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螺008

    恐龍時代與我們相距1000萬年,這個時間相對脊椎動物不是很短,相對於地球生命的歷史就太短了,而相當於地球45億年的歷史,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45億/1000萬=450倍

    說這個是什麼意思呢?是想說:時間太短,地球質量不會發生什麼變化,所以引力一樣。

    地球成形後,早期還是吸收了很多軌道上的小天體的,質量一直增加,後來還與一顆接近火星質量的天體相撞,撞出來一個月亮,地球質量更增加了,再往後就沒有大型天體加入,地球冷卻後,生命才開始演化。

  • 2 # 鋒言毅語

    確實有觀點認為引力常數G是隨時間變化的。

    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即任何兩個物體之間存在著吸引力,引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當然,為了使等式兩邊的數值相等,還必須加上一個常數G。引力常數G的數值是後來由卡文迪許測定的,這個測定也被稱為稱地球的實驗,因為只要知道了常數G,就能從萬有引力公式計算出地球的質量。

    既然引力常數G是隨時間變化的,那麼遠古時期地球的引力也是跟現在不同的。

    有的科學家之所以提出這種猜想,是因為一些物理常數之間的“巧合”,比如質子與電子的電吸引力(也即電磁力)與引力的比值大概是10的40次方,宇宙半徑與質子康普頓波長(康普頓波長被認為是測量粒子位置的基本限制)的比值也是10的40次方量級,宇宙年齡與原子核特徵時間(光透過一個質子所需的時間)的比值仍然是10的40次方量級。

    有的物理學家認為這不是巧合。比如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英國科學家愛丁頓爵士(Sir A.S.Eddington)認為:基本的自然常數(G,m,c等)是“宇宙結構的自然而完全的規定”,常數的大小不是偶然的。他想建立一個理論來匯出這些值,但沒有成功。

    量子力學的建立者之一狄拉克(P.A.M.Dirac)提出一個“大數猜想”:在宇宙演化過程中,那些巧合關係是不會改變的,因此,所謂基本的常數,如G,c,e,m等,都可能隨著宇宙的年齡而改變。也已經有人做實驗來檢驗引力常數G是不是在變化。

    如果按照這些科學家的設想,引力常數G是隨時間而變化的,那麼遠古時期的地球將會比現在更靠近太陽,太陽也會比現在輻射更強的能量,導致那時候地球上的水都以水蒸氣的形式存在,生命不可能產生。也有人說那是因為我們的測年技術不準確,生命可能沒有那麼早產生。但現在一般還是認為遠古時期的地球引力跟現在是一樣的。

  • 3 # 夢幻129575311

    恐龍時期地球的質量要大於現在地球的質量,但是平均密度要小於現在。另外在體積上要大於現在的地球!

    我一直反對“引力”、“斥力”等概念,原因在於這種說法禁不住推敲。簡單說“引力”、“斥力”都將每個物體孤立了起來,即“引力”和“斥力”都來自各自的自身。然而宇宙中從來就沒有任何孤立的物質、物體。

  • 4 # 拉拉酋長

    恐龍時代的地球引力應該比現在稍微要小一點。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地心引力取決對於物體的作用力大小與地球和物體的質量、引力常數、距離。通常我們可以將地球對物體的引力分解為兩個分力:一個指向地軸,大小等於物體繞地軸做勻速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另一個是物體所受的重力。

    地球上的物體所承受的重力與地球自轉沒有多大的關係,但是物體的向心力與地球的自轉有關係,因此,兩個分力合起來的話,恐龍時代的地球引力應該比現在稍微小一點。

    地球的自轉其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存在著明顯的季節特徵:春季自轉速度較慢;秋季自轉週期則較快。英國的《皇家學會數學與物理學分會學報》研究報告表示:己經過去的27個世紀,地球上的每一天以平均每世紀增加約1.8毫秒而延長著,2億年之後,地球一天的時間將會變為25小時。

    而史前5.3億年,地球的自轉速度比今天要快許多,每天大約僅有21個小時,史前1億年的恐龍時代,每天則是23小時。2億年前至今,每隔5年,地球自轉減1秒鐘,一直地到了現在的一天24小時。

    地球的公轉速度也同樣地在變慢,許多化石的表壁上,都會有被稱之為古生物鐘的,類似於樹木“年輪”的痕跡,這一些化石都被科學家們視之為地質時代的證據,科學家們根據這一些古生物鐘的研究,發現了地球的公轉速度正在逐漸地變慢。

    史前4.4億年的晚奧陶紀,地球公轉一週需要412天;4.2億年前的中志留紀400天;3.7億年前的中泥盆紀398天;到了1億年前的晚石炭紀385天;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也就是恐龍時代每年有376天;而現在則是365.25天。

    導致地球公轉和自轉週期變化的原因,科學家認為主要是因為月球對地球的潮汐力引發的地殼運動;另一些科學家則是用宇宙擴充套件論來解釋地球公轉和自轉週期的改變,主要是指天體之間的摩擦。

  • 5 # 火星一號

    我們先來看一下引力公式:

    其中G表示萬有引力常數,M表示地球質量,m表示物體質量,r表示地球半徑。

    雖然有理論指出,G會隨時間發生變化,但恐龍生活在大約2.4億年前的三疊紀至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這點時間並不會使G發生明顯變化。那麼,有可能會使地球引力發生變化的因素就是地球的質量和半徑。

    地球不斷被小行星以及塵埃撞擊,這會使地球的質量每年增重數萬噸。另外,地球大氣中的氣體分子不斷逃到太空中,此外還有地球內部的放射性物質不斷衰變輻射出能量,這些過程會使地球的質量每年減重10萬噸左右。因此,總的來說,地球質量在緩慢減少。但相對於地球巨大的質量而言,這種變輕幅度很小,在一億年裡也只減少了十億分之一,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那麼,有沒有可能地球的尺寸發生顯著變化?當地球形成時,整個星球都是熔岩。隨著地球的冷卻和凝固,地球的尺寸會出現顯著收縮。然而,這個過程早在恐龍出現之前就已經停滯,此後地球的尺寸基本上沒有顯著的縮小。

    因此,綜合而言,恐龍時代的地球引力與現在幾乎沒有區別。

    不過,如果考慮到另一種因素,地球上物體所受的地球引力作用會比現在更弱。這是因為月球對地球的潮汐作用,使得地球的自轉速度逐漸放慢。在一億年前,地球的自轉週期比現在短了1小時,只有23小時。由於較快的自轉速度產生的離心效應更強,所以那時物體所受的地球引力會更弱,可能比現在小了1%左右。

    題主問這個問題有可能是想說恐龍時代的地球引力更弱,所以恐龍的體型更大。其實,遠古地球更高的氧氣含量對此也有影響。然而,最主要的影響應該是來自物種之間的競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以色列更希望對伊動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