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賞析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簡注〕 張丞相:即張九齡,公元733年(唐玄宗開元十二一年)擔任丞相職務。 雲夢:古代的兩個大沼澤,在湖北省長江南北兩側,江北為雲,江南為夢,後來大部分變成陸地。合稱“雲夢澤”。 羨魚:羨慕釣魚。《漢書·董仲舒傳》中說: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意思是,與其空口讚賞別人的成績,不如自己紮紮實實地做點事情。 〔淺析〕 孟浩然(689-740年),名浩,浩然是他的字,襄陽(今湖北省襄陽縣)人。他的一生很不得志,四十歲時才有機會到長安去謀求官職;終因無人肯引薦提拔他,於是只好返回家鄉,過隱居生活。但是,他不甘寂寞,時常同張九齡、王維等官僚來往,與李白、王昌齡等詩人贈詩唱合。他是唐代第一個寫山水詩的詩人,被稱為“田園詩人”。他的“田園”詩並不多,成就也不算大,但卻能反映一定的社會現實,而具有自己的風格。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述懷詩,寫得很委婉。在唐代,門閥制度是很森嚴的,一般的知識分子很難得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要想在政治上尋找出路,知識分子須向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求助,寫些詩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常識,引薦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遊長安,時值張九齡出任朝廷丞相,便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希望他給予幫助。但由於詩人顧慮多、愛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說,所以只好委婉地表達自己的願望。這種苦悶的心情,是不難領會的。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是把寫景同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觸景生情,情在景中。詩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景緻。“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涵虛,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到了中秋時節,洞庭湖裡的水盛漲起來,與湖岸平齊了,一眼看雲,只見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渾然成為一體,美麗極了。“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在這浩翰的湖面和雲夢澤上,水氣蒸騰,濤聲轟鳴,使座落在湖濱的岳陽城都受到了震撼。這四句詩,把洞庭湖的景緻寫得有聲有色,生氣勃勃。這樣寫景,襯托出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暗喻詩人正當年富力強,願為國家效力,做一番事業。這是寫景的妙用。 詩的後四句,轉入抒發詩人自己的感情,轉得也很自然。眼前洞庭湖的美景,觸動了詩人的心事,使他想起自己隱居獨處、默默無聞的境地,不禁感慨萬端。“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濟是渡水,舟楫是船和槳,端居是閒居無事可做。這兩句,詩人用巧妙的比喻,向張丞相表白:我是不甘心過隱居生活的;虛度年華,辜負大好時光,我感到羞恥。可是,我要渡水卻沒有船隻,我要出來做事卻無人引薦,這就是我的難處啊! 最後兩句,“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婉轉地向執掌大權的張丞相提出請求。這兩句詩,是古話“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轉化來的。它的本意是說,與其站在河邊空叫“好魚!好魚!”不如回家去編織捕魚的網。在這裡,詩人聯絡自己的心情,給這句古話賦予了新的意義,把張丞相比為“垂釣者”,而自己卻在“坐觀”,不能去捕魚,只有感慨而已。意思就是說:您張丞相在執掌國政,我怎麼可以袖手旁觀呢?但我這個閒居的隱士又不能夠替您效力,無奈,我只能空向您表示一番羨慕之情罷了。這意思雖然很委婉,但卻是明白的:希求張丞相引薦,為他找一條出路。 然而,在當時的封建社會里,有作為的人想出頭,談何容易!“當路無人”,孟浩然終於沒有尋到出路,四處碰鼻,灰心失望,五十二歲時就在故鄉南園病逝。 讀這首詩,覺得它的思想意義不大,但是它的寫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卻是值得借鑑的。而且,它象一面鏡子,照出了當時社會的弊病,反映出知識分子尋求道路的苦悶心境。這些都是可取的。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賞析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簡注〕 張丞相:即張九齡,公元733年(唐玄宗開元十二一年)擔任丞相職務。 雲夢:古代的兩個大沼澤,在湖北省長江南北兩側,江北為雲,江南為夢,後來大部分變成陸地。合稱“雲夢澤”。 羨魚:羨慕釣魚。《漢書·董仲舒傳》中說: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意思是,與其空口讚賞別人的成績,不如自己紮紮實實地做點事情。 〔淺析〕 孟浩然(689-740年),名浩,浩然是他的字,襄陽(今湖北省襄陽縣)人。他的一生很不得志,四十歲時才有機會到長安去謀求官職;終因無人肯引薦提拔他,於是只好返回家鄉,過隱居生活。但是,他不甘寂寞,時常同張九齡、王維等官僚來往,與李白、王昌齡等詩人贈詩唱合。他是唐代第一個寫山水詩的詩人,被稱為“田園詩人”。他的“田園”詩並不多,成就也不算大,但卻能反映一定的社會現實,而具有自己的風格。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述懷詩,寫得很委婉。在唐代,門閥制度是很森嚴的,一般的知識分子很難得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要想在政治上尋找出路,知識分子須向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求助,寫些詩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常識,引薦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遊長安,時值張九齡出任朝廷丞相,便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希望他給予幫助。但由於詩人顧慮多、愛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說,所以只好委婉地表達自己的願望。這種苦悶的心情,是不難領會的。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是把寫景同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觸景生情,情在景中。詩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景緻。“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涵虛,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到了中秋時節,洞庭湖裡的水盛漲起來,與湖岸平齊了,一眼看雲,只見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渾然成為一體,美麗極了。“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在這浩翰的湖面和雲夢澤上,水氣蒸騰,濤聲轟鳴,使座落在湖濱的岳陽城都受到了震撼。這四句詩,把洞庭湖的景緻寫得有聲有色,生氣勃勃。這樣寫景,襯托出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暗喻詩人正當年富力強,願為國家效力,做一番事業。這是寫景的妙用。 詩的後四句,轉入抒發詩人自己的感情,轉得也很自然。眼前洞庭湖的美景,觸動了詩人的心事,使他想起自己隱居獨處、默默無聞的境地,不禁感慨萬端。“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濟是渡水,舟楫是船和槳,端居是閒居無事可做。這兩句,詩人用巧妙的比喻,向張丞相表白:我是不甘心過隱居生活的;虛度年華,辜負大好時光,我感到羞恥。可是,我要渡水卻沒有船隻,我要出來做事卻無人引薦,這就是我的難處啊! 最後兩句,“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婉轉地向執掌大權的張丞相提出請求。這兩句詩,是古話“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轉化來的。它的本意是說,與其站在河邊空叫“好魚!好魚!”不如回家去編織捕魚的網。在這裡,詩人聯絡自己的心情,給這句古話賦予了新的意義,把張丞相比為“垂釣者”,而自己卻在“坐觀”,不能去捕魚,只有感慨而已。意思就是說:您張丞相在執掌國政,我怎麼可以袖手旁觀呢?但我這個閒居的隱士又不能夠替您效力,無奈,我只能空向您表示一番羨慕之情罷了。這意思雖然很委婉,但卻是明白的:希求張丞相引薦,為他找一條出路。 然而,在當時的封建社會里,有作為的人想出頭,談何容易!“當路無人”,孟浩然終於沒有尋到出路,四處碰鼻,灰心失望,五十二歲時就在故鄉南園病逝。 讀這首詩,覺得它的思想意義不大,但是它的寫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卻是值得借鑑的。而且,它象一面鏡子,照出了當時社會的弊病,反映出知識分子尋求道路的苦悶心境。這些都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