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南極和北極同屬寒冷地帶,周圍海域終年被厚冰所覆蓋.如果把南極的企鵝和北極的白熊的生活環境對換一下情況會怎樣呢?北極幾乎全部被厚厚的冰所覆蓋,如果讓企鵝到北極去生活,企鵝再也捉不到魚吃了.因為它要撲食的北極魚都生活在深海外.假如讓白熊到南極去生活,說不定它能夠活下來.因為那裡也有它們吃的海豹,而且在廣闊的南極海面上,飄浮著大大小小的流冰,還有無數的磷蝦和魚.另外企鵝都住在南極住在北極的是北極熊企鵝是一種不會飛的鳥類,它們像穿著開叉的西服,走起路來搖搖擺擺,憨態可掬。自然界的企鵝共有舊種,大部分動物難以忍受的冰天雪地卻是企鵝賴以生存的家園。冰雪覆蓋的南極便是企鵝主要的生存繁衍之地。除了南極洲以外,在南半球的許多海島上,甚至在位於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上也有企鵝的分佈。然而,在同樣氣候酷寒、冰雪茫茫的北極地區,卻看不到企鵝的影子,這一現象頗令人費解。炎熱的天氣阻擋了企鵝北上的去路有科學家認為,這還得從它們的祖先說起。企鵝的祖先是管鼻類動物,它們是從赤道以南的區域開始發展起來的。在企鵝決定發展方向這一問題時,同時決定廠它們主要生活家園的所在。動物學家推測,它們那時只選擇了南下,而沒有繼續向北挺進。因為熱帶炎熱的氣候阻擋了它們北上的道路,特別是它們無法忍受熱帶的暖水。企鵝生理特點決定了它們必須呆在有來自南極的冰雪融化水域,或由深海湧上的較冷的水流流經的海域。就這樣,溫暖的赤道水流和較高的氣溫形成了一個物理屏障,使懼熱的企鵝不能遊過它。再查對企鵝分佈的情況,它們分佈的最北限是年平均氣溫20度的區域,與動物學家的推測是頗為吻合的。人類的貪慾滅絕了無辜的企鵝但考佔學家曾經在北極地區找到過一種已經滅絕了的鳥類骨骼,與企鵝極其相似,研究者們稱之為“大企鵝”。這種大企鵝身高約60釐米,與南極地區數量最多的阿德利企鵝的大小可謂旗鼓相當。它們的頭部呈棕色,背部的羽毛呈黑色,腹部雪白。大企鵝的骨骼結構顯示,它們也有著笨拙搖擺的行走方式,而在海中也同樣善於游泳,與現代的企鵝相差無幾。歐洲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加拿大和俄羅斯北部的海濱地區,以及所有北極和業北極的島嶼是大企鵝主要的分佈區域,而且為數甚眾,曾以百萬計。但它們取食在海洋,繁殖在陸地,受海生和陸生捕食動物的雙重威脅,而它們的防禦能力差,使它在同後期發展起來的哺乳動物的生存競爭中慘敗,而被大量吞食;倖存的企鵝也僅限於少受捕食動物影響的海岸或孤島上。然而,人類卻剝奪了它們在北半球最後的生存機會。在早期人類侵入北極地區時,大企鵝的平靜生活就開始遭到一些破壞。到大約1000年前,北歐海盜也發現了這種大企鵝。他們還發現這種動物幾乎全身都是寶,更令他們高興的是,企鵝對於人類沒有任何的抵抗能力。於是,人類開始捕殺大企鵝。在距今三四百年的時候,歐洲曾掀起了一股到北極探險的熱潮,與此同時,人類在貪婪的慾望驅使下,對這群無辜的動物進行狂捕濫殺。在格陵蘭島、伊麗莎一女王群島等地的大企鵝被逼得無處安身,數量銳減,最終導致了大企鵝的“滅族之災”。1844年6月2日,北半球的最後兩隻企鵝在愛爾蘭海南的一個小島上被捕殺了。現在,除了偶爾發現的遺骨可供人類憑弔以外,在北極再也找不到企鵝了。目前,南極成了企鵝的理想家園:南太平洋中寒暖交匯的洋流、海水中大量的食物和營養物質為企鵝生存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還有冰雪高原形成的天然屏障,阻斷了動物向南遷移,使企鵝在這裡很少受到捕食者的襲擊。企鵝在這裡最大的危險是暴風雪。對於企鵝來說,南極已成為了它們最安全的生息之地。北極探險毀了大企鵝(圖文)企鵝在陸地上像人一樣站立著,總像是在昂首遠望期盼著什麼,所以名為企鵝,“企”在漢語中的原意是抬起腳後跟站著。企鵝的特別之處是它長著鳥的頭和喙卻不會飛,只能在陸地上步履蹣跚地行走,這是它最令人懷疑究竟應不應該屬於鳥類的一點疑惑。除了企鵝,只有鴕鳥不會飛,但鴕鳥跑得飛快,所以人們對它的鳥類身份毫不懷疑。當年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率領環球探險隊航行到達了南美海岸時,隊員們發現有一種從沒見過的“奇怪的鵝”,這些奇怪的鵝一動也不動時具有特別的呆滯表情,而自己探險隊裡的隊員皮加非塔呆呆發愣的神態與那些“鵝”相似極了,寂寞的探險隊員們以後一見到奇怪的鵝就喊叫皮加非塔的名字。皮加非塔的近似音“Penguin”就在一個玩笑中成了企鵝的名字,並且傳播開來。為了查詢到企鵝祖先的蹤跡和分佈狀況,生物學家們花費了極大的精力。古生物學研究結果表明,早在5千萬年前的第三紀就已經出現了企鵝,而且發現北極也曾有企鵝生活過,因為在北極地區找到了一種已經滅絕了的鳥類骨骼,被稱之為“大企鵝”。這種“大企鵝”身體高60釐米左右,頭部為棕色,背部的羽毛呈黑色,腹部雪白。它們在陸地上行走時像其它企鵝一樣十分笨拙,同樣在海中卻善於游泳。“大企鵝”主要分佈在歐洲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亞洲和北美洲,以及北冰洋的一些島嶼上,數量曾經以百萬計。然而在距今三四百年前,歐洲掀起了一股到北極探險的熱潮。隨著探險家和移民的到來,“大企鵝”成了人們競相捕殺的物件,它們的數量急劇下降,當最後一隻“大企鵝”被捕殺後,北半球就再也沒有企鵝了。這就是為什麼北極沒有企鵝的原因。還有就是南極也是有極光的!!!!兩極都有在地球南北兩極附近地區的高空,夜間常會出現燦爛美麗的光輝。它輕盈地飄蕩,同時忽暗忽明,發出紅的、藍的、綠的、紫的光芒。這種壯麗動人的景象就叫做極光。極光多種多樣,五彩繽紛,形狀不一,綺麗無比,在自然界中還沒有哪種現象能與之媲美。任何彩筆都很難繪出那在嚴寒的北極空氣中嬉戲無常、變幻莫測的炫目之光。極光有時出現時間極短,猶如節日的焰火在空中閃現一下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有時卻可以在蒼穹之中輝映幾個小時;有時像一條綵帶,有時像一團火焰,有時像一張五光十色的巨大銀幕;有的色彩紛紜,變幻無窮;有的僅呈銀白色,猶如棉絮、白雲,凝固不變;有的異常光亮、掩去星月的光輝;有的又十分清淡,恍若一束青絲;有的結構單一,狀如一彎弧光,呈現淡綠、微紅的色調;有的猶如綵綢或緞帶拋向天空,上下飛舞、翻動;有的軟如紗巾,隨風飄動,呈現出紫色、深紅的色彩;有時極光出現在地平線上,猶如晨光曙色;有時極光如山茶吐豔,一片火紅;有時極光密聚一起,猶如窗簾慢帳;有時它又射出許多光束,宛如孔雀開屏,蝶翼飛舞。極光是怎麼產生的呢?許多世紀以來,這一直是人們猜測和探索的天象之謎。從前,愛斯基摩人以為那是鬼神引導死者靈魂上天堂的火炬。13世紀時,人們則認為那是格陵蘭冰原反射的光。到了17世紀,人們才稱它為北極光——北極曙光(在南極所見到的同樣的光稱為南極光)。隨著科技的進步,極光的奧秘也越來越為我們所知,原來,這美麗的景色是太陽與大氣層合作表演出來的作品。在太陽創造的諸如光和熱等形式的能量中,有一種能量被稱為"太陽風"。太陽風是太陽噴射出的帶電粒子,是一束可以覆蓋地球的強大的帶電亞原子顆粒流。太陽風在地球上空環繞地球流動,以大約每秒400公里的速度撞擊地球磁場。地球磁場形如漏斗,尖端對著地球的南北兩個磁極,因此太陽發出的帶電粒子沿著地磁場這個"漏斗"沉降,進入地球的兩極地區。兩極的高層大氣,受到太陽風的轟擊後會發出光芒,形成極光。在南極地區形成的叫南極光。在北極地區形成的叫北極光。1890年,挪威物理學家柏克蘭認為,離地球1.5億千米的太陽幾乎連續不斷地向地球放射物質點。而離地球5萬千米至6.5萬千米以外有一層磁場將地球罩住,當太陽的質點直射這層磁場而被擋住時,它便向地球四周擴散,尋找鑽入的空隙,結果約有1%的質點鑽入北磁極附近的大氣層。每顆太陽質點含有等於1000伏特的電力。它們在 100千米外的高空大氣層中與原子和多半由氧和氮構成的分子相遇,原子吸收了太陽質點所含的一部分能量時,立即又將這能量釋放出來而產生極強的光,氧發出綠色和紅色的光,氮則發出紫、藍和一些深紅色的光。這些繽紛的色彩組成了綺麗壯觀的極光景象。目前,許多科學家正在對極光作深入的研究。人們看到的極光,主要是帶電粒子流中的電子造成的。而且,極光的顏色和強度也取決於沉降粒子的能量和數量。用一個形象比喻,可以說極光活動就像磁層活動的實況電視畫面。沉降粒子為電視機的電子束,地球大氣為電視螢幕,地球磁場為電子束導向磁場。科學家從這個天然大電視中得到磁層以及日地空間電磁活動的大量資訊。例如,透過極光譜分析可以瞭解沉降粒子束來源,粒子種類,能量大小,地球磁尾的結構,地球磁場與行星磁場的相互作用,以及太陽擾亂對地球的影響方式與程度等。極光不但美麗,而且在地球大氣層中投下的能量,可以與全世界各國發電廠所產生電容量的總和相比。這種能量常常攪亂無線電和雷達的訊號。極光所產生的強力電流,也可以集結在長途電話線或影響微波的傳播,使電路中的電流區域性或完全“損失”,甚至使電力傳輸線受到嚴重干擾,從而使某些地區暫時失去電力供應。怎樣利用極光所產生的能量為人類造福,是當今科學界的一項重要使命。極光 常常出現於緯度靠近地磁極地區上空大氣中的彩色發光現象。一般呈帶狀、弧狀、幕狀、放射狀,這些形狀有時穩定有時作連續性變化。 極光是來自太陽活動區的帶電高能粒子 [可達1萬電子伏] 流使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激發或電離而產生的。由於地磁場的作用,這些高能粒子轉向極區,所以極光常見於高磁緯地區。在大約離磁極25°—30°的範圍內常出現極光,這個區域稱為極光區。在地磁緯度45°—60°之間的區域稱為弱極光區,地磁緯度低於45°的區域稱為微極光區。極光下邊界的高度,離地面不到100公里,極大發光處的高度約110公里左右,正常的最高邊界為300公里左右,在極端情況下可達1000公里以上。根據近年來關於極光分佈情況的研究,極光區的形狀不是以地磁極為中心的圓環狀,而是更像卵形。極光的光譜線範圍約為3100—6700埃,其中最重要的譜線是5577埃的氧原子綠線,稱為極光綠線。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開始觀測極光,有著豐富的極光記錄。極光是劃過南北兩極地區上空的耀眼的光象。呈帶狀、弧狀、放射狀或幕狀。還沒有人確切地知道極光發生的原因,但人們通常認為極光是來自太陽微小高能粒子在地球磁場受阻後偏向的結果。一說是太陽高能粒子在地球磁場作用下和地球外層大氣中氧氮原子撞擊產生的輝光。太陽每11年左右有一個非常活動期,發出大量高能粒子進入宇宙空間。此時出現的極光最為瑰麗壯觀。在地平線上的城市燈光和高層建築可能會妨礙我們看光,所以最佳的極光景象要在鄉間空曠地區才能觀察得到。在加拿大的丘吉爾城,一年在有300個夜晚能見到極光;而在羅裡達州,一年平均只能見到4次左右。大多數極光出現在地球上空90—130千米處。但有些極光要高得多。1959年,一次北極光所測得的高度是160千米,寬度超過4800千米。
不能.南極和北極同屬寒冷地帶,周圍海域終年被厚冰所覆蓋.如果把南極的企鵝和北極的白熊的生活環境對換一下情況會怎樣呢?北極幾乎全部被厚厚的冰所覆蓋,如果讓企鵝到北極去生活,企鵝再也捉不到魚吃了.因為它要撲食的北極魚都生活在深海外.假如讓白熊到南極去生活,說不定它能夠活下來.因為那裡也有它們吃的海豹,而且在廣闊的南極海面上,飄浮著大大小小的流冰,還有無數的磷蝦和魚.另外企鵝都住在南極住在北極的是北極熊企鵝是一種不會飛的鳥類,它們像穿著開叉的西服,走起路來搖搖擺擺,憨態可掬。自然界的企鵝共有舊種,大部分動物難以忍受的冰天雪地卻是企鵝賴以生存的家園。冰雪覆蓋的南極便是企鵝主要的生存繁衍之地。除了南極洲以外,在南半球的許多海島上,甚至在位於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上也有企鵝的分佈。然而,在同樣氣候酷寒、冰雪茫茫的北極地區,卻看不到企鵝的影子,這一現象頗令人費解。炎熱的天氣阻擋了企鵝北上的去路有科學家認為,這還得從它們的祖先說起。企鵝的祖先是管鼻類動物,它們是從赤道以南的區域開始發展起來的。在企鵝決定發展方向這一問題時,同時決定廠它們主要生活家園的所在。動物學家推測,它們那時只選擇了南下,而沒有繼續向北挺進。因為熱帶炎熱的氣候阻擋了它們北上的道路,特別是它們無法忍受熱帶的暖水。企鵝生理特點決定了它們必須呆在有來自南極的冰雪融化水域,或由深海湧上的較冷的水流流經的海域。就這樣,溫暖的赤道水流和較高的氣溫形成了一個物理屏障,使懼熱的企鵝不能遊過它。再查對企鵝分佈的情況,它們分佈的最北限是年平均氣溫20度的區域,與動物學家的推測是頗為吻合的。人類的貪慾滅絕了無辜的企鵝但考佔學家曾經在北極地區找到過一種已經滅絕了的鳥類骨骼,與企鵝極其相似,研究者們稱之為“大企鵝”。這種大企鵝身高約60釐米,與南極地區數量最多的阿德利企鵝的大小可謂旗鼓相當。它們的頭部呈棕色,背部的羽毛呈黑色,腹部雪白。大企鵝的骨骼結構顯示,它們也有著笨拙搖擺的行走方式,而在海中也同樣善於游泳,與現代的企鵝相差無幾。歐洲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加拿大和俄羅斯北部的海濱地區,以及所有北極和業北極的島嶼是大企鵝主要的分佈區域,而且為數甚眾,曾以百萬計。但它們取食在海洋,繁殖在陸地,受海生和陸生捕食動物的雙重威脅,而它們的防禦能力差,使它在同後期發展起來的哺乳動物的生存競爭中慘敗,而被大量吞食;倖存的企鵝也僅限於少受捕食動物影響的海岸或孤島上。然而,人類卻剝奪了它們在北半球最後的生存機會。在早期人類侵入北極地區時,大企鵝的平靜生活就開始遭到一些破壞。到大約1000年前,北歐海盜也發現了這種大企鵝。他們還發現這種動物幾乎全身都是寶,更令他們高興的是,企鵝對於人類沒有任何的抵抗能力。於是,人類開始捕殺大企鵝。在距今三四百年的時候,歐洲曾掀起了一股到北極探險的熱潮,與此同時,人類在貪婪的慾望驅使下,對這群無辜的動物進行狂捕濫殺。在格陵蘭島、伊麗莎一女王群島等地的大企鵝被逼得無處安身,數量銳減,最終導致了大企鵝的“滅族之災”。1844年6月2日,北半球的最後兩隻企鵝在愛爾蘭海南的一個小島上被捕殺了。現在,除了偶爾發現的遺骨可供人類憑弔以外,在北極再也找不到企鵝了。目前,南極成了企鵝的理想家園:南太平洋中寒暖交匯的洋流、海水中大量的食物和營養物質為企鵝生存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還有冰雪高原形成的天然屏障,阻斷了動物向南遷移,使企鵝在這裡很少受到捕食者的襲擊。企鵝在這裡最大的危險是暴風雪。對於企鵝來說,南極已成為了它們最安全的生息之地。北極探險毀了大企鵝(圖文)企鵝在陸地上像人一樣站立著,總像是在昂首遠望期盼著什麼,所以名為企鵝,“企”在漢語中的原意是抬起腳後跟站著。企鵝的特別之處是它長著鳥的頭和喙卻不會飛,只能在陸地上步履蹣跚地行走,這是它最令人懷疑究竟應不應該屬於鳥類的一點疑惑。除了企鵝,只有鴕鳥不會飛,但鴕鳥跑得飛快,所以人們對它的鳥類身份毫不懷疑。當年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率領環球探險隊航行到達了南美海岸時,隊員們發現有一種從沒見過的“奇怪的鵝”,這些奇怪的鵝一動也不動時具有特別的呆滯表情,而自己探險隊裡的隊員皮加非塔呆呆發愣的神態與那些“鵝”相似極了,寂寞的探險隊員們以後一見到奇怪的鵝就喊叫皮加非塔的名字。皮加非塔的近似音“Penguin”就在一個玩笑中成了企鵝的名字,並且傳播開來。為了查詢到企鵝祖先的蹤跡和分佈狀況,生物學家們花費了極大的精力。古生物學研究結果表明,早在5千萬年前的第三紀就已經出現了企鵝,而且發現北極也曾有企鵝生活過,因為在北極地區找到了一種已經滅絕了的鳥類骨骼,被稱之為“大企鵝”。這種“大企鵝”身體高60釐米左右,頭部為棕色,背部的羽毛呈黑色,腹部雪白。它們在陸地上行走時像其它企鵝一樣十分笨拙,同樣在海中卻善於游泳。“大企鵝”主要分佈在歐洲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亞洲和北美洲,以及北冰洋的一些島嶼上,數量曾經以百萬計。然而在距今三四百年前,歐洲掀起了一股到北極探險的熱潮。隨著探險家和移民的到來,“大企鵝”成了人們競相捕殺的物件,它們的數量急劇下降,當最後一隻“大企鵝”被捕殺後,北半球就再也沒有企鵝了。這就是為什麼北極沒有企鵝的原因。還有就是南極也是有極光的!!!!兩極都有在地球南北兩極附近地區的高空,夜間常會出現燦爛美麗的光輝。它輕盈地飄蕩,同時忽暗忽明,發出紅的、藍的、綠的、紫的光芒。這種壯麗動人的景象就叫做極光。極光多種多樣,五彩繽紛,形狀不一,綺麗無比,在自然界中還沒有哪種現象能與之媲美。任何彩筆都很難繪出那在嚴寒的北極空氣中嬉戲無常、變幻莫測的炫目之光。極光有時出現時間極短,猶如節日的焰火在空中閃現一下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有時卻可以在蒼穹之中輝映幾個小時;有時像一條綵帶,有時像一團火焰,有時像一張五光十色的巨大銀幕;有的色彩紛紜,變幻無窮;有的僅呈銀白色,猶如棉絮、白雲,凝固不變;有的異常光亮、掩去星月的光輝;有的又十分清淡,恍若一束青絲;有的結構單一,狀如一彎弧光,呈現淡綠、微紅的色調;有的猶如綵綢或緞帶拋向天空,上下飛舞、翻動;有的軟如紗巾,隨風飄動,呈現出紫色、深紅的色彩;有時極光出現在地平線上,猶如晨光曙色;有時極光如山茶吐豔,一片火紅;有時極光密聚一起,猶如窗簾慢帳;有時它又射出許多光束,宛如孔雀開屏,蝶翼飛舞。極光是怎麼產生的呢?許多世紀以來,這一直是人們猜測和探索的天象之謎。從前,愛斯基摩人以為那是鬼神引導死者靈魂上天堂的火炬。13世紀時,人們則認為那是格陵蘭冰原反射的光。到了17世紀,人們才稱它為北極光——北極曙光(在南極所見到的同樣的光稱為南極光)。隨著科技的進步,極光的奧秘也越來越為我們所知,原來,這美麗的景色是太陽與大氣層合作表演出來的作品。在太陽創造的諸如光和熱等形式的能量中,有一種能量被稱為"太陽風"。太陽風是太陽噴射出的帶電粒子,是一束可以覆蓋地球的強大的帶電亞原子顆粒流。太陽風在地球上空環繞地球流動,以大約每秒400公里的速度撞擊地球磁場。地球磁場形如漏斗,尖端對著地球的南北兩個磁極,因此太陽發出的帶電粒子沿著地磁場這個"漏斗"沉降,進入地球的兩極地區。兩極的高層大氣,受到太陽風的轟擊後會發出光芒,形成極光。在南極地區形成的叫南極光。在北極地區形成的叫北極光。1890年,挪威物理學家柏克蘭認為,離地球1.5億千米的太陽幾乎連續不斷地向地球放射物質點。而離地球5萬千米至6.5萬千米以外有一層磁場將地球罩住,當太陽的質點直射這層磁場而被擋住時,它便向地球四周擴散,尋找鑽入的空隙,結果約有1%的質點鑽入北磁極附近的大氣層。每顆太陽質點含有等於1000伏特的電力。它們在 100千米外的高空大氣層中與原子和多半由氧和氮構成的分子相遇,原子吸收了太陽質點所含的一部分能量時,立即又將這能量釋放出來而產生極強的光,氧發出綠色和紅色的光,氮則發出紫、藍和一些深紅色的光。這些繽紛的色彩組成了綺麗壯觀的極光景象。目前,許多科學家正在對極光作深入的研究。人們看到的極光,主要是帶電粒子流中的電子造成的。而且,極光的顏色和強度也取決於沉降粒子的能量和數量。用一個形象比喻,可以說極光活動就像磁層活動的實況電視畫面。沉降粒子為電視機的電子束,地球大氣為電視螢幕,地球磁場為電子束導向磁場。科學家從這個天然大電視中得到磁層以及日地空間電磁活動的大量資訊。例如,透過極光譜分析可以瞭解沉降粒子束來源,粒子種類,能量大小,地球磁尾的結構,地球磁場與行星磁場的相互作用,以及太陽擾亂對地球的影響方式與程度等。極光不但美麗,而且在地球大氣層中投下的能量,可以與全世界各國發電廠所產生電容量的總和相比。這種能量常常攪亂無線電和雷達的訊號。極光所產生的強力電流,也可以集結在長途電話線或影響微波的傳播,使電路中的電流區域性或完全“損失”,甚至使電力傳輸線受到嚴重干擾,從而使某些地區暫時失去電力供應。怎樣利用極光所產生的能量為人類造福,是當今科學界的一項重要使命。極光 常常出現於緯度靠近地磁極地區上空大氣中的彩色發光現象。一般呈帶狀、弧狀、幕狀、放射狀,這些形狀有時穩定有時作連續性變化。 極光是來自太陽活動區的帶電高能粒子 [可達1萬電子伏] 流使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激發或電離而產生的。由於地磁場的作用,這些高能粒子轉向極區,所以極光常見於高磁緯地區。在大約離磁極25°—30°的範圍內常出現極光,這個區域稱為極光區。在地磁緯度45°—60°之間的區域稱為弱極光區,地磁緯度低於45°的區域稱為微極光區。極光下邊界的高度,離地面不到100公里,極大發光處的高度約110公里左右,正常的最高邊界為300公里左右,在極端情況下可達1000公里以上。根據近年來關於極光分佈情況的研究,極光區的形狀不是以地磁極為中心的圓環狀,而是更像卵形。極光的光譜線範圍約為3100—6700埃,其中最重要的譜線是5577埃的氧原子綠線,稱為極光綠線。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開始觀測極光,有著豐富的極光記錄。極光是劃過南北兩極地區上空的耀眼的光象。呈帶狀、弧狀、放射狀或幕狀。還沒有人確切地知道極光發生的原因,但人們通常認為極光是來自太陽微小高能粒子在地球磁場受阻後偏向的結果。一說是太陽高能粒子在地球磁場作用下和地球外層大氣中氧氮原子撞擊產生的輝光。太陽每11年左右有一個非常活動期,發出大量高能粒子進入宇宙空間。此時出現的極光最為瑰麗壯觀。在地平線上的城市燈光和高層建築可能會妨礙我們看光,所以最佳的極光景象要在鄉間空曠地區才能觀察得到。在加拿大的丘吉爾城,一年在有300個夜晚能見到極光;而在羅裡達州,一年平均只能見到4次左右。大多數極光出現在地球上空90—130千米處。但有些極光要高得多。1959年,一次北極光所測得的高度是160千米,寬度超過480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