徹底打擊了黨人,外戚也開始衰微,宦官一枝獨秀。
這時出現了著名的“十常侍”,宦官結成為一個勢力龐大的團體,他們不僅控制了皇宮,還控制了外朝,甚至朝廷三公這樣計程車人領袖都成了宦官的狗腿子,而像“涼州三明”那樣的猛將也得看宦官眼色行事,有的直接賣身投靠宦官。
宦官的子弟、朋黨橫行州郡,各地都有他們的爪牙,宦官還大肆收養義子,使特權得以世代延續。
宦官本來只生活在皇宮裡,在這個巴掌大的地方只有坐井觀天的份,何以能攪動起天下風雲,成為權力塔尖上的幸運兒呢?
這主要是皇權與宦官的結合,東漢中期以後,外戚勢力發展太快,著名的“跋扈將軍”梁冀就是代表,他們長期壟斷著權力,連皇帝的廢立都由他們說了算,皇權旁落。
天子奪回權力能信任和依賴的只有宦官,因為士人們多有政治潔癖,不擅長陰謀鬥爭,而宦官無所謂,為了勝利可以無底線。
漢桓帝劉志依靠宦官成功奪權,為了進一步鞏固權力基礎,對宦官更加倚重,發展到漢靈帝劉宏,這種依靠宦官的形勢不僅沒變,而且更加強化,劉宏明確表示宦官是他爹、是他娘。
在這種情況下,要剷除宦官簡直比登天還難,內朝是宦官的人,外朝也是,軍隊裡也是,到州郡地方,遍地都是宦官的人,怎麼去剷除?即使冷不丁給哪個宦官頭子來個暗殺或斬首行動也毫無意義,因為宦官是個龐大的集團,死上幾個頭目不礙大事。
但是,漢靈帝在位的中後期,外戚勢力重新抬頭,出現了何進這個外戚,黨人經過連續迫害後也開始緩慢復甦,政治格局發生了新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突然爆發了一場黃巾大起義,雖然最終失敗,卻沉重打擊了東漢政權,其中宦官集團遭受的打擊最重。
因為要撲滅黃巾起義,靠宦官不行,只得依賴黨人,於是大批黨人被重新被啟用,而何進也跟著沾光,成為討伐兵團的總司令,何進覺得有機可乘,於是抓緊與黨人合作,啟用了袁紹,並透過袁紹啟用了一大批黨人及黨人的同情者,權力格局發生了徹底改變。
最典型的例子是西園八校尉的設立,漢靈帝本來想把這支隊伍抓在宦官手裡,也是就抓在自己手裡,所以讓宦官蹇碩擔任上軍校尉,是西園新軍的總指揮,漢靈帝甚至詔令大將軍何進也得聽從蹇碩的調遣。
何進、袁紹沒有跟漢靈帝和宦官直接衝突,而是大量安插自己人進西園軍,袁紹、曹操、淳于瓊等都成為校尉,除了蹇碩之外,其它7個校尉都是何進、袁紹的人,宦官被架空了。
而且,在這個關鍵時刻宦官內部又發生了分裂,蹇碩的快速崛起引起傳統宦官大佬張讓、趙忠等人的不滿,張讓與何氏結成親家,成為政治同盟,後來蹇碩在內鬥中喪命。
宦官過去依仗的是皇權,漢靈帝的突然辭世也令宦官措手不及,新皇帝是何家的外甥,由何進、袁紹一手扶持上位,何太后臨朝稱朝,皇權反成政治對手手中的利劍。
宦官們感到了很恐懼,他們收斂行跡,又主動到官府自首,希望逃過一劫。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何進、袁紹能下決心,剷除宦官確實很簡單,派一名獄吏帶些人進宮拿人就是。
所以曹操說得沒錯,但袁紹仍然堅持引外兵入京,不是袁紹腦子不夠數,而是這中間有問題,何進獨掌大權後不想誅殺宦官了,雖然沒有明說,但能拖就拖,毫不上心。
何進這樣做,也是出於壯大自己力量的考慮,他不希望袁紹這些黨人勢力太強。然而何進的這些微妙心理一般人是無法體察的,因為何進在公開場合對宦官的態度始終是強硬的,讓人感覺他要革宦官的命到底。
但袁紹很清楚,因為重大謀劃都是他跟何進二人去做的,曹操不瞭解,但他最瞭解何進的心思,引外兵入京正是袁紹給何進“對症下藥”開的方子,至於這副藥靈不靈,那是另一回事了。
-
4 # 歷史長流中的魚兒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十常侍禍亂朝綱,以大將軍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和張讓、蹇碩為首的宦官勢力相互爭鬥不休。何進與袁紹商量除去十常侍,但是何太后不允許,何進不敢違背何太后的意旨。袁紹向何進建議召各方勢力入京來脅迫太后同意,其中就包括幷州牧董卓。《三國演義》中曹操不贊成召各方豪強入京的做法,並說出“若欲治罪,當除元惡,但付一獄吏足矣”。正史上並沒有記載曹操說這句話,只有《後漢書》記載主簿陳琳反對時說過類似的話,暫且不管曹操是否真的說過,我們先看看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可不可行呢?我們先了解宦官的勢力和外戚的勢力到底有多大差距。十常侍在漢靈帝還是個小孩時就跟著他了,小漢靈帝非常信任十常侍,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荒唐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由此可知,十常侍是把漢靈帝玩弄於鼓掌之中的。十常侍的勢力也就是從漢靈帝小時候就開始鞏固的,到何進要殺宦官時已經有接近二十年了。這快二十年中,朝中的大小官員,各個地方的大小官員很多都是屬於宦官集團的人。反觀何進呢,從妹妹被立為何皇后以來只有九年,成為大將軍也只有短短的五年,而且何進也算是受過宦官勢力幫助才穩坐大將軍的職位的。所以從樹大根深上來說,宦官集團是一顆大樹,何進只算剛剛脫離樹苗的概念。在勢力上,何進暫時不佔優勢,那麼何進的優勢在哪裡呢?何進的優勢有兩個。其一,名義上的權力。漢靈帝駕崩之後,劉辯即位,何進身為劉辯的舅舅,外戚身份更上一個層次。漢靈帝早在駕崩之前,為了分化大將軍何進的兵權設定了西園八校尉,十常侍之中的蹇碩是西園八校尉之首,連大將軍何進都要聽其命令。但是現在西園校尉隨著漢靈帝的駕崩而失去了支撐,何進即將大權獨握。其二,實實在在的兵權。《後漢書》記載,“遂西召前將軍董卓屯關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東發其郡強弩,並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由此可知何進可以調動用各方軍隊,而這種做法只憑他自己的影響力就足夠了。何進有這兩方面的優勢,按理來說除去宦官不應該太難才是,“一獄吏足矣”還是有他的道理的。《後漢書》記載,主簿陳琳對何進說:“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髮耳。夫違經合道,無人所順。”,何進現在已經大權在握,朝廷上下他說什麼就是什麼了,只需要以迅雷之勢,在他們還沒有反應過來時,以皇帝的名義把十常侍等人全部迅速下獄,那麼真的就是一個獄吏就可以決定這些宦官的生死了。為首的宦官一死,樹倒猢猻散,他們的勢力也就隨之瓦解了。但是曹操的這句話也並沒有想象得那麼簡單,這裡面有一個難辦的地方,不在於找這一個獄吏,而是這個“迅雷之勢”。宦官勢力樹大根深、盤根錯節,如果計劃不能保密,各個環節中的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極有可能給宦官搏命反撲的機會。可是這個何進就是做不到這種果決,總是糾結於何太后不同意,自己也是猶猶豫豫的。最終選擇利用自己的兵權召地方豪強入京,但是這麼一個慢過程給了宦官足夠的準備時間,結果不可避免被宦官反撲,身死於亂刀之下。總之,曹操的“一獄吏足矣”這句話的確是有他的道理的,只不過這個方法並不適用於優柔寡斷的何進,要怪就怪何進才智平凡卻身居高位了。
每天一段有深度的三國曆史,謝謝大家關注、點贊、評論!
回覆列表
以當時的情況來說是可能的。
上朝的時候,把皇帝太后請出來,派兵包圍皇宮,勒令張讓等人投降。宦官們拒絕的話,出兵剿滅。出來的話,投入監獄就結束了。
這是堂堂正正的辦法。
可惜,何進猶豫不決。
原因在於何太后及她的同母哥哥,車騎將軍何苗都反對清理宦官勢力。說起來是此二人平時親近宦官,其實是因為此二何期望保留宦官勢力以平衡何進的中朝力量,以最終確保小皇帝的地位與二何的權勢。
所以,在何太后及何苗的激烈反對下,何進舉棋不定,最終輸了個乾淨,身死家破不說,連老婆尹氏都被曹操弄去當了妾,兒子何晏最終也被司馬懿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