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只愛潘多拉
-
2 # 歷史課課代表
作為中國明清兩朝時期最為重要的附屬國,北韓對待明清兩朝的態度確實迥異的,明朝將北韓列為不徵之國,兩百多年時間從未主動侵略過北韓,並且壬辰倭亂日本大舉入侵北韓之時傾全國精兵援朝,將處於滅國邊緣的李氏王朝救回,此舉為李氏王朝之後歷代國王稱讚為“再造之恩”。北韓君臣對待明朝一直奉行著“事大主義”,對中華文明無限仰慕同時也對明朝政府畢恭畢敬。
相比明朝與北韓之間的關係,清朝和北韓的關係就要複雜的多了。清朝在建立統一的過程中不僅兩次入侵北韓,還迫其兩次簽訂城下之盟,雖然被打服,但是北韓君臣和知識分子對清朝卻始終持有輕蔑甚至敵視的態度,甚至還曾妄圖稱清朝內亂而實施所謂的反清復明活動。
戰後的北韓與後金成為兄弟之國,李朝向後金開市並繳納歲幣。但北韓並未因此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係,北韓雖然嘴上說服,實際卻口服心不服,北韓君臣依舊對清朝採取了敵視態度,也正因為如此,九年後,已經改國號為大清的後金,再次攻打北韓。這是清朝第二次進攻北韓,史稱丙子胡亂。剛剛改元稱帝的皇太極親自統帥十萬大軍親征北韓。清軍渡江後,充分發揮了野戰之長,對於北韓堅固的城牆放棄不攻,而是率軍一路長驅而南,僅僅用了十二天便抵達北韓王京漢城之下,此後 北韓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成為清朝的藩屬國,並且接受清朝的冊封,北韓使用的年號由明朝年號改為清朝年號。北韓國王仁祖以其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質,北韓向清朝朝貢。北韓雖然屈服於清朝的統治,但北韓人對清朝非常反感,甚至敵視,他們私下裡稱呼清朝為“胡虜”,稱呼清朝皇帝為“胡皇”。這種敵對的稱呼和態度,在北韓君臣內部朝野上下比比皆是。
北韓王朝對待清王朝的矛盾態度:公元1644年,明朝滅亡,清軍入關,開始逐步統一中國,此時的北韓雖然表面上臣屬清朝,到那時私下裡依然心向大明,因而在清軍南下消滅明朝殘餘勢力的時候,北韓卻積極與南明數個政權暗自聯絡,企圖南北夾擊清朝,以圖恢復明朝,但是北韓雖然嘴上義憤填膺,但是並沒有輕舉妄動,眼見南明數個政權相繼被清軍滅亡,北韓企圖光復大明的美好願望只能暫時擱置,然而北韓軍稱對此依然持有樂觀態度,他們堅信“胡人國運不過百年”這一宿命論,認為清朝的通知不會長遠,對北韓有著再造之恩的明朝還會回來。康熙年間爆發的三藩之亂讓志在恢復大明江山的北韓君臣看到了希望,北韓甚至派出了使臣聯絡吳三桂等人,還積極奔走於各據臺灣的鄭氏集團,甚至渡海聯絡日本,企圖多方聯合共同推翻清朝,光復大明,北韓甚至組建了一支十萬人組成的北伐軍,預備稱清朝內亂之時渡江北伐,襲擊北京。清朝警覺到朝、日、南明殘餘勢力和三藩聯手組成軍事同盟的危險,於是派遣密使前往北韓核實情況。結果查明北韓與日本素和好,奏摺不實,但是康熙皇帝仍下詔斥責北韓國王。隨著三藩叛亂的被平定和日後的臺灣光復,清朝基本上完成了對中國主要地區的統一,並透過不斷的改革和還和民族矛盾走向了大治,出現了盛世,而一直以恢復明朝為己任的北韓李氏王朝則由於財政困難,軍備薄弱,北伐大計難以實施。北韓反清派期望的漢民族武裝反抗、清王朝統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沒有實現。北韓一方面對清王朝嗤之以鼻,不屑一顧,而另一方面卻對日益強大的清王朝束手無策,這種矛盾的心態貫穿整個清朝前期。
1683年,清朝統一臺灣,南明最後的殘存勢力滅亡,北韓的光復大明之夢徹底破滅,但是北韓國內仍然奉崇禎年號,並拒絕使用清朝皇帝的年號,以示忠於明朝。北韓沒有介入中國內戰,也沒有鋌而走險聯合日本跨過鴨綠江入侵東北地區,冒犯正處於全面上升和旺盛時期的新興清王朝。這對於北韓來說也是非常明智且幸運的。否則,以卵擊石的北韓將一定會陷入兼併滅國的悲慘下場。
-
3 # 品茗談史
清朝入關後,明朝屬國北韓是如何實施“反清復明”活動?這種沒有頭腦的問題也能提出來?北韓雖然是明朝的藩屬國,但並不代表它沒有領土擴張的企圖,而其提出的所謂“反清復明”不過就是藉口,其真實的目的是想擴大疆土,甚至他們希望自己可以像滿人一樣,奪取中原政權,如果北韓真能成功的話,北韓還會再說“反清復明”嗎?動動腦子想想他們會將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江山交還給朱明?不要做夢了,這樣的說法就像當初朱元璋等人提出“反元復宋”一樣。網路中竟然還有這麼多人為北韓意圖侵略華夏的行為唱讚歌,真是讓人無語。
不知道這些人有沒有真正的研究過半島歷史,至少在周、秦、漢時期,半島絕大部分一直屬於華夏,從西周之初箕子朝( zhāo)鮮侯國,到了西漢之初的衛氏朝(zhāo)鮮,都是屬於中原王朝的地方政權,大多時間都不是獨立的國家,漢武帝時期滅了衛氏朝(zhāo)鮮後,設定了漢四郡,即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
此時現代北韓的祖先——三韓之馬韓、辰韓、弁韓,只不過在半島南部一點點。
西漢後期,由於政權衰落,也放棄了對原漢四郡的控制,將臨屯、真番二郡併入樂浪、玄菟二郡,後又將玄菟郡西遷至遼東地方,並將此三郡之屬縣合併於樂浪郡。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遼寧省新賓北漢城),在其下新設高句麗、上殷臺、西蓋馬三縣。
西漢末年,高句麗及其王國政權興起於遼東地方玄菟郡。在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麗。公元53年,高句麗太祖王,將高句麗分散的5個部落設為5個省,實行集權化統制。56年,吞併東沃沮。後又吞併東濊一部分領土。一直到了隋唐時期,高句麗佔據了今東北及半島大部分地區,
而原來的三韓這是已經改頭換面成了百濟、新羅、伽耶,疆土卻向北擴張了一點點。
在唐初,為了滅了高句麗,唐與新羅結盟,在消滅高句麗之後,東北地區的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國崛起,但此時的新羅已經將大同江以南據為己有。
到了遼金時期,主要是與宋之間的戰爭,此時半島政權也已經更迭,進入了高麗政權。而高麗又向北擴張,金代,金與高麗在北韓半島的統轄範圍界限,除鴨綠江下游南岸的保州屬高麗外,雙方仍以西起鴨綠江口、東至長定二州的高麗長城及三關為界。此界線以北區域,包括了今北韓的咸鏡道、兩江道、平安北道等地,當時都在中國北方王朝的行政版圖內,主要居住者為女真人。這樣的結果一直維持到了元末。
到了明初時,高麗趁著元朝與各義軍交戰之時,開始吞併部分女真部落,還與之後的明朝多次征戰,並還取得了勝利,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派人與建州女真三部(胡裡改部、託溫部、斡朵裡部)聯絡,建立對付蒙古、防範高麗的同盟。並要求恢復元朝時與高麗的邊界,從北韓半島上的鐵嶺(今咸鏡南道南端)劃界,建立鐵嶺衛,高麗不同意,朱元璋派大軍準備征討高麗,高麗派大將李成桂出征。不過李成桂並沒有與明軍交戰,反而率軍回國發動了政變,1392年李成桂登基稱王取代高麗而建國,並嚮明朝稱臣;1396年朱元璋賜國名北韓。
朱元璋死後,朱棣篡位後,為了遏制女真人的崛起,將圖們江以南、鴨綠江以東大片疆土送給了北韓,還毫無羞恥地說道:“北韓之地,亦聯度內,聯何爭焉,今準其請”。現在還有人竟然為朱棣的這種喪權辱國行為出來辯解,說其是受到北韓使臣矇蔽才答應的,難道他老子在半島設立鐵嶺衛這樣的大事他會不知道嗎?何來被矇蔽之說?
不過,這樣的結果讓北韓喜出望外,不費一兵一卒就獲得大片的疆土,也奠定今天中朝之間的基礎邊界。看看下面南韓的地圖就知道了。
萬曆年間,豐臣秀吉指揮日軍入侵北韓,北韓幾乎淪喪,北韓王明朝求救,萬曆派明軍援助北韓,最終打敗了日軍,北韓才得以保全。現在很多人思維中認為北韓對朱明感恩戴德,視其為再生父母,真是可笑至極。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一路所向披靡,統一女真各部,開始與明朝爭奪遼東地區,努爾哈赤希望北韓站在一邊,北韓並沒有理會後金,反而是站在了明朝一邊,多次派兵相助,所以有些人就腦洞大開,認為北韓的行為就是十分忠於明朝。
其實當時北韓認為後金還是弱小,並不是明朝的對手,這時與明朝一起能夠消滅後金的話,就可以獲得後金的很多土地,這才是北韓當時的真正意圖,而並非是為了忠於明朝。
北韓王朝的企圖最終激怒了後金,皇太極繼承汗位後,以二貝勒阿敏為主將,率軍攻朝,後金軍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下北韓多個重鎮,直抵都城王京,準備滅掉北韓,北南韓王李倧棄都城逃到了江華島。至此後金軍對大獲全勝,北韓君臣最終與後金定立城下之盟,向後金稱臣,之後後金軍撤退。因此役因發生於舊曆丁卯年,稱丁卯之役,而北韓官方在自己的史料中厚顏無恥將這一戰役稱為“丁卯胡亂”。其實,後金在這次戰役後犯了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將北韓徹底併入華夏疆土,收復我真正意義上的華夏故土,這遠比那些所謂的自古以來,才是真正的自古以來。
當後金改國號大清入主中原在之後,北韓也看到了希望,僅憑几十萬的滿人就可以統治華夏,北韓為什麼做不到?所以北韓開始整軍備武,準備推翻大清,但畢竟北韓人少,遠遠不能這時的大清相提並論,所以他們打出了“反清復明”的口號,意圖號召中原漢人群起響應,北韓孝宗就曾放言:故欲養精炮十萬,愛恤如子,皆為敢死之卒,然後俟其有釁,出其不意,直抵關外,則中原義士豪傑,豈無響應者?
為此,北韓還派出使臣與臺灣的聯絡,關注三藩之亂,但是這些叛亂最終均被康熙帝平定,從此天下大定,北韓也不敢再言“反清復明”,
《李朝實錄》對於自己的意圖評價是:雄圖大志,遺恨於千秋。
現在也不知道為什麼?只要是涉及滿清的歷史就是一味地抹黑,像北韓意圖吞併華夏的狼子野心,卻被稱為了“義舉”,其所謂的“反清復明”與甲午戰爭前日本向中國發布的《告十八省豪傑書》是異曲同工,就是為了美化他們的侵略行為,自認能力不足,希望爭取各地漢人的支援,來達到他們不得告人的目的。從三韓起,他們就是利用中原王朝與東北地方政權一次次的爭鬥,一點點的蠶食我華夏故土。
回覆列表
清朝入關前,北韓已經被清朝打垮過兩次,特別是1636年清軍攻入北韓,圍困北韓國王仁祖李倧於南漢山城,北韓最終屈服,跟清軍簽訂城下之盟,北韓向清朝稱臣、派送王子到瀋陽當人質,逢年過節定期派使者向清朝進貢等。北韓已不是明朝的“屬國”。
南漢山城,修建於1624年,位於首爾東南約25公里的山中,因離京城近,地勢險要,是北韓國王避難的絕佳場所。1644年崇禎自殺,清軍入關,北韓方面聽到這個訊息後,身為清朝的藩屬國的北韓,卻舉國上下因明朝的滅亡而悲慟不已,《仁祖實錄》記載,“聞此報,雖輿臺下賤,莫不驚駭隕淚”。
《北韓王朝實錄》是北韓李氏王朝官方主持編寫的歷代國王的編年史,用漢語文言文書寫,紀錄了北韓李朝前後500多年的歷史。1649年,仁祖病死,世子李淏即位,是為“孝宗”國王。孝宗在1636年清軍攻入北韓時被俘,此後一直在瀋陽當人質,直到1645年其兄長世子李溰突然暴斃後,由仁祖向清朝求情,才放他回來。
因此孝宗對清朝充滿了仇恨,當上國王后,就密謀所謂的反清復明,不過都是些嘴炮罷了,真幹,他是沒這個能力,也沒這個膽量的。
1649年11月,他即位後,就把主張依靠清朝的重臣金自點罷免,起用一批主張反清復明的人,如金尚善、宋時烈等,結果金自點向清朝告發了孝宗的密謀,清朝派人來調查,孝宗被嚇得立即罷免了金尚善等人,此後幾年都不管再亂想什麼反清復明了。
南韓國立中央博物館所藏宋時烈畫像,宋時烈是北韓歷史上有名的儒家學者,一生堅持程朱理學,是朱熹的死忠粉。在政治上,公開宣揚“大義名分論”,主張反清復明,受到孝宗重用。後因得罪孝宗的兒子肅宗國王而被賜死。直到1658年,孝宗再次起用宋時烈,並跟宋時烈一起制訂了一個“北伐計劃”,提出:
養精炮十萬,愛恤如子,皆為敢死之卒,然後俟其(清朝)有隙,出其不意,直抵關外,則中原義士豪傑,豈無響應者乎?
孝宗和宋時烈這個用十萬炮兵攻佔遼東,然後等著中原豪傑群起響應的嘴炮計劃,一看就不靠譜,北韓大臣黃景源說:
吾固將為明天子恢復中原,天下之士孰信而孰應之邪?
意思是說,我們雖然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但是天下人會不信是值得懷疑的。他接著說,北韓起兵之後,“雖入遼陽,遼陽之民不為清人力戰而固守者,餘未之信也。”黃景源到是很清醒,北韓人真打過來,清朝的漢人恐怕也會起來保家衛國,絕不會因為你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就會站到北韓人一邊的,所謂中原豪傑群起響應,完全是孝宗的意淫罷了。
1659年,孝宗病逝,這個嘴炮北伐的反清復明計劃也就胎死腹中了。他反清復明的主張真正有所行動的,大概只有即位之初時規定的墓誌碑文不用清朝年號而用明朝年號了,而這個反清復明的舉動,其實也只耍耍嘴皮子而已。
明朝滅亡以後,北韓境內仍然有大量的以崇禎年號紀年的碑刻,所謂崇禎紀元年四己巳,就是指1644年的第四個己巳年,也就是1869年!這時離明朝亡國已經20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