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武暢通
-
2 # 三維看歷史
不可否認,中國近代的軍事教育,與日本有著很深厚的淵源。甲午戰爭以後,許多中國有識之士紛份留學日本。從事軍事學習而有深刻影響的有蔣百里、蔡鍔等人。他們回國之後,或從事軍事教育,或服務於中國軍隊,在中國近代和現代的軍事教育及戰爭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影響較大的,有蔣百里籌建的保定軍校,和後來由蔡鍔指揮的雲南陸軍講武堂。而後來更為著名的黃埔軍校,其師資多來自這兩所學校。
保定軍校
蔣百里
黃埔軍校
日本的軍事理論全盤接受西方,加之本民族的傳統,優點是精研戰術,單兵作戰能力較強。尤其是參謀工作,細之又細,使得參謀在軍隊中有較高的地位。但缺點是少有戰略方面的謀劃,少有掌控大局的人才,機械服從者多,主觀能動者少。因此有人形容,在二戰中,他們以一個又一個的勝利,走向最後失敗的深淵。
因此,近代中國向日本在軍事方面的學習,僅限於術的方面。如蔣百里,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科,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但回國後,軍事指揮方面的成就,幾乎了了。這一點,解放以後劉伯承在創辦南京軍事學院時,曾反覆以此為例,教育學校。
反觀我們的華人民解放軍,從創立井岡山根據地,經三灣改編,確定支部建在連上,黨委建在團上,制定“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在古田會議上,確定了黨指揮槍這一根本原則。人民軍隊從此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經過22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建立起人民當家做主的新政權。
尤其是抗美援朝的勝利,讓全世界看到了這個新政權的武裝力量。尤其是日本,二戰以後,對美國心悅誠服。但中國軍隊在北韓戰爭的勝利,是它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也正是這一勝利,讓它對中國刮目相看,讓它對中國的軍事力量刮目相看。有很多問題,是它和它的老師美國至今也解不開的迷。
因此,毛澤東思想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繼承研究,並不斷髮揚光大,才是我們今天的使命。
-
3 # 縱橫無際
世界上任何一個團隊要想有戰鬥力,都必須進行嚴格地管理 ,小至一個組,一個班,大到一個排至連,都必須有嚴格的管理,否則這個團隊就是一盤散沙。而管理的真諦就是有能力的讓你幹,沒有能力的教你幹,不聽話的棍棒伺候,再不聽話的就踢出局,比如說換人和開除,所以說,聽話是任何一個團隊部屬最應該遵守的基本原則,任何一個管理者都必須牢記一根本遵循,否則就是禍團殃民的管理者。而軍隊作為最嚴密的戰鬥團隊,為了凝聚人心,都必須進行團隊文化建設,最終使全隊上下一條心,一齊拼一起贏。
而二戰時期的日本軍隊,以勇猛悍戰而出名,尤其是日本軍隊在武士道精神的薰陶下,在戰場上更是像瘋子一樣地衝鋒。並且四處出擊,先後美俄都開戰過,並且在中國東北的203高地力挫沙俄的軍隊。並且日本軍隊在亞洲戰場上橫衝直撞,肆意狂戮亞洲軍隊,給亞洲人民帶來深重災難。那麼為什麼日本軍隊在來亞洲能夠橫掃這一切呢?這與日本軍隊的嚴格管理是密不可分的。
一是軍隊必須有嚴格的軍紀,只有嚴格的軍紀才能約束好部屬。軍隊是國家暴力機構,說白了是與對手生與死較量的機構,這就要求軍隊對殺人的伎倆必須掌握得出神入化,爐火純青,或者說是登峰造級。而這就要求團隊精神必須特別強,而團隊精神的加強就是透過精神文化灌輸不斷地提高部部屬的凝聚力,向心力。而維護團隊的凝聚力,就必須嚴格約束部屬的言行,包括思想。這就必須用嚴格的軍紀來維護,而軍紀軍法既是維護領導者權威(讓其怕,讓其服,讓其敬),也是約束整個團隊行動的最有效利器。而二戰當中,日軍的管理不僅非常嚴格,而且非常精細,只要做錯事了,或者說是出現了紕漏,輕則挨訓吃嘴巴,重則被槍斃和吃軍刀,可以說是非常殘酷的,這就導致著日本軍隊在戰場上對敵人也非常殘酷,也非常聽話,非常有戰鬥力。
二是軍隊必須有精細的管理,只有精細的管理才能出戰鬥力。思想決定意識,意識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而軍隊作為最有效的戰鬥團隊,必須進行精細化管理 ,而這種精細化管理最重要的就是管住一個人的思想,而管住思想就不斷地糾偏,而日本軍隊為了提高部隊的凝聚力,除了有嚴格的軍法以外,更配以武士道精神宣傳,而這種宣傳,就是要士兵忠君愛國,對上級絕對服從,而一旦發現部屬思想上出現問題,就迅速加以整治,讓其迴歸到正確的道路上來。而日本人向來以細心嚴謹而出名,倘若發現部屬不聽話不細心,則會受到非常嚴厲的懲罰。
三是軍隊必須有精準的情報,只有精準的情報才能正確決策。而軍隊光有嚴明的紀律還是遠遠不夠的,軍隊在開展工作時,還必須有精準的情報,而情報的獲取必須依靠偵察機構或者說是諜報機關,而日本的特高課在世界上也是特別有名的,其獲取的情報不僅精準,而且十分精細。而且日本在戰前就已經把中國的地形地貌非常精密地繪製出來了,其精密程度要遠高於中國軍隊。不僅如此,日本還透過偽軍和偵緝隊,高空偵察機等途徑不斷地區獵取中國的情報,所以在和國軍開戰時,其強大的戰鬥力加上精準的情報,自然很快就得到了重用,在戰場上也迅速高效。所以說在戰場上精準的情報地獵取非常重要,沒有精準的情報,軍隊要想打勝仗簡直就是痴人說夢。而情報的獵取則要見微知著,透過現象看本質,只有精細精準的情報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而日本軍隊的管理方式管出了嚴格的戰鬥力,這是不爭的事實,這一點也非常值得當時的國軍學習,而當時的國軍由於是軍閥組團,所以相互之間十分扯肘,根本不配合,各自為戰,而且軍紀渙散,加上情報機構落後,所以在戰場上十分被動,最終導致著在戰場上一觸即潰,聞風而逃。所以說無論是軍隊還是團隊,要想提高戰鬥力,都必須把團隊的精氣神放在一起,而日本在這一方面是做到非常嚴謹到位的,所以說,我們在管理團隊方面很多方面都得向日本人學習。
-
4 # 經典守望者
曾經有這樣一種說法我認為非常有道理,在世界近代歷史中最有戰力的部隊分別是“中國計程車兵,日本計程車官,德國的顧問,美國的將軍。”日本在二戰中的管理我認為有三點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近乎於宗教狂熱的忠誠和向死而生的犧牲精神。在戰爭中期之前,日本人投降和被俘的情況的確不多,每個人都把效忠天皇視為畢生的信條,並且狂熱地加以信奉。這一點在二戰中乃至於整個戰爭史上都是很罕見的。這說明日本的戰爭動員是非常成功的,以這樣的狂熱來管理部隊,勝過一切的律條。再加上,日本“靖國神社見”的犧牲口號真的吸引了萬千日本軍人不怕死的戰爭鬥志,因為在他們的心中死亡並不可怕,這一點在歷史上恐怕只有曾經叱奼風雲的阿拉伯騎兵可以比擬。
第二,日本式計程車官管理也非常值得學習。在二戰中,除了日本軍官之外,還有眾多的日本士官支撐起了整場戰爭,他們扮演的角色雖然戲份不多但確實最基礎的。日本的底層軍官和廣大士官對於士兵的管理是很有效的,這一點在二戰中也是不多見的。
第三,舉國皆兵的號召力讓人瞠目。日本曾經在明治中期曾經發布過關於女性的培養教育目標是“培養成英雄的母親和妻子。”在明治之後大量的女子學校開始發展,同時國家向女性灌輸強烈的愛國意識,這就致使在二戰中這批戰爭狂人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和家庭培養下成長起來的,對家國情懷已經深入到了骨頭之中。實事求是的講,筆者面對如今我們國家對於青年特別是女性青年的教育感到憂心,特別是看到大型明星見面會上瘋狂的女粉絲,筆者深刻懷疑這樣的青年培育出的下一代能否成為英雄。個人淺見,不喜勿噴。
回覆列表
戰前的日本,相對於軍事行政的“軍政”,作戰,用兵等被稱為“軍令”。軍政歸陸軍省,管。軍令則歸參謀本部(陸軍)和(海軍)管。1878年(11年)12月5日,原來只是陸軍省的一個局的參謀局從陸軍省獨立出來了,成立了參謀本部。參謀本部直屬天皇,這樣天皇就不必向太政大臣(相當於後來的首相),陸軍卿,海軍卿諮詢,只要有參謀本部幫忙就可以直掌軍隊了。
不用說,首任參謀總長是山縣有朋。成立參謀本部的理由是這樣的:主管軍令的參謀局的工作很重要,西南戰爭時參謀局就行動相當不便,受的制約相當多,所以參謀局長的地位應該和陸軍卿等同,歐洲各國的總參謀局都很龐大,局長的許可權和國防部長的許可權也都一樣,所以日本也應該這樣。這倒也沒錯,平時的國防政策制定和作戰計劃的準備,戰時戰爭和作戰的輔助,從這點來說參謀局的工作是挺重要的。
加上西南戰爭中的天皇-〉太政大臣-〉陸軍卿-〉參謀局長的軍令流向也確實有問題。瞎子都能看出來參謀局應該加強,局長的許可權應該擴大。但是,這根本就不成為參謀局從政府獨立出來的理由。解決那些問題,只要強化一下參謀局的功能就行了。參謀本部從政府獨立出來,就意味著軍政和軍令的分離,說嚴重一點(就像後來的事態發展一樣)意味著政治和軍事的分離。不管是平時的國防還是戰時的作戰,都要求政略和戰略的一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參謀本部的獨立簡直就是一種倒行逆施。明治13年(1880年)海軍看著陸軍的參謀本部眼紅,吵吵說咱們也要一個。陸軍當時就給頂了回去:“怎麼著?光看見現在我們這些賊吃肉了?你也得想想當年我們這些賊捱打的時候。
老子陸軍是老大,你們海軍能幹什麼?你是準備上岸進攻還是準備上岸防守?想和老子陸軍一樣,沒門。回去啃你的窩窩頭吧。”,可能還要加一句“切”。海軍們可沒有脾氣,誰讓自己是老二呢,沒辦法,有些氣就是要受。受是受,海軍也不洩氣,繼續搞發明創造。這次海軍是提出了一個“統合參謀本部”的構想,說把陸海軍統管起來怎麼樣。陸軍還是反對,說你們該誰管就誰管,別給偶們也找一個婆婆。但是伊藤博文感興趣,硬是在明治19年(1986年)把這個“統合參謀本部”給愣撮合起來了。
怎麼叫“愣撮合”呢?這從一開始海軍就不滿意了。咦,不是海軍要成立什麼勞什子“統合參謀本部”的嗎?幹嗎又不滿意了?其實是從一開始海軍就發現被陸軍給涮了。《統合參謀本部條例》規定統合參謀總長必須由皇室出身的將軍擔任,既然天皇領軍,皇室人員擔任統合參謀總長聽起來也挺合情合理是不是?不然,和歐洲皇室人員大都在海軍服務不一樣,也不知道是怕暈船還是什麼原因,反正日本的皇室人員基本上全在陸軍,而且也看不到有下海的動向,這統合參謀總長一職必須由皇室人員擔任的一條等於變相在說海軍永遠是老二。海軍能幹嗎?所以不到一年,這個看起來挺是那麼一回事的“統合參謀本部”就被海軍給折騰的壽終正了寢。也別說,好歹在一起玩了一年,有了一點感情,陸軍這次總算開恩同意海軍也獨立出一個“參謀本部”來了。但海軍還是氣不過,NND你說什麼就是什麼啊,老爺就要出出這口惡氣,愣把個剛剛成立的“海軍參謀本部”給改成了“海軍軍令部”,以示和陸軍徹底劃清界限。這就是日本海軍沒有參謀本部而代之以軍令部的由來。所以到開展前夕,日本軍隊的三個二元化總算湊齊全了:政軍,政令,陸海全是各唱各的調。怎麼辦?難不倒人家伊藤博文
。伊藤又發明了一個叫做“戰時大本營”的東東,簡稱“大本營”,在作戰時把陸海軍統一起來指揮。平時嘛你們愛怎麼操就怎麼操,現在都TM給我拘到一起來。當然要把平時就決尿不到一個壺裡的兩撥拘到一起也不那麼容易,象海軍就提出,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管招兵買馬就夠忙的了,別參加大本營了。其實在琢磨著什麼呢?因為根據當時的制度,天皇的幕僚長是參謀總長,所以理所當然大本營的長就是參謀總長了。所以軍令部長見參謀總長矮一頭。這也就算了,現在要海軍大臣也去聽參謀總長的發號施令,海軍也覺得太委屈了。陸軍可不含糊,跟海軍說:“知道你們海軍弱智的比較多,不太會處理事,你們海軍大臣忙得話就不用來了。不過俺們陸軍大臣應付那些個小事倒是綽綽有餘,能來參加大本營的”。被這樣一將軍,海軍沒了情緒,海軍大臣只好乖乖地來大本營報道。不過到太平洋戰爭時,海軍地位提高了,又想起幾十年前的那句話來了,因此太平洋戰爭時的大本營就沒有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只是把參謀本部和軍令部給併到了一起,更加一塌糊塗。