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救生圈

    在二戰,日本想打美國的反潛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美國不是德國那樣單純的潛艇戰,然後多增加驅逐艦就可以有效壓制德國潛艇。

    美國擁有壓倒性的大艦隊,大批航母,如果日本艦隊出來大規模反潛,美軍艦隊就會上去爆發主力對決。在以中途島戰役後,日本海軍的主要方針,還是保船,躲避主力對決。

    另外,就是,美軍擁有大量遠端巡邏機和重型轟炸機。單獨幾艘驅逐艦出來反潛,很容易,就會被美軍的遠端巡邏機發現,同時美國的通訊技術在當時也是最先進的。很快,遠端巡邏機就會引導重型轟炸機過來空襲日本反潛驅逐艦。

    美軍掌握了制海權和制空權,因此,美軍潛艇在太平洋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日本海軍一點辦法也沒有。後來,日本都使用潛艇搞運輸了,結果1943年9月4日,“伊-177號”潛艇在折田海軍大尉指揮下,向新幾內亞島的來城運送糧食。

    剛剛抵達目的地,日本潛艇就發現右舷有兩艘魚雷艇。用噪聲測向儀搜尋水面,發現在自己的周圍還有五艘驅逐艦。潛艇實際上是被包圍了。從1943年10月20日起,美軍在白天加強了對拉包爾空襲。一到上午10點,美機就來轟炸。

    日本潛艇就趕快在港口下潛,當美軍B-17、“B-25轟炸機”和“P-38式戰機也照樣向疑似潛艇錨地,附近扔炸彈,使下潛以後的日本潛艇震動得很厲害。

    說白了,就是日本海軍和美國海軍實力相差太大了。出海就是美國驅逐艦成群結隊,進了港口美軍轟炸機就又來了。

  • 2 # 戰爭之王

    一方面是日本人對潛艇的錯誤認識,另一方面就是日本對於制海權的認識也是不如英美海軍的,僅僅是學到了海權的皮毛,從一開始就沒有意識到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等意識起來時已經晚了。

    日本人一直是將潛艇作為殲滅敵方作戰艦艇的力量使用的,根本就沒想到用於破交戰封鎖這樣的戰略目的(當然,美國也不怕日本搞破交戰,美國畢竟自給自足率高,無非是運輸時損失會大一些)。在之前的日清戰爭、日俄戰爭日本都是用艦隊決戰擊敗對方的,而雖然一戰中就有德國海軍對英國的破交戰,但是日本海軍看不上這樣的策略,還是堅持鉅艦大炮的艦隊決戰才是徹底擊敗對方的根本。

    所以潛艇就是配角,在其漸減邀擊戰略中負責和航空兵等一起不斷給敵軍艦隊造成損失,沒有其他任務。而日本人也是認為英美軍更不會用潛艇,更不會想到盟軍會打擊日本海上運輸生命線,於是根本就沒有重視反潛工作,日軍的驅逐艦等面對潛艇幾乎就是瞎子聾子。

    太平洋戰爭,從根本上就是日本為了奪取石油金屬糧食等資源而進行的戰爭,可是這些戰爭需要輸入到日本本土才能發揮作用,但是日本人沒有想過如何保證這些資源的有效輸入。戰前日本人認為每年最多損失50萬噸的商船,而其戰前每年可以生產50萬噸的商船,因此可以彌補損失。結果1942年就被擊沉了90萬噸的商船,1943年167萬噸,1944年370萬噸,其中美軍潛艇立了大功。

    日本得到了資源,但是運不到國內,最終打到山窮水盡,選擇了投降。而其建造的那些先進潛艇,要麼已經戰損,要麼就是投降交給了盟軍。

  • 3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日本擁有二戰時期噸位最大的潛艇,也就是著名的水下航母伊-400,它水上排水量就高達3550噸,水下排水量更是高達6560噸,在16節的巡航速度下航程高達33000海里,作戰能力在4個多月,作戰半徑可以到達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理論上它是世界上最強的潛艇。而且日本擁有著許多大型的遠洋作戰潛艇,可是翻開日本潛艇的戰績來看卻並不多。這是為什麼呢?

    在二戰時期的聯合艦隊中,巡洋艦以下的軍艦不能算作軍艦,只能算作輔助艦艇,而且還規定潛艇只能攻擊巡洋艦以及以上級別的軍艦才算入擊沉戰果,擊沉驅逐艦、潛艇、運輸船等艦艇不算入戰果,所以日本對攻擊巡洋艦以下級別的軍艦一直都不感興趣,所以現在看日本潛艇的戰績,都是航母、重型巡洋艦、輕型巡洋艦級別的大型軍艦。

    因為日本潛艇的作戰思路是按照“九段漸漸邀擊戰術”的戰法來展開的,就是在針對敵國軍艦在出發前以及在來的路上襲擾敵國艦隊,為日本戰列艦最後的決戰做一些有利的條件,而航母的作戰思路也是為戰列艦最終決戰所服務的。而美軍潛艇學的就是德國的攻擊敵國補給線的戰法,而英國差點就被這樣的戰法玩死,而且日本潛艇的反潛技術又很差,補給線基本上被美軍潛艇切斷,這麼玩被能不被玩死嗎?

  • 4 # SkyCaptain2018

    獨眼的~吵鬧巨人,這是我對日軍潛艇技術的評價

    我認為日軍潛艇無論如何並不能說是二戰中最強,只能說在單艇噸位上有較大的優勢。大能不能與強劃等號呢?我覺得並不能~

    首先是要如何定義“強”?

    如果說是強行突入水面艦隊擊沉大型主力艦艇,那麼確實有幾個戰例,比如在中途島之戰中取得了擊沉約克城號(伊168),瓜島之戰中擊沉黃蜂號航母(伊19),此外還有明尼納波利斯號(伊58),朱諾號巡洋艦這樣的戰果,可是我們更常見到的是日軍潛艇被美軍雷達和聲納定位後被盟軍追得到處逃竄的場景。

    如果說是看單艇擊沉噸位和船艦的數量,那日軍無論如何也難於與德軍,美軍潛艇戰績相提並論。

    圖文來自我自己的筆記

    潛水艇是一種強調隱秘作戰的技術兵器,潛伏在水底伺機打擊敵人,如果失去了隱秘性,任何敵人都能“看到你”,也就無法繼續作戰了。

    日軍自身雷達技術薄弱,而面對的美軍恰恰相反,很多時候,日軍潛艇還未接近目標就被美軍反潛艦艇的雷達或者聲納定位,進而遭受攻擊而沉沒。因此,日軍潛艇更像是獨眼的巨人,擁有沉重的大棒(95式氧氣魚雷),但卻難抓到靈巧的兔子。

    日軍總數188艘二戰潛水艇中,損失高達127艘,因事故損失的6艘;原因不明的24艘;被水面艦艇擊毀的67艘,被潛艇擊毀的17艘;被飛機擊毀的10艘;觸雷的3艘。其中41艘因被雷達發現擊沉,19艘被水面艦艇聲納發現擊沉。

    很多日軍潛艇花了兩年的時間去建造,半年的時間訓練艇員,然後第一次出擊就一去不復返了。這樣的例子我可以舉出很多,簡直可以說是“見光就死”。

    伊-33 [巡潛乙型],1942年6月,在本土內海伊予灘進行潛航訓練,因忘記關閉發動機換氣艙蓋進水沉沒~

    伊-40 [巡潛乙型改1],1943年7月底建成,11月訓練完成編入戰鬥部隊,11月22日向馬金島出航之後音訊皆無。

    伊-43 [巡潛乙型改1], 1943年11月竣工,2月訓練完成,11日編入戰鬥部隊,第1次出擊,編入部隊僅僅4天后,就被美軍潛艇擊沉於帛琉近海。

    伊-179 [海大7型],43年6月18日剛剛建成,不到一個月後,7月14日就在本土訓練中沉沒。

    伊-183 [海大7型],43年10月3日竣工,當天在廣島灣訓練時就差點進水沉沒,淹死了16名艇員,然後被打撈出水,44年4月28日加入作戰部隊,剛駛出港口,當日就被美軍潛水艇擊沉。

    見光死的例子我還可以舉出一大批——呂-38、呂-39、呂-40、呂-45、呂-48、呂-55、呂-56等等,一艘潛水艇想要殺傷敵人,首先要學會儲存自己,如果不能活得夠久,也就難言獲得戰果,日軍潛水艇中戰績最好的那一批,大部分是戰前建造的,參戰並倖存下來的潛艇,這樣的日軍潛艇一隻手就可以數過來了。

    剩下的日軍潛艇在4年作戰中,基本上是每月造多少就沉多少,戰果基本為零,配上唐伯虎點秋香的這句臺詞挺合適,“我這船是出了名的快,沉的快!”

  • 5 # 迷彩派

    這個問題其實要追溯到二戰時期日本和美國不同的作戰思想。日本當時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作戰制導思想是漸減邀擊,也就是說透過不斷尋找美軍主力進行決戰,一步步削弱美國海軍的規模。

    因此日軍潛艇也擔負起這樣的作戰任務,那就是尋找美軍的主力戰艦予以擊沉,達到“漸減”的目的。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日軍對擊沉敵艦的獎勵制度也可以體現出現。

    在舊日本海軍中,對擊沉地方戰艦是有獎勵的,而且這些獎勵是以計分的形式予以累積,進而可以換取實質性的獎勵,比如美食、比如慰安婦等等,因此日軍海軍的潛艇部隊在整個戰爭期間的作戰都是以獲得這種獎勵為前提的,而在日軍的獎勵制度中,最大的獎勵是擊沉對方戰列艦或者航母這樣的主力艦,其次是巡洋艦、驅逐艦這類中小型戰艦,最後才是商船或者運輸艦。

    這就造成一個局面,日本海軍的潛艇出海作戰,對那些遇到的商船或者運輸艦往往視而不見,因為當時潛艇的魚雷是十分寶貴的,他們想把寶貴的魚雷留在關鍵時刻,比如遇到對方的戰列艦或者航母時,因此日本潛艇在二戰期間幾乎就沒怎麼發揮破交戰的作用。

    相反美軍這不同,美軍的戰果統計不像日本那樣按照擊沉物件進行區分,而是按照噸位計算的,因此美軍潛艇很好的發揮了破交戰的作用,因為相對於防護嚴密的敵軍主力艦,美軍的潛艇更喜歡襲擊缺少保護的商船或者運輸艦,這就是二戰期間美日海軍對潛艇使用的不同理解方式造成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犬多大開始訓,現在兩個月了,感覺很皮,注意力不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